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詩篇第一百二十三篇拾穗

 

【詩一百二十三篇題註】「上行之詩 。」

         詩人表達他對神的信心(1 2),並祈求神拯救百姓脫離那些藐視他們的人(34)。―《詩篇雷氏研讀本》

         這是一首求告詩,求神憐憫謙卑仰望祂的子民,阻擋驕傲不敬神之人的藐視。參看一二〇篇題解。――《啟導本詩篇註釋》

         這是一篇團體的祈禱詩。

         祈求神的憐恤:這首作者不詳的短詩哀婉地表現了詩人對神的切切盼望。詩人在難以煎熬的蔑視與嘲笑中定睛仰望神,他堅信惟有神的憐憫才能使他勝過一切危難。

         在地上飽經困苦的詩人認識到地上再沒有人可以助他,因此就舉目仰望在天的神。聖徒的福分正是喜樂時讚美主而痛苦時懇求主。 ――《聖經精讀本》

       序言——本詩是在苦難中向神懇求幫助。人稱從單數變為複數(見第12),使祈求帶有民族的性質。

  關於本詩的題記,見詩120篇序言。── SDA聖經注釋

 

【詩一百廿三1「坐在天上的主阿,我向你舉目。」

           「坐在天上的主」:在天上坐著為王的主。耶穌禱告也「舉目望天」(171)――《串珠聖經註釋》

    神在天上坐於寶座(和合:坐在天上)「隨自己的意旨行事」(一一五3),他信實的愛與智慧,過於我們所能計算(三十六5:賽五十五9)。主禱文的開頭也是如此向上看;本詩可以修正因太熟悉這禱文,而對其意義輕率欠思的弊病。──《丁道爾聖經註釋》

         在一百二十篇,上行之人看見自己寄居在遠離神的米設和基達(一百二十5),神借著急難使我們的靈魂蘇醒,把我們從遠離神的世界和肉體裡帶出來,開始往上行走回家的天路。──《聖經綜合解讀》

         在一百二十一篇,上行之人「向山舉目」(一百二十一1),越過一切的環境和難處,看到「我的幫助從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一百二十一2),一路被神帶領上行。──《聖經綜合解讀》

         在一百二十二篇,上行之人看到屬靈的同伴(一百二十二1),看到「耶路撒冷被建造,如同連絡整齊的一座城」(一百二十二3),因此喜樂、讚美、禱告,忘記了旅途的一切艱辛和疲憊。──《聖經綜合解讀》

         而到了本篇,上行之人不但踏入了耶路撒冷的城門(一百二十二2),而且來到了聖殿的門口。他從門口向聖所舉目,靈裡已經看到約櫃,看到「坐在天上的主」(1)也「坐在二基路伯上」(八十1;九十九1)。這時,他不再看世界、也不再看自己,不再看山、也不再看同伴,甚至連地上的耶路撒冷也不看,而是單單舉目仰望「坐在天上的主」。主耶穌的禱告也是「舉目望天」(約十七1),主禱文首先提到「我們在天上的父」(太六9),就是要我們把心思單單轉向天上:「所以,你們若真與基督一同復活,就當求在上面的事;那裡有基督坐在神的右邊。你們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西三1~2)──《聖經綜合解讀》

         「坐在天上的主」:原文沒有「主」,而是「坐在天上的啊」。

         「我向你舉目」,讓人想到 1211 ,詩人「向山舉目」的結果也是想到自己的幫助是來自神,因此現在他直接渴望神的幫助就好。──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信心和盼望的眼睛始終仰望神。是宇宙至高的統治者。 ――SDA聖經注釋》

 

【詩一百廿三1~2祈求的基礎:詩人仰望神,因神會垂聽禱告。――《串珠聖經註釋》

 

【詩一百廿三2「看哪,僕人的眼睛怎樣望主人的手,使女的眼睛怎樣望主母的手,我們的眼睛也照樣望耶和華我們的神,直到祂憐憫我們。」

         僕人和使女指望男女主人供應他們生活上的需要(“望……的手”),神的子民同樣地指望祂。―《詩篇雷氏研讀本》

         用僕婢與主人的關係,比喻忠心於神的男女怎樣謙卑倚靠神。――《啟導本詩篇註釋》

         「手」:象徵力量和權柄,可代表拯救、供給、管轄、命令等行動。這裡大概是指選民謙卑地仰賴神的拯救。――《串珠聖經註釋》

         僕人的眼睛怎樣望:從這裡我們看到詩人依靠並等候神的身影。當時,僕人的生命完全取決於主人。與此相同,詩人將自己的生命與面臨的危機完全交托給神。 ――《聖經精讀本》

    本節則全神貫注於近處的某一個點,僕人的眼目已經十分精練,對最微小的手勢都會有反應。這個比喻無需多加強解,因這些僕人所仰望的,是神的釋放,而非工作的命令;然而他們仍是僕人,必須忠心、順服。他們不肯背棄祂,解脫等候祂的壓力;也不肯加入「驕傲人」的陣營,藉賄賂來除去他們的「藐視」(4)。有一首詩歌,將這篇與主耶穌對僕人的教訓相連,要僕人儆醒等候祂回來,其精神與本篇十分吻合。──《丁道爾聖經註釋》

         「僕人」(2),原文是「奴隸」。「使女」(2),指屬於女主人的女僕。「僕人」和「使女」望著主人的手,代表著敬畏、順服、倚靠和忠心,包括許多的意思:倚賴恩典、等候指示、接受管教、盼望赦免。──《聖經綜合解讀》

         「憐憫」(23),原文是「恩待、施恩, 憐恤」。──《聖經綜合解讀》

         1232 生動的描述作者對神憐憫的渴望,如同主人之於奴隸,是一切幫助的唯一源頭,因此也是唯一的懇求對象。──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僕人。正如家裡的僕人仰賴主人的支持,基督徒也仰賴神在肉身和屬靈方面的扶持。僕人在受到誤解或傷害時,要靠主人的保護。信徒也當仰賴神的手拯救(見林前434)

  望主人的手。參詩14515。詩人描寫神所造的萬物都仰賴供給日常的需要。 ――SDA聖經注釋》

 

【詩一百廿三3「耶和華啊,求你憐憫我們,憐憫我們!因為我們被藐視,已到極處。」

         一個人越靠自己、越遠離主,裡面就越驕傲,越覺得自己能幹、屬靈。但一個人越仰望神、越親近主,裡面就越謙卑,越承認自己不過是一個仰賴恩典的無用「僕人」或「使女」。當人脫離了自己、脫離了環境,單單向「坐在天上的主」(1)舉目的時候,眼目就會忠心盯住主引導的手、供應的手、扶持的手和管教的手,承認自己「是重價買來的,不要作人的奴僕」(林前七23),而是要讓神的旨意成就在自己身上,留意祂手的每一個動作,隨時預備、回應呼召。──《聖經綜合解讀》

         當我們時時、事事仰望主的時候,就會越來越「效法基督耶穌」(羅十五5)。因為我們「既然敞著臉得以看見主的榮光,好像從鏡子裡返照,就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如同從主的靈變成的」(林後三18)──《聖經綜合解讀》

         「憐憫」:SH 2603,「施恩」。

         「已到極處」:SH 7227,「大量的」、「許多的」、「充足的」。

         1233 使用重複的「憐憫」,用以加強語氣,表示作者極度需要上帝的施恩憐憫。──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沒有足夠的資料來確定詩人所指的是以色列歷史上的哪一個危險時期。 ――SDA聖經注釋》

 

【詩一百廿三3~4祈求的內容和詩人的苦況:詩人和同胞受欺淩和藐視,已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只能求神憐憫。――《串珠聖經註釋》

         此處唯獨舉出藐視;頗發人深省。其他事情或會帶來皮肉之傷,但這卻使人心底冰冷。它能進入靈魂的深處,比任何拒絕更甚;登山寶訓中指出,它比忿怒更具殺傷力(太五22)。即使是語出偶然,或不經意,業已十分傷人;而若是當受的,又是不可更改的,則成為地獄般的痛苦(但十二2);參詩十四4~6的註釋所提及魯益師的話。

  然而對基督徒而言,這是我們必有的遭遇,可是其中的毒刺已被拔除,以致可以成為一種榮譽(徒五41)。基督曾親自承受,以致使它產生救贖的功用。

  本篇有好些重複的話,加強了迫切感;其中之一是「已到極處」。本篇結尾很突兀,並未得到答案,但是另一位受苦者在類似狀況下,則定意接受這個字(RSV譯為「滿」),並回答道(哀三303133)──《丁道爾聖經註釋》

 

【詩一百廿三4「我們被那些安逸人的譏誚和驕傲人的藐視,已到極處。」

         “安逸人”、“驕傲人”都是指靠自己的聰明和人的力量,不把神放在眼裡的人。他們看不起受苦、貧乏卻倚靠神的人。――《啟導本詩篇註釋》

         「安逸人」:狂傲自以為義的人。――《串珠聖經註釋》

         安逸人:指未曾經歷過屬靈苦難或神之懲戒的人。因他們遠離神的律法,可以享受到肉體的安逸與屬世的短暫太平。然而這決不能成為真正的平安,因為惟有神才能賜下真實而永恆的平安(119165;賽263;約1427)――《聖經精讀本》

         「安逸」(4),原文是「自在安全、平靜無事」。「安逸人」自己的生活平靜無事,但卻成為別人痛苦的來源,甚至「已到極處」(3)。這樣的「安逸」必然招來神的審判,最終把人引向沉淪。──《聖經綜合解讀》

         「安逸人」和「驕傲人」倚靠自己的努力,日子越安逸、靈裡越驕傲,所以會「藐視」(4)那些承認軟弱、需要求神憐憫的人,「譏誚」(4)那些拒絕自己、背起十架行走天路的人,就像人譏誚被掛在十字架上的主。──《聖經綜合解讀》

         詩人不提皮肉之苦,但卻兩次提到「藐視」(34),因為「藐視」乃是「驕傲人」的毒箭,能射進靈魂的深處,比任何的傷害和拒絕更甚。所以主耶穌說:「凡罵弟兄是拉加的,難免公會的審斷;凡罵弟兄是魔利的,難免地獄的火」(太五22)──《聖經綜合解讀》

         主耶穌在地上的時候,「祂被藐視,被人厭棄;多受痛苦,常經憂患。祂被藐視,好像被人掩面不看的一樣;我們也不尊重祂」(賽五十三3)。因此,一個上行之人,也是拒絕自己(太十六24)、與主一同「釘在十字架上」(加六14)的人。當他在聖殿門口舉目仰望神的時候,就把一路的辛酸、一切的苦楚都倒在主的面前,單單等候主的「憐憫」(3),而不是靠自己去爭取「安逸」:「他當由人打他的腮頰,要滿受淩辱。因為主必不永遠丟棄人。主雖使人憂愁,還要照祂諸般的慈愛發憐憫。因祂並不甘心使人受苦,使人憂愁」(哀三30~33)──《聖經綜合解讀》

         1234 說明了作者痛苦的來源是「平靜無事的人」與「驕傲的人」。我們自己會不會也常常在順境時對那些遭遇患難的人指指點點,導致他們更是陷入痛苦之中?──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參結1649;摩61;亞115。脫離苦難的安逸生活不是培養品格的土壤。神讓苦難臨到的子民,是為了使他們放棄安逸的生活,盼望天上的家。我們應該感謝神,因為用磨難的手使人傲慢的本性埋入塵土――SDA聖經注釋》

 

【思想問題(123 124)

 1 試從123篇中找出仰望神的真義。

 2 「若」一字在124篇中有什麽含義?

 3 詩人對神的拯救及能力都有很深入的描寫。「給吞吃」(6)原意是在牙齒之間,「漫過」(4)則是被湧去之意。你有否追想主的拯救及大能,並為此感恩呢?

  ──《串珠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