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约翰叁书导论拾穗

 

【何谓约翰叁书?作者是谁?(约叁1)】

答:①约翰叁书,乃年老的使徒约翰所写的第三封书信,是写给亲爱的该犹,被称为普通书信之第六卷(雅,彼前,彼后,约壹,约贰,三——犹),全书仅15节,按原文只有一一二四个字母,为全部圣经中最短的一卷,其内容要义,系论到使徒的爱心,祝福的话语,按真理而行的喜乐,对该犹爱心接待客旅的称许与勉励,对丢特腓好自为首,恶言妄论,禁止人接待弟兄的指责,并且表样底米丢的善行,以及最后使徒的愿望,和代替问安等语。在这简短的书信中,提到爱字出现六次(约三1二次,25611),真理出现五次(约三3二次,4812),故知本书是以爱心接待客旅,按真理而行,为基主要的信息;是以教导信徒去恶效善,心存真理,用真理来作见证,以遵行真理为荣神益人的途径。

②本书著者与贰书一样,皆自称为长老,也未具有姓名,且两书的笔法语气相似,是以属灵的长老自居,写给个人的私函,可知是使徒约翰先后所写(其生平,叁六十三题3项,一O四题2项),约在主后九十年以后,写于以弗所地方。其受信人该犹Gaius(意即主,高贵的主)是初期教会时代普通的名字。在新约圣经中有几处提到该犹的名字,即马其顿的该犹(徒十九29),特庇人该犹(徒廿4),哥林多的该犹(林前一14;罗十六23),以及本书所说亲爱的该犹。这位该犹,乐意接待客旅,满有爱心服事信徒,成为当时在教会中有名望的好客之士,正如哥林多的该犹一样,因此有人认为这两个是同为一人(叁二OO3项)。

③本书写作的原因,是因在当时的教会中,出现一位好自为首的丢特腓,此人独揽大权,拒绝使徒的书信,不接待为主名的旅行传道弟兄们,有人愿意接待,他也禁止,并将那人赶出教会,且用而言妄论使徒。该犹或因接待弟兄们而被逐出教会,故约翰写了这封信安慰他,一面称赞他能按真理而行,又有忠心爱心;一面训勉他继续接待传道的弟兄们,帮助他们,并且斥责丢特腓的恶行。同时又举出一位行善的低米丢,有众人,有真理,有使徒给他作见证。约翰是用简洁的文笔,来描写这样三个不同的人物,使读者明了领受教训和效法的是什么。

④本书与约翰贰书的关系;贰书是论到假师傅要出来,有敌基督者反对道成肉身的事;本书则论到有恶者首领者在教会中,有抵挡者反对使徒的权威。贰书劝勉不可接待传异端的人;本书则劝勉信徒要接待作客旅的传道弟兄。两书前呼后应,使徒针对不同的需要,将真理两方面的实践,训勉信徒领受,而显出本书与贰书之密切关系。总之,约翰所写壹、贰、叁书,我们必须连读,才能完全吸取其中宝贵的教训。——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该犹是何人?约翰为何要写这封信给他?】

    该犹GAIUS)在初期教会的时代中,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名  字,相当于今日说英语的地区中的JohnSmith或中国人的陈、李、张、黄、何等姓的一样普通。该犹意即(高贵的主,是拉丁语)

    圣经中曾提及四个该犹

    一、哥林多教会的该犹(林前一14),保罗曾为他施洗。此该犹与罗马书十六章23节的该犹同为一人,因为罗马书是在哥林多写成的

    二、马其顿的该犹(徒十九29),曾与保罗一同旅行传道,并曾与亚里达古一同在以弗所城因大骚动而被捕

    三、特庇的该犹(徒二十4),曾与保罗一同由以弗所到马其顿去,而且与亚里达古同行

    不少解经家认为上述第二第三条所记的该犹同为一人,因为两次都提及他与亚里达古在一起,可能这位该犹有两种不同的称呼,而事实上马其顿的该犹特庇的该犹应为一人,其考究的方法乃是特庇DERBE)地名可能是多庇路DOBERUS-地名之误,多庇路是马其顿省的一个城,因此这位信徒有两个称号

    四、约翰叁书所说的该犹。这位该犹乐意接待客人,成为当时有名的好客之士。正如哥林多城的该犹一样,并接待全教会(罗十六23)。有人曾以为约翰写信给这位好客的该犹,就是从前在哥林多的该犹,理由是可能该犹年老时曾离开哥林多迁居到以弗所,从以弗所收到老约翰的信。其实二者是一人。不过亦有人认为这种理由不能成立

    但正如上述,该犹一名当时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名,那么,上述四个该犹也可能是四个不同的人物

    根据传说,哥林多城的该犹,后来成为帖撒罗尼迦地区的主教。约翰叁书所说的该犹,由约翰本人按立他为别迦摩的主教,以后约翰在拔摩海岛接受启示时,曾奉命写七封信送与小亚西亚七位教会的使者,其中一位便是这位该犹云(启二12)。

── 苏佐扬《圣经难题》

 

在正典中的独特地位】虽然约翰叁书是新约圣经中篇幅最短的一卷(在原文比约翰贰书仅短了一行),但仍足以证明圣经都是……有益的这一真理。像约翰贰书一样,叁书的主要字眼是爱和真理。然而,与约翰贰书的分别,在于贰书展示爱坚定的一面,就是拒绝与那些不教导真理的人打交道;而叁书则表明爱温情的一面,就是帮助那些广传真理的人。

  俄利根和优西比乌将约翰奏书列为有争执经之一,即属于具争议的书卷。亚历山太的革利免和丢尼修接受约翰奏书,耶路撒冷的欧利罗亦然。穆拉多利经目却没有清晰的立场。

  本书的内证与约翰壹、贰书相同。这三卷书各自支持其它两卷书的真实性。

传统一直以使徒约翰为约翰叁书及其它两卷约翰书信的作者,人们也没有甚么有力的理由去怀疑这观点。──《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作者】约翰叁书的外证与贰书的相似。由于这两封书信既简短又个人化,因此不像约翰壹书般有较广泛的外证。这是不难理解的。──《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写作日期】与约翰壹、贰书相同,本书有两个可能的写作日期。如果约翰是在耶路撒冷被毁前在该城写成本书,那么成书日期就应在主后六十年代。但有较多学者赞成较晚的成书日期,即认为约翰是在以弗所生活和事奉时写成的。因此,一般接受本书写作日期是在主后八十五至九十年间。──《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背景与主题】这封简短书信的背景生动地描绘了第一世纪后期的教会生活。使徒约翰只消用简洁的笔触,就将三个人物描划出来,乐于接待人兼属灵的该犹;值得推荐的低米丢;自私自利、没有爱心的丢特腓。丢特腓代表了自以为是的人,任何形式的教会都有这样的人。另一方面,他的出现也揭示一个趋势,就是在一个原本由众长老共同领导的教会中,其中一名长老渐渐得势,凌驾其它的长老。这趋势到第二世纪以后,演变成为君王式主教统治(即由一位监督或主教来支配、治理教会)。──《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写作背景】作者自称长老,实为使徒约翰(参约翰二书简介)。受书人为该犹,书中并无显示他属于那间教会,只形容他是一位热心接待客旅的弟兄(58)。

此书大约与约一、二书同时写成。由于该犹所属教会的一位领袖丢特腓毁谤使徒,拒绝接待使徒的代表,甚至逼迫接待客旅的弟兄,作者乃运用使徒的权柄责备他,并勉励该犹继续用爱心接待作客旅的传道者(见78)。──《串珠圣经注释》

 

【主题特色】本书主要论到教会信徒接待客旅的问题:约翰二书劝告信徒不可接待传异端的人,本书则勉励信徒用爱心接待作客旅的弟兄:两者可谓互相呼应,针对不同的情况,将真理的两面教导信徒。──《串珠圣经注释》

 

【重要主题】

主题

解释

重点

款待

约翰写信鼓励那些恩慈待人的人。当时,过路的基督徒同工非常需要信徒真心的款待,今天也是一样。

忠心的基督徒教师和宣教士需要我们的支持。不论甚么时候,你款待别人,便是在他们的事工上有分。

骄傲

丢特腓不但拒绝款待别人,并且自以为是教会的首领。骄傲使他失去作真正领袖的资格。

基督徒领袖必须避免骄傲,免致产生恶果。要小心,不要误用我们的领袖地位。

忠心

该犹和低米丢因为在教会中忠心事奉而得到称许。他们成为忠心、无私仆人的榜样。

基督徒同工忠心事奉不是想当然的。要记得鼓励他们,免得他们在事奉中变得意志消沉。

──《灵修版圣经注释》

 

这封信的关键词之一是「见证」(3节,6节「证明」,12节「作见证」)。它所指的不仅是我们所说的话,也是我们所过的生活。每个基督徒都是个见证,不论是好还是坏,我们不是在彰显真理就是在阻挡真理。── 华伦魏斯比《作个分辨者》

 

【约翰三书】

作者在这封极简短的私函中,向一位叫做该犹的人致谢。此人为教会中颇具 地位的信徒,心存真理,欢喜接待基督徒旅人。

信中提到一位丢特腓,为人好说坏话,以教会领袖身分禁止信徒招待弟兄;作者嘱咐受信人不可效法此恶。

信末问候的“众位朋友”当为教会中的信徒,人数不少,可见除丢特腓等少数人外,教会尚未受到异端太大影响。──《启导本圣经注释》

 

【参考资料】

一、 本书作者及写作时地

教会传统承认本书和《约壹》、《约贰》都是同一作者所写,他就是《约翰福音》的作者使徒约翰。这三本书在用词和格式上极相似,本书和《约贰》在信首都自称为“长老”,未署姓名。有些现代学者不接受约翰为作者,认为此信写于使徒约翰逝世以后。不过一般圣经学者咸认为本书乃约翰的手笔,写于以弗所城,时在主后90年左右。关于使徒约翰的事,看《约壹》<参考资料>

二、 本书受信人

本信是写给一位“亲爱的兄弟”该犹,对他心中存有真理,又能接待作客旅的弟兄,予以赞扬;但对教会中另一弟兄丢特腓则多责备。此人好说恶言,不但拒不接待旅行布道的人,而且禁止别人接待,凡不这样做的,就把他逐出教会。作者以前曾为此事写过一封信给教会,似乎未受到预期的功效。

该犹是一个很普通的名字,虽然在《使徒行传》十九29;二十4和《罗马书》十六23及《林前》一14都出现过“该犹”这名字,但他到底是谁无人知道;只晓得他在这间教会中很忠心,灵性很好。

在约翰时代,传道人、先知或教师旅行传讲信息,因无今天旅舍的便利,要靠信徒爱心的接待,并安排次一程的旅行。丢特腓身为教会领袖,却无视这应尽责任,因此受到责备,但对行善的低米丢则予褒奖。

信中透露《约壹》提到的异端诺斯底派的问题(看《约壹》<参考资料>)。作者谆劝该犹不要让影响丢特腓的恶影响他,又劝勉信徒效法善,因为行善的才是神的儿女(11节)。同节所说“行恶的未曾见过神”,似暗示丢特腓此人与诺斯底派间的勾结。但整个教会似无受此派严重影响的迹象。──《启导本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