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诗篇第二十九篇拾穗

 

【诗二十九篇题注】「大卫的诗。

         大卫这首圣歌把“荣耀”归给全能的耶和华(12),祂在大自然中掌权,又启示祂自己(3~9),祂以“力量”和“平安”赐福祂的百姓(1011)。耶和华的名(耶威)在这首短短的诗篇里出现了十八次。参看创世记二章4节的脚注。――《诗篇雷氏研读本》

         这是一首赞美诗,歌颂神的伟大和全能。可能用于住棚节或庆新年。诗中七次提到“耶和华的声音”,强调神话语的力量;属《诗篇》中最早的诗歌。诗人呼唤天上众军同赞耶和华(1~2),继之描写神的威严和祂话语的力量(3~9),末后为神的众民祈求。――《启导本诗篇注释》

         歌颂掌管自然的耶和华。(25~28)是诉说悲哀的悲叹诗,2930篇是感谢称颂神救赎事工的敬拜诗。本诗与(19)相同,题材取自雄伟壮丽的自然现象。结构比较简单:①呼吁人加入敬拜(12);②以自然为题材的敬拜内容(3~9);③宣告神必赐福敬拜者(1011)。本诗的核心词“耶和华的声音”,重复了七次。“耶和华的声音”,指神临在气动山河的雷声中、护理自然与人类。圣徒不仅要聆听庄严的雷声,也要侧耳倾听神微小的声音(王上1912) ――《圣经精读本》

         这一篇与乌加列文学关系密切,风格类似腓尼基或迦南人的赞美诗。本诗篇也可能是由以色列附近民族的赞美诗修订改编而成。

         这一篇有七次重复出现的「声音」SH 6963── 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序言——本诗被称为“雷暴雨之歌”和“七雷之歌”,是一首典型的希伯来描述自然的诗歌。希伯来诗人从来不满足于用语言来描绘自然景象。他总是从大自然中看到创造主的能力和荣耀。神的名“耶和华”在本诗共出现了18次。本诗绘声绘色地描写了一场暴风雨,从一开始到高潮,到最后消失。本诗的结构呈现精巧的对称,无论是在开头(12),还是用七次“耶和华的声音”(3~9)描写打雷,还是在结尾(1011)。本诗犹如一块文字的浮雕宝石。

  本诗描写了一场源于海洋的大风暴,伴随着阵阵狂风和雷声,以及耀眼的闪电,从地中海开始,扫过黎巴嫩和前黎巴嫩的山脉,最后消失在东方沙漠。本诗在乌加列语(见本书第618619)中有许多细微的对称。值得一提的是三重复现象,如第12节的“归给”,第45节的“声音”和第6节的“黎巴嫩” 和“西连”(见申39注释)。乌加列语文献版还澄清了几个含糊的地方(见第68节注释)

  根据遗统,在第二圣殿时期,住棚节的最后一天要唱这首诗。本诗已成了五旬节第一天犹太会堂礼仪的一部分,也包括在安息日的礼拜中。── SDA圣经注释

 

【诗二十九1「神的众子啊,你们要将荣耀能力归给耶和华,归给耶和华。」

         “神的众子”。大概指天使(但有人认为那是指神的子民)。――《诗篇雷氏研读本》

         “神的众子”指众天使,他们是神的使者和仆人。――《启导本诗篇注释》

         「神的众子」:常指星宿,在这里乃指在天上侍候神的使者。

          「能力」:或作「赞美」。――《串珠圣经注释》

    神的众子是「~e{li^m的众子」。这大概不是像九十七7对假神的挑战,而是(根据八十九5~7判断,那里再度出现这用语)对天使的呼召。九十六7以下引用了这两节,可是在那儿是泛称人类。真崇拜的两项主要因素,都出现在这呼声中,即归给(或「给」)和敬拜(或「屈身」),因为前者征召心思──包括「心与手与声」──来宣扬神的伟大,后者征召意志来采用仆人般的谦卑态度。──《丁道尔圣经注释》

         人若不将神「所当得的荣耀归给祂」,就会把神的荣耀归给假神或自己,这是神最憎恶的。因为神说:「我必不将我的荣耀归给假神,也不将我的称赞归给雕刻的偶像」(赛四十二8)──《圣经综合解读》

         「神的众子」可能指「天使」或「天体」。──《圣经综合解读》

         「神的众子啊」:一般认为指「天使」或「天体」、「星宿」。

         「归给」:SH 3051,「给予」。此字是这两节的钥字。── 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众子(bene 'elim)。含义不明。KJV版为“有能力的”。七十士译本为“神的众子”,可能指天使(见伯16注释)。该词在《诗篇》其他地方中出现一次,就是诗896。那里的对称句似乎倾向于这种解释。

  荣耀。诗人承认神为有荣耀和能力的神。“荣耀”一词成了第9节的高潮(见诗6834)── SDA圣经注释

 

【诗二十九1 与乌加列赞美诗的比较】这篇诗与乌加列文学关系密切,超过任何诗篇。一位经常被引证的学者,甚至认为这诗原本是一首腓尼基/迦南人的赞美诗,修订改编后成为希伯来宗教集成的一部分。诗中提到的三处地方,据称都是位于叙利亚(6~8)。并且据说这诗的用语、概念,甚至文法结构,都是像乌加列文献过于像旧约。本诗虽然有足够的对应和类似之处,可以辨识到类似迦南文学的成分,迦南原著则至今未能证实其存在。再者,所有被鉴定为源自迦南的成分,在其他明显属以色列的文字中也有出现;因此,这些成分只能证明以色列和迦南在语言文化上,大体上有共通之处。诗人可能是将一些巴力的职能加诸耶和华。其用意主要是高举耶和华,传扬祂的荣耀,不是驳斥巴力。另一方面,诗人如果不过是选择模仿迦南原著写作,将赞美的对象由巴力改为耶和华,这一点就不会构成问题。──《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诗二十九1 神的众子】在迦南神话中,「众大能者」(和合本:「神的众子」,原文直译「伊罗兴〔elohim〕的众子」,NIV:「大能者的众子」)是诸神之王伊勒属下的次等神祇。在旧约之中,他们是在耶和华天庭聚会的天使(见:诗八十九7,一○三20,一四七1;王上二十二19;赛六2;伯一6,二1)──《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诗二十九1~2引言:诗人邀请神的众子同来赞美神。――《串珠圣经注释》

         邀请人加入敬拜。用作圣殿正式礼拜的入礼颂(967~9;代上162829) ――《圣经精读本》

 

【诗二十九2「要将耶和华的名所当得的荣耀归给他,以圣洁的妆饰敬拜耶和华。」

         “以圣洁的妆饰”,或以圣洁为衣服。虽然两种翻译都可接受,但这里显然指神的圣洁,而不是人的圣洁。其意思是“要因耶和华圣洁的光芒而敬拜祂”。这句话也出现在:诗九六9;一一○3;代上一六29;代下二○21。――《诗篇雷氏研读本》

         「敬拜」:应是「跪拜」。――《串珠圣经注释》

    请注意在天使的敬拜中荣耀与圣洁二词,这正是以赛亚书六3撒拉弗赞美的主题,「圣哉」是论神的本质,「荣耀」则指一切从祂发出的。祂身为造物主,荣耀遍满全地,正如撒拉弗所唱,但耶和华的名所当得的荣耀,则是有关祂是怎样一位的启示,藉祂的话语和所成就的事,告诉祂的众仆人。真敬拜就是以爱和赞叹,将这一切向祂响应。圣洁的妆饰之翻译完全有可能,不过这词的直译应为「圣洁的光辉」(NEB;参 AVRV)。此词也出现于九十六9,一一○3;历代志上十六29;历代志下二十21;虽然所有出处都可以采用这两种译法,但最后一处较适用「直译」,那里显然是论神的圣洁,而不是指人。因此,这里或许应当将此句解为「为()圣洁的光辉敬拜耶和华」。──《丁道尔圣经注释》

         「以圣洁的妆饰敬拜耶和华」直译是「要敬拜那圣洁荣耀的耶和华」(英文ESV译本)──《圣经综合解读》

         「圣洁的妆饰」:SH 1927+SH 6944,「圣洁荣耀」。

         「以圣洁的妆饰敬拜耶和华」:直译是「要敬拜那圣洁荣耀的耶和华」。── 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圣洁的妆饰。这个短语还出现在诗969中。心灵的装饰胜过身体的打扮。外表的美丽是无法与圣洁的品格媲美的(见彼前334)。如果把诗歌开头的“众子”理解为天使(见第1节注释),诗人是通过呼吁天使赞美神,把我们的思想从地上提高到天上。神的大能表显在下面所描写的雷暴雨中。── SDA圣经注释

 

【诗二十九3「耶和华的声音发在水上,荣耀的神打雷,耶和华打雷在大水之上。」

         雷声是神威严的表征。造物听到神的声音所表现的震动,正是神荣耀能力的彰显。“大水”和“水上”都是指大海或泛滥的洪水。祂发声音使大水纳入界限中。――《启导本诗篇注释》

         在大水之上:描绘暴风骤雨、雷声轰鸣,暗示神掌管全宇宙的威严权能。――《圣经精读本》

    耶和华的声音立刻经解释为雷声;但这里强调是祂的声音,宣扬祂创造的能力,而不仅是大自然的声音。轰轰的雷声响自海际,超越波涛的怒吼,欢庆耶和华是全权的主,是审判者。──《丁道尔圣经注释》

  耶和华的声音。诗人在3~9节的交响曲中描写了一场他所回忆的雷暴雨。这场雷暴雨源于地中海,横扫黎巴嫩,最后消失在东方,给沙漠留下宁静和温暖。对于他来说,雷声就是“耶和华的声音”(见诗1813)。这个短语在第3~9节用了七次。

  荣耀的神。参“荣耀的王”(247~10)。“荣耀”在诗291~3中重复了三次。

  大水。或“众水”。── SDA圣经注释

 

【诗二十九3 声音如雷】古代近东文学形容风暴之神的声音,打雷时可以听见的段落,俯拾即是。乌加列和亚马拿文献中的巴力,以及亚述文献中的阿达德都是例子。这话亦经常用作耶和华的描述(见七13的注释)──《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诗二十九3~9大卫描述一次强大的雷暴,这场暴风雨从西面的地中海刮起(34),猛烈地横过“利巴嫩”和“西连”(黑门山)的山脉,再下迦南(5~7),最后消失于“加低斯的旷野”(89)。“火焰”即闪电。――《诗篇雷氏研读本》

         赞美的原因:诗人赞美神,因神显出无比威荣,而雷霆 ── 神的声音 ── 就是这种威荣的一个表记。这段可分为三幕:

      第一幕描写神的声音临到大洋(3~4)

      第二幕是神的声音在树林中所产生的效果(5~6)

      第三幕是神的声音在旷野所产生的果效(7~9)――《串珠圣经注释》

         3~9节用一次强大的风暴来描写神的「荣耀」(3)。这场风暴从西面的地中海「大水之上」(3)刮起,向东猛烈地横过迦南地最北面的黎巴嫩和黑门山脉(5~6),再转向南方,震动最南面的「加低斯的旷野」(8)──《圣经综合解读》

         在本篇中,神七次用「耶和华的声音」(345789)来显明荣耀,正如在创世记第一章中,神七次用话语来施行创造。无论是大自然的风暴、人类历史的风暴,还是我们生命中的风暴,都是神所兴起、神所使用的,每一个属神的人,都应当从风暴中倾听「耶和华的声音」,「将耶和华的名所当得的荣耀归给祂」(2)──《圣经综合解读》

         293~9 用多种自然界的现象来描述神声音的威荣,自然也彰显神本身的威荣。── 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诗二十九4「耶和华的声音大有能力,耶和华的声音满有威严。」

  大有能力。诗人从风暴中看到神的一些特性。

  满有威严。风雷开始滚过大地。── SDA圣经注释

 

【诗二十九5「耶和华的声音震破香柏树,耶和华震碎黎巴嫩的香柏树。」

         关于粗壮的“利巴嫩的香柏树”,参看列王纪上五章6节的脚注。――《诗篇雷氏研读本》

         黎巴嫩的香柏树为树中之王,华美、结实。神发声可震裂香柏树,何况祂自己?――《启导本诗篇注释》

         震碎:   近东地区很少有苍郁的丛林,香柏树代表魁梧的巨树。诗人看到震动香柏树的自然威力,身临其境感到掌管一切的神之临在,栩栩如生传达这种信息。 ――《圣经精读本》

         「耶和华的声音」(5)响起的时候,最高、最美的「香柏树」(5)首先被震破了:「必有万军耶和华降罚的一个日子,要临到骄傲狂妄的,一切自高的都必降为卑」(赛二12)──《圣经综合解读》

  风暴袭击了黎巴嫩山脉,大风刮断了山上有名的香柏树。雷电也摧毁了许多大树。── SDA圣经注释

 

【诗二十九5~6可与以赛亚书二12以下相较,那里预言,在耶和华的日子,香柏树和一切高山峻岭,就是人看为了不起的,到最后都要被折服。每一次神能力的彰显,都令人想起最后的审判,不过在本篇中,最重要的心情是兴奋雀跃,可以从9c节的欢呼声中看出。──《丁道尔圣经注释》

 

【诗二十九5~6 树震破,山跳跃】在描述巴力建筑宫殿的乌加列神话中,巴力在登基之前发声如雷,地的高处因而跳跃或震动。几句话之后,他又被形容为右手拿着香柏树作为武器。同样,一首赞美玛尔杜克的诗歌也说他声音如雷,使地震动。他的话语是冲去落拓枣树(lotus tree)的洪水。译作「跳跃」的希伯来语动词不时有人以为是嬉戏、跳跃一类的动作,但较有可能是指整群羊走路时上下波动的情景(见:撒下六14~21的注释)。用这字来描述地震时地面的起伏最是合适。──《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诗二十九6「他也使之跳跃如牛犊,使黎巴嫩和西连跳跃如野牛犊。」

         西连是黑门山的腓尼基名。黎巴嫩和西连都是连绵的群山,在神的声音下,居然如受惊的小牛般跳跃。――《启导本诗篇注释》

         应作「祂使利巴嫩像牛犊一样舞蹈,使西连像小牛一样跳跃」。

          「利巴嫩」:以出产木材驰名。

          「西连」:是腓尼基人给黑门山的称号。――《串珠圣经注释》

         「西连」的意思是「护胸甲」,这是西顿人对黑门山的称呼,是黑门山的腓尼基名。黎巴嫩和西连都是连绵的群山,在风暴的冲击下如受惊的「野牛犊」震撼晃荡。──《圣经综合解读》

         「西连」:字义是「护胸甲」,这是西顿人对黑门山的称呼。── 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指黎巴嫩山和西连山在风暴的冲击下震撼晃荡。

  跳跃如牛犊。参诗68161144

  西连。西顿人对黑门山的称呼。它是前黎巴嫩最高的山,海拔9232英尺(见申39注释)

  牛犊。或“野牛”(见诗2221注释)── SDA圣经注释

 

【诗二十九6 西连】西连即是黑门山(见:申三9的注释),在诗歌中与利巴嫩交替使用。西连和利巴嫩可能在乌加列文献对句中用作对偶,但未能确定。这两个地方在《吉加墨斯史诗》中明显用作对偶,因为它们在吉加墨斯和恩基杜向胡瓦瓦所发动的战事中被打散。二者在亚喀得文献中亦有提及,证明不是迦南文学独有的字眼,而是出现于古代近东各处的文献之中。──《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诗二十九7「耶和华的声音使火焰分岔。」

         可译作「耶和华的声音放射出火焰」(雷电闪耀)――《串珠圣经注释》

         使火焰分岔:诗人以敬畏的心描绘劈空而来的闪电与震耳欲聋的雷声。诗人并未因可怕的自然现象感到恐惧与不安,反认为那是神的启示,由此得到莫大安慰(11920) ――《圣经精读本》

    分岔直译为「劈砍出」,七十士译本此处为「分裂」(参,AVRV)(或是它采用了类似的动词)。这里是描述闪电,也许是藉劈砍时会生的火花为喻,好像用打火石一般;也可能是描绘闪电像叉子般分岔(「分裂」)──《丁道尔圣经注释》

         「耶和华的声音使火焰分岔」(7),形容雷电交加。「加低斯的旷野」(8)在迦南地的南面。「惊动母鹿落胎」也可译为「使橡树摇动」。──《圣经综合解读》

  分岔。直译是“割掉”,“砍掉”。描写闪电带着鲜明而显耀的曲折线条、如同蛇的形状。── SDA圣经注释

 

【诗二十九8「耶和华的声音震动旷野,耶和华震动加低斯的旷野。」

         加低斯在巴勒斯坦南方,为沙漠地带。――《启导本诗篇注释》

         震动加低斯:雷声的轰鸣久久回荡在加低斯的旷野,读者仿佛身处加低斯,亲耳听到雷声。对恶人,这声音必引起极度的恐惧;对义人,则是胜利的欢呼。 ――《圣经精读本》

  在乌加列文献发现以前,人们认为风暴是扫过整个巴勒斯坦的,从北部的黎巴嫩到南部边境的加低斯。加低斯在别是巴西南(见民2016)70.4公里,就是加低斯巴尼亚。以色列人曾在这里派遣探子到迦南地(1317~20),后来因发怨言而被迫撤到旷野去(14)。但经过对乌加列文献的考证,认定“加低斯的旷野”是指叙利亚沙漠(见第3节注释)── SDA圣经注释

 

【诗二十九8 加低斯的旷野】乌加列文献中也有论及加低斯的旷野或大草原,据信是在黎巴嫩境内,奥朗底河附近之加低斯市的一带。它有又可能是指南方的加低斯巴尼亚。以色列人在旷野四十年时,有很多时间是在此度过。──《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诗二十九8~9震动……震动……惊动等字是互相关联的,是一个动词的一部分,这动词基本上是描述扭动或回旋,或是生产时阵痛的模样,或是舞姿:它生动地描写出旷野沙暴与森林动荡的光景。──《丁道尔圣经注释》

 

【诗二十九9「耶和华的声音惊动母鹿落胎,树木也脱落净光;凡在他殿中的,都称说他的荣耀。」

         “惊动母鹿落胎”亦可译为“像橡树旋舞”。将橡树和“树木”对仗,但不若使怀胎的野兽早产更富形像力。――《启导本诗篇注释》

         应作「耶和华的声音震撼橡树,叫树木的叶子剥落」。――《串珠圣经注释》

    9a节,RSV( JB、葛利纽)将传统的元音修改(原文没有元音),读成橡树,而非「红母鹿」。这种译法避免了从极其壮观的场面突然转到较隐晦、又不具代表性的情景,而若对这篇诗熟悉的人,或将它神秘化的人,读到这句,难免会感到很困惑。此外,(NEB)对第9节第二部分的译法,「使孩子早产」,或许可以讲得通,不过听来颇痛苦193,而这似乎不应当是如此大规模风暴的最高成就。最简明的译法,树木也脱落净光,颇能将高潮持续推进,不至于有突然跌落低潮的现象。

  至终的高峰是那回应的呼喊「荣耀!」这是出于谦卑、喜乐和了解的心。由此可见,对有些人而言,风暴不是无意义的突发事件,也不是敌对的力量,而是耶和华的声音,从祂这番作为中我们可以听到。希伯来文(若经文正确的话)还更进一步,不只是凡(all),直译是「凡所有的」(all of it),就是包括圣殿中的一切东西。有些解经家认为,这是指天上的圣殿;可是地上的殿既是其「形状和影像」,透过其结构和礼仪表达出神的圣洁与荣耀,就应该用比大自然能力的展示更明确的方式,达到这样的目标。而物质盖造之殿所要表达的,更是神对祂活的灵宫的心意,无论是团体或个人(林前三16以下,六19),凡属这灵宫的每一部分都应当呼喊:「荣耀!」──《丁道尔圣经注释》

         当万物都在风暴中颤抖的时候,与神亲近的人却「都称说祂的荣耀」。因为我们知道这风暴的主人是我们的神,祂兴起风暴,是要让「万事都互相效力」(罗八28),让我们在阳光中能认识「耶和华的声音」,在风暴中也能认识「耶和华的声音」。因此,不信的人所看到的只是生命中的风暴、痛苦和难处,但信的人所看到的却是「祂的荣耀」。──《圣经综合解读》

         「母鹿落胎」:可能是「弯折大树」。原文的「鹿」与众数的树原文相近;有译本将本句译作「耶和华的声音使母鹿落胎(或「生产」),但这译法与下句的「脱光森林的树叶」不大相称,所以可另译为「弯折大树」。── 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母鹿落胎。明显是由于雷暴雨所造成的恐惧。有些阿拉伯诗人,以及普卢塔克(古希腊作家,约公元46~120)和普林尼(罗马作家,约公元61~112)曾记录了这种现象。

  在英文RSV版把“母鹿”译为“橡树” ,使平行更加明显一些。但不知希伯来语的'ayyaloth能否视为'ayil(橡树)的复数。'ayil的复数通常是'elim(见赛129)

  脱落净光(chasaph)。“剥去”,“赤身”。

  他殿中。可能不是指帐篷,而是指大自然。

  。雷鸣,闪电,劈开的大树,震动的旷野,树上扫落的叶子,都宣告神的大能和荣耀。柯尔律治(英国诗人,1772~1834)说:“地球以其千万声音赞美神”(柯尔律治)。参诗192。我们最好以敬畏之心面对大自然惊人的现象,然后用心来赞美威严大能的神。宇宙的合唱使我们想起以赛亚异像中撒拉弗的不住颂赞(见赛623)。随着本节的高潮,风暴消退了,诗人转向平静的思考,并宣布神的主权和所赐的奇妙平安。── SDA圣经注释

 

【诗二十九10「洪水泛滥之时,耶和华坐着为王;耶和华坐着为王,直到永远。」

         “洪水”一词的希伯来文除了这里之外,就只出现在创世记第六至十一章;因此,大卫可能是提到挪亚的洪水。――《诗篇雷氏研读本》

         神用话语立定天地,将诸水分开,又使天下的水聚在一处,为混沌理出秩序。此处“洪水泛滥”可指创造时的光景(创一2~10),也可指挪亚时代的大水(创六17)

本节和11节说明全能的神要拯救祂的众民。世界虽慌慌不定,但神稳坐其上,赐平安给属祂的人。――《启导本诗篇注释》

    译为洪水之字很重要,因为它只在创世记第六至十一章,描述挪亚的洪水时出现过。那次大自然的力量有目的地倾盆而泄,实为最明显的例子。第10节动词的时态,强调了局势已定:「洪水泛滥之时,耶和华坐着为王(过去式),耶和华坐着为王,直到永远(现在式)(JB;参 RV、葛利纽)──《丁道尔圣经注释》

         「洪水」(10)原文只用来描述挪亚时代的大洪水(创六17),形容巨大的动荡。不管世界如何动荡不安,神始终「坐着为王」(10),掌管自然和历史,并将「力量」和「平安」赐给属祂的人。因此,不管环境如何可怕,我们都可以放心,因为兴起环境的乃是我们的父神,祂要让我们在风暴中经历神「赐力量」来应对压力和困难,最终得享神「赐平安的福」,在基督里得着安息。──《圣经综合解读》

         2910 说明不管遭遇怎样的自然界巨变,神的王权依然稳固,而这显示的就是 2911 所说的,信靠神的以色列百姓,就能稳固的享有神给的平安福气。── 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洪水。有人认为是指挪亚洪水。其实把它说成雷暴雨描述的继续更自然一些。洪水是伴随着风暴的大雨所造成的。

  坐着为王,直到永远。正如神出现在过去的风暴中,将永远执掌绝对的王权。本诗的最后宣布了在风暴的混乱和恐怖以后给心灵所带来平安和信心。── SDA圣经注释

 

【诗二十九10在洪水之上坐着为王 在沙马士庙出土的一块来自新巴比伦王纳布阿普拉伊丁纳(Nabu~Apla~Idinna)时代的泥版,刻有太阳神沙马士在宇宙性大山的山脚下坐于宝座的场面,旁边几条波状曲线,相信是代表宇宙性海洋。这与本节耶和华在洪水(译作天上之海更佳,见一○四3的注释)之上坐着为王的场面非常相像。在这方面,值得留意的是在亚喀得语中,「洪水」一字亦可解作混沌怪兽。更明显的,是洪水在亚喀得文学中被视作神明的武器之一,有时甚至是君王或神祇的描述性称号。洪水可以在战士的前面开入战场,神明也可以在参战之前披上。桑希阿达德五世描述宁努他神是乘驾在洪水之上,被高举的主。希伯来语「特洪」(tehom,和合本译作「深渊」、「深水」等)一字是指地上的宇宙性大水,反之,这字「玛布尔」(mabbul)则是代表天上的宇宙性大水,这是雨水的来源。按照创世记六至八章,挪亚时降到世上的就是「玛布尔」。──《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诗二十九10~11结语:诗人深信这样威荣,且以洪水为宝座的耶和华必永远为王,祂也必赐福给自己的百姓。

          这篇诗以「荣耀归神」开始,以「平安归人」结束。――《串珠圣经注释》

         洪水泛滥之时:以创世纪6~11章挪亚洪水为背景,强力暗示神是掌管大自然的君王。“既然有全能神的如此祝福,就无所惧怕”,给人极大的安全感。 ――《圣经精读本》

 

【诗二十九11「耶和华必赐力量给他的百姓,耶和华必赐平安的福给他的百姓。」

可以译为祈祷,像RSV,但视为简单未来式可能性更大:「耶和华必赐……,耶和华必赐福……」。因此,本诗的结尾乃表明,神的大能并非徒然彰显其能力,而是祂施行审判(洪水,10)与拯救的工具。德里慈的注解讲得很好:「最后一个字平安,好像彩虹跨越过本篇诗。一开头,本诗显示天开了……;而最后则显示神的子民在地上得胜,在祂可怕的忿怒倾倒时,仍蒙平安之福。起头是在至高处有荣光,结束为在地上有平安。」──《丁道尔圣经注释》

         本诗就像一部交响曲,气势磅礴地奏响,却轻柔平安地结束;以「荣耀归神」(1)开始,却以「平安归人」(11)结尾。当基督降生的时候,天使将再一次唱响这荣耀颂:「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与神!在地上平安归与祂所喜悦的人」!(路二14)──《圣经综合解读》

  力量。神在风暴中显示了惊人的大能。足以高举的子(见赛4029~31)

  平安。这是上天赐给人类最宝贵的礼物(见诗85810;约1427;腓47;帖前523)。在任何一种语言中,没有什么比平安更美好的词语了。丘吉尔说过:“外面虽然是战争的风暴,大地被狂风所扫荡,但我们的内心有平安”。这部诗篇的交响曲在震耳欲聋的渐强音以后,就这样以最极轻柔的声音结束了(松西诺《诗篇》注释)。和平之君说:“愿你们平安”(202126)── SDA圣经注释

 

【思想问题(28 29)

 1 有学者认为:诗人的祷告里没有表明他受到任何逼迫,大概他是在陷于身心或灵性的低潮时向神发出这祈祷。你若有类似的低潮,怎办?

 2 5节的恶人是不认识耶和华的人吗?

 3 诗人能心中欢乐,用诗歌颂赞神;这是因为神叫他凡事顺利,毫无险阻么?参135 412

 4 大自然的现象唤起诗人去敬拜神的威荣。你居住的地方有那些常见的大自然现象?试从这些现象联想到神的属性或作为。

  ──《串珠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