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那鸿书第二章拾穗

 

【鸿二1尼尼微啊!那打碎邦国的上来攻击你。你要看守保障,谨防道路,使腰强壮,大大勉力。

         “那打碎……的”。攻占尼尼微的玛代人西亚撒雷斯(Cyaxares)和巴比伦人拿波普拉撒(Nabopolassar)。──《雷氏研读本》

         有敌人上来攻击尼尼微。根据历史记载,在主前六一二年,玛代和巴比伦联合攻打尼尼微。

          先知用讥讽口吻呼吁尼尼微人作好防御措施,抵挡敌人。

          「使腰强壮」:指束紧腰身,准备作战。

          「大大勉力」:原作「使力量坚强」。──《串珠圣经注释》

         “那打碎邦国的”:指攻打尼尼微的军队,后来知道是巴比伦和玛代的联军,时在主前612年,先知语代讽刺,要好战的亚述作足准备。──《启导本注释》

         前尼尼微怎样上来攻击以色列,现在另有侵略者,那打碎邦国的也上来攻击尼尼微,这是报应的公义,临到作恶者。

         战争本来就是尽力破坏,极力灭绝的。尼尼微一直这样穷兵黩武,现在受到玛代的攻击。尼尼微已经失去世界第一强权的地位,强中还有强中手,尼尼微打碎别国的,也该被打碎。──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那鸿书》

         打碎。先知再次警告亚述人(见鸿1:14注释)日后的厄运。上下文证明(鸿1:12:1,83:1等)《那鸿书》第2章描述的是尼尼微的倾覆。

         上来攻击你。当敌军包围城市的时候,城里的居民将看明并且感觉到他们的危机。

         看守保障。先知用一种略带讽刺的语气,劝告尼尼微人为城市的最后被困做好准备,虽然这样的准备将是徒然的。──《SDA圣经注释》

         「使腰强壮」:束腰准备打仗。

         「大大勉力」:原文是「使力量坚强」。

         公元前612年,玛代和巴比伦联合攻打尼尼微。── 蔡哲民《查经资料》

 

【鸿二2耶和华复兴雅各的荣华,好像以色列的荣华一样;因为使地空虚的,已经使雅各和以色列空虚,将他们的葡萄枝毁坏了。

         犹大被视为曾被亚述人抢夺的神的产业(“葡萄枝”)。──《雷氏研读本》

         这正是神复兴犹大的时刻。──《串珠圣经注释》

         从一方面看是亚述的灭亡,从另一面看却是犹大要复兴。过去被毁的土地和田园,都要恢复昔日的光荣。──《启导本注释》

         尼尼微的败亡,才带来以色列的复兴。耶和华要复兴雅各的荣华。「荣华」与「葡萄枝」二个字,只差一个子音,所以这里成为双关语。

         雅各的荣华,好像以色列的荣华。雅各就是以色列,二者是同义字;但是有时雅各专指犹大(赛四十三1,四十四1,四十六3;俄18)。这里雅各与以色列应有分别,可能有这样的区分。

         但是北国以色列与南国犹大迭遭外族的侵略,使地空虚,那破坏者曾破坏了他们,曾毁坏他们的葡萄枝。这葡萄枝若是「荣华」,那荣华早已失去了。现在因那毁坏者被毁灭,犹大必得复兴,重新恢复他们的自由与尊荣。──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那鸿书》

         复兴。希伯来语是shub ,还可以指“带回”,“回来”。雅各的荣华以前被亚述人夺走,但因亚述的毁灭而得到恢复。

         使地空虚的。亚述人先前杀害并掠夺了神的选民,现在他们也要被他们的征服者所杀害和掠夺。──《SDA圣经注释》

         使地空虚的:亚述人。── 蔡哲民《查经资料》

 

【鸿二3他勇士的盾牌是红的,精兵都穿朱红衣服。在他豫备争战的日子,战车上的钢铁闪烁如火,柏木把的枪,也抡起来了。

         “他”是指攻击者(1节),而不是亚述的防卫者。玛代和巴比伦人把盾牌造成红色的方法可能是涂上漆或表层镀上铜(结二三14);他们的外衣是“朱红”色的;他们的战车“闪烁如火”,因为他们在车轴装上了战车镰。他们也使用“柏木把的”枪。──《雷氏研读本》

         盾牌是金色的,在阳光照耀下,反射红色的鲜血,甚至有血溅在盾牌上,以致盾牌是红的。古代战事的军装,亚述是穿蓝色的(结廿三6,廿七23及以下),但是巴比伦与玛代是穿红制服(参阅结廿三14)。所以这里不是指尼尼微的军人,而是进犯尼尼微的玛代军人。他们是精兵,也可能指军队的领导者,也可统称为一般军人,穿着鲜色的贵重服装。

         战车也与盾牌一样,亮晶晶地反射着阳光与鲜血,正如闪烁的火一般。「柏木把的枪」的中译词,是根据希伯来文及希腊文译词,「枪」是附加的(中文译词旁边有点,不在原文中)。「柏木」似有奇特的用法。有的将这字译作「争战者」。所以这句话译为「争战者浑身震动」,表明勇气十足,精神抖擞,兴奋异常,准备进攻。──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那鸿书》

         抡起柏木AV 作「枞树」)可能是指用这种木头作成的叉矛或其他武器(NIV 亦然),而不是指这树木本身(如 AV)。──《丁道尔圣经注释》

         勇士。可能指尼尼微的围攻者。

         是红的。可能盾牌本来就是红色的;他们铜盔甲的颜色可能也是红色的。也有可能指盾牌被杀戮的血而染红。

         钢铁。希伯来语是peladoth ,只出现在这里,词义无法确定。有人参照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认为是“钢”,故把该词组译为“钢的火焰”。但这种推定并不可靠。译成“钢铁”是通过把peladoth 的前二个辅音变换位置而得的。征服的仇敌不想借着偷袭来占领这座城市。先知描写刀光剑影的场面。这里可能指战车的装饰,士兵的武器,马饰,都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如火焰闪烁。

         他预备。可能指神在集结部队(见赛13:4;参赛13:6注释)。也有人认为是指敌军的统帅。

         柏木。希伯来语是beroshim ,系腓尼基刺柏,与柏木相似。改变该词的一个辅音字母,就成了“坐骑”,“骏马”,“战马”(见英RSV版。七十士译本为“马将陷入混乱之中”。希伯来语ra`al意为“颤抖”。在英RSV版译为:“战马跳跃”。──《SDA圣经注释》

 

【鸿3 穿朱红衣服的军人】还未在战斗中染血,士兵的红色制服可能代表着他们是训练精良、有专业配备的战斗单位(见:结二十三6,穿着蓝衣的士兵)。希腊斯巴达人即以在甲冑下穿着红色短袖束腰外衣作为阶级的识别,并进一步吓阻敌人。亚述文学中常常描述城市和乡野沾染着敌人的血,还有军队踏着敌人的血前进。此外,以赛亚书九5提到战士们将衣服辊在血中的举动。因此,军队选择穿着红色短袖束腰外衣来暗示他们覆满敌人血迹,是合乎逻辑的。提珥巴西普 TilBarsip)这个遗址画有红色制服,而古典文献描述此时期的士兵穿着红色或紫色短袖束腰外衣。──《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鸿3 战车上的钢铁】士师时代就已有战车车体上的金属装饰,使其向成排步兵冲锋,威力更强。而装饰战车的例子在亚述浮雕和埃及坟墓壁画中可以见到。──《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鸿二3~4形容尼尼微的敌人:「朱红」:以示庄严威猛,亦可能有惊吓敌人的作用。(参王下3:22; 23:14

          「柏木 ...... 抡起来了」:原文作「柏木到处挥舞」。柏木指木造的矛杆,古译本则把这句译作「骑士(或骏马)乱闯」。──《串珠圣经注释》

         此处可以指进攻尼尼微的敌军的威武,也可以是亚述军备战的描写,从“在他预备争战的日子”看,后者的可能性较大,故“红的”可指盾牌的颜色或在太阳下闪耀的光芒。“车辆在街上急行”:尼尼微城街道宽阔。亚述的战车忙于备战在大街上往来奔驰。先知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亚述兵强马壮,有恃无恐,和后来兵败如山倒的情形相对照。──《启导本注释》

 

【鸿二4车辆在街上急行,在宽阔处奔来奔去,形状如火把,飞跑如闪电。

         车辆是指战车,在空旷之地横行直冲。在街上或广场(所谓宽阔处)都在城内,但也不能一概而论,中译本有小字注明「城外」(参阅伯五10,十八17;箴九26以及廿四27)。主张这是指城外的甚多。形状如火把,因为战车很光亮,且因飞跑,就像火把一般,又如闪电一般。──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那鸿书》

       车辆。希伯来语是rekeb ,系马拉的各种两轮车辆,主要作为军事用途(见出14:9注释),和国务活动场面(见创41:43注释)。考古证据证实这种车辆用来运载政府官员从事国务活动,但没有证据表明可用于平常私人交通。

         急行。源于一个希伯来语词根,意为“神经错乱”。

         奔来奔去。这里暗示进攻尼尼微的军队不可阻挡。战车“奔来奔去”。那鸿用这一整章生动地描述尼尼微的陷落。

         火把。希伯来语是lappidim ,指火把或灯(创15:17;士7:16等;见鸿2:3注释)。──《SDA圣经注释》

 

【鸿二5尼尼微王招聚他的贵冑。他们步行绊跌,速上城墙,豫备挡牌。

         “尼尼微王”匆忙地设立某种活动的保护屏障。──《雷氏研读本》

         尼尼微王匆忙抗敌:「贵胄」:指精锐部队。──《串珠圣经注释》

         “贵胄”指精锐部队。“城墙”:尼尼微城外有护城河,宽200余公尺,城墙本身有内外两重,外城长约50公里,内城长13公里,有城楼15座。在亚述人心目中有若金城汤池。本节说亚述王率精兵上城墙应战。──《启导本注释》

         「尼尼微王」是译文中加上的,虽也有可能指进攻者,但上下文看来,「防守者」比较是作者的用意。这已经是十分危急的情势,敌军来攻,势如破竹。他急速地招聚他的贵冑研究对策。贵冑是军事的首领,但是情势方面刻不容缓。他们在慌忙中,又有极大的惊惧,走路都易绊跌。惊惧之外;也太疲累了。他们上了城墙,豫备抵御的方法。

         挡牌也可译防御工事,是可移动的保障,兵士藏在其中,山有顶,四周都有坚壁,使敌军无法攻上城墙。──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那鸿书》

         首领所招聚的士兵,因着要快速爬上城墙而绊跌;他们在城墙那里预备了挡牌(「弹盾」,RSV),这是一种轻便可携式的遮盖物,用以保护攻城之人免于受围攻之城墙上抛下的物品伤害。根据文法,这应是指着招聚之人说的(NIV 作「他招聚」),其前置词是第1节中的「那打碎邦国的」。──《丁道尔圣经注释》

         他的贵胄。即“他的勇士。亚述国王显然命令他的将领保护城墙。在惊惶失措,稀里胡涂之中,他们“步行绊跌”。

         挡牌。希伯来语是sokek ,意为“障碍”。──《SDA圣经注释》

         「贵冑」:指精锐部队。── 蔡哲民《查经资料》

 

【鸿5 护盾】这个字于圣经中出现仅此一次,可能是借自亚述人和其围攻者所用之亚喀得语。这个词在亚喀得语指的是塞子,或是堵塞某物用的东西。由于下一节提到操弄水门,试图使宫殿倒塌,塞子可能是用来阻挡西拿基立王在高什河上游两哩处筑拦水坝后,水通常漫过城墙之处。──《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鸿二6河闸开放,宫殿冲没。

         河闸” 。防潮水闸控制歌撒河(Khoser river),这河流经整座城。水闸在围城初期是关闭的,使河水聚积成水库,开放后,洪水便冲过来毁灭“宫殿”。──《雷氏研读本》

         “河闸”:尼尼微人在河道上设水闸控制水源,便于防卫京城。巴比伦人久攻不下,遂改用水攻。此处河闸或指经过城中流往底格里斯河的柯塞河上的水闸。巴比伦军队攻占此河闸,放水冲破城墙。──《启导本注释》

         尼尼微原座落在西底结河之东北,河闸不是城门,却是引水入城之水闸。一方面可供护城河的水,以为防守之用。另一方面也可供应城内的用水。现在或因敌人从城墙破口攻入,破坏水闸,或因防御工事不慎而破坏了水闸,结果水流成灾,甚为严重,甚至宫殿也被冲没了。──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那鸿书》

         河闸这字较难确认,可能是运河或水道系统的一部分,导引水经过城巿。──《丁道尔圣经注释》

         河闸。或者寓指敌人的攻击,或者城市真的洪水泛滥。但细节不详。有人认为这个预言应验于希腊历史学家狄奥德鲁斯所描写(ii.26,27)的事件中。他说尼尼微因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的一次异常泛滥而陷落。洪水摧毁了部份城墙,使玛代人和巴比伦人乘机攻入。

         冲没。可能寓指宫殿将变得不牢固,无法对敌人进行实质性的抵抗。──《SDA圣经注释》

 

【鸿6 尼尼微城河闸】西拿基立王细心计划了运河、水门的网络,以控制高什河的水,提供尼尼微城及周围农田灌溉管道。虽然本段的原文艰涩,大致上的情形包括筑坝拦河,然后急忙爬上城墙。水坝就当作塞子一样,可以把水放到城里。当水门一开,水墙会冲向城墙,使城墙倒塌。《巴比伦年鉴》没有提到用洪水作为攻城的方法,不过古典文献有。尼尼微所发现考古学的线索,指出有大火灾,但是没有洪水破坏的迹象。──《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鸿6 尼尼微宫殿】「无可匹敌的宫殿」,或今日所称「西南宫殿」,是西拿基立王于主前七○三至六九一年间所建,由许多互相连结的房间和宫廷所构成(估计有1635 x 786呎,可以容纳二十五座美式足球场)。最靠近御座的地方,有石灰岩雕刻装饰的外墙,巨大的雕像(有翼的公牛,有鱼鳞的巨人)以及精细的军事战役浮雕。功能更实用的外院,则没有煞费苦心的设计或雕像。

  尼尼微宫殿的挖掘已经持续超过一百二十年,从一八五○年代英国考古探险家雷亚公爵(Sir Austen Henry Layard)开始到现在,依然没有完全出土。它的布局是取决于先前已有的伊施他尔神庙,库云吉克土丘最高点的庙塔,以及东南方、西方的高什河、底格里斯河。──《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鸿二6~7尼尼微被攻陷:尼尼微位于底格里斯河的东岸,有大小运河环绕及贯穿城中,而亚述人又多设水闸,用以控制水源及防卫尼尼微城。根据历史记载,玛代及巴比伦联军围困尼尼微,久攻不上,最后他们利用已攻取的柯撒水闸,将它突然开启,借用水力冲毁城墙。另一说法是联军围城第三年,忽然天降大雨,连绵不绝,导致河水泛滥,冲毁城墙及皇宫。──《串珠圣经注释》

 

【鸿二7王后蒙羞,被人掳去;宫女搥胸,哀鸣如鸽。此乃命定之事。

         「王后」:原文仅作「她」。

          本节原文开首有另一字,其意不详,和合本译作「此乃命定之事」,传统以此字为王后的称号,代表尼尼微城。另有学者认为此字乃指亚述的女神伊斯她(爱情与战争的女神)。古人认为战争不单是邦国间的斗争,更是邦国之神的斗争,故此尼尼微城的失败,也是她女神的羞辱。

          「宫女」:代表城中的百姓,或指附属尼尼微城的邦国,或指女神伊斯她庙中的使女。──《串珠圣经注释》

         “王后”之前尚有一字,原文意义不确定,《和合本》译为“此乃命定之事”。而“王后”的原文为“她”,有的译文作“这城”,或“女神像”,认为“她”指亚述的女神伊斯塔。

    “宫女”:有好几种解释:1,王宫中的女奴;2,庙妓,庙毁无家可归;3,喻百姓。──《启导本注释》

         王后被敌人所掳,被剥去华服衣裳,是使她蒙羞的行动。有人以为这是指尼尼微城的神明,是女神,城被攻取。保护这城的神明必受羞辱。宫女指敬奉女神的女祭司,就有举哀的动作。

         亚述文鸽子(Summatu)原意为举哀者。搥胸也是举哀的行动,可参考路加福音第十八章十三节,二十三章二十七节。──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那鸿书》

         王后。希伯来语含义不明,有各种解释。有人将它译为动词“颁布”(ASV版)。有人视它为名词“主妇”(英RSV版)。还有认为它是一个专有名词(见英KJV版),要么指亚述的一个王后,要么喻指尼尼微本身。与它相关的希伯来动词是阴性的。

         哀鸣。希伯来语是nahag 。意为“呜咽”或“哀哭”,与上下文符合。

         如鸽。即宫女哀鸣如同鸽子(见赛38:14;赛59:11;结7:16)。

         。原指敲打小鼓或者手鼓(见本书卷三30页)。“捶胸”表达了深深的悲伤(见路18:1323:48)。──《SDA圣经注释》

         「王后」:原文仅作「她」,本节原文开头另有一字,其意不详。传统以此字为王后的称号,代表尼尼微城。另有学者认为此字乃指亚述的女神伊斯她(爱情与战争的女神)。古人认为战争不只是邦国间的斗争,更是邦国之神的斗争。因此尼尼微的失败也是其女神的羞辱。

         「宫女」:代表城中的百姓、或尼尼微城的附属邦国、或指女神伊斯她庙中的使女。── 蔡哲民《查经资料》

 

【鸿二8尼尼微自古以来充满人民,如同聚水的池子;现在居民却都逃跑,虽有人呼喊说:“站住!站住!”却无人回顾。

         「聚水的池子」:先知以此形容城内居民之众多。但现今他们都四处逃奔,如池子缺堤一般,大水一发不可收拾地向外奔流。──《串珠圣经注释》

         尼尼微城自古以来有长久的和平,那是不可侵犯的城。这城如同聚水的池子,可能有双重的涵义:一是人口众多,好似水满了池子一般,所以「充满人民」是中译本加注的。二是平静安逸,好似水池一样,静若止水。这是蓄水池的水,不是河岸的水并不流动。但现在池子有了破口,会流出来,全部失去。──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那鸿书》

 

【鸿二8~9尼尼微被劫掠:京城失守,百姓逃命,到处皆有抢掠的事。虽然国库丰足,现在也变得荒凉(10)。──《串珠圣经注释》

         尼尼微城为敌攻破,百姓如同破裂水池中的水,四散奔逃,没有人能止住。入侵的军队忙着掠取战利品,据历史记载,巴比伦人掳去大批财物。──《启导本注释》

 

【鸿二9你们抢掠金银罢!因为所积蓄的无穷,华美的宝器无数。

尼尼微城里有大量从别国抢夺得来的物品,因为亚述常在她占领的国家大肆抢掠。──《雷氏研读本》

         这是一幅陷落后的景象,一片凌乱。到处都是废墟,在废墟堆中却有无数的宝物。人的生命却无法保全,财宝更是如同灰尘粪土一般。这里述的,是慨叹的话,也是十分悲哀的口吻。罪恶的收场如此,甚至连旁观者,都感到无限的辛酸。──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那鸿书》

 

【鸿二10尼尼微现在空虚荒凉,人心消化,双膝相碰,腰都疼痛,脸都变色。

         「腰都疼痛」:乃形容难产的情形(参赛21:3)。──《串珠圣经注释》

         「空虚」与「荒凉」是同义字,将这两个同义字重迭起来,更加深凄凉的状况(参阅书七5;赛十三7,卅五3;伯四4)。人心消化,双膝相碰,因为他们在极度的惧怕之中。腰都疼痛,是难产或产难之痛苦(赛廿一3)。腰是力量的所在(伯四十16;箴卅一17)。他们在惧怕中失去力量,感到浑身无力。

         「脸都变色」有两种可能的解释,脸色涨红,因为感到十分难堪(赛十三8)。另一种说法是脸上的血色褪去,变成灰白,甚至因惧怕成为土色(参阅珥二6,三15:「无光」)。所以脸上失色可能是较正确的解释。──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那鸿书》

         空虚荒凉。希伯来语是buqah umebuqah umebullaqah 。描述尼尼微的完全毁灭(见摩5:5注释)。

         人心消化。表示恐惧和绝望(见书7:5;赛13:7;结21:7)。

         双膝相碰。见但5:6

         脸都变色。见珥2:6注释。──《SDA圣经注释》

         「腰都疼痛」:形容难产的情形(参考 21:3 )。── 蔡哲民《查经资料》

 

【鸿二10~13这一段预言尼尼微沦陷后的情景,昔日繁华大城,如今一片死寂,人心惶惶不可终日。作者用狮子来喻此城旧日的凶残横暴,把从各国掠来的财宝收藏在城中,考古学家在遗址中发现当年饲养狮子的许多洞穴。──《启导本注释》

 

【鸿二11狮子的洞和少壮狮子餧养之处在哪里呢?公狮、母狮、小狮游行,无人惊吓之地在那里呢?

         狮子是表征亚述的,因为亚述有力量又甚凶暴。他们的城好似狮子的洞,专将掠来的兽,放在洞内,供他们玩弄吞吃。狮子也是亚述引为光荣的象征,表征他们的国运。在亚述的王宫里,甚至饲养狮子,以色列也常以狮子为仇敌的象征(参阅耶四7,四十九19,五十17;结十九2;番三3;诗卅五17)。

         少壮狮子更是凶猛与贪婪的表征,在他们餧养之处,必是残杀许多畜类的地方。这就是尼尼微城的内情。但是现在随着城市的毁灭,这些凶暴残食的现象都消失了。──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那鸿书》

 

【鸿二11~12亚述被描述为不久便被捕获的“狮子”(11节),尽管他曾在侵略的战役中勇猛作战(12节)。这个例证对亚述来说尤其适合,因为不同形态的狮子都可见于亚述的雕塑艺术。──《雷氏研读本》

 

【鸿1112 狮子的暗喻】亚述众神的图像画中,将尼尼微城的守护女神伊施他尔,画成与狮子相伴,而太阳神沙马士则被描绘成有翼的狮子。

  亚述国王,如以撒哈顿(主前680669年)描述他们自己的盛怒和战斗时的勇猛如同狮子。然而在此处,一度骄傲地为自己及幼狮予取予求的狮子,却畏缩着,不再发号施令。如此,先知以亚述人最爱的暗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鸿二11~13先知用狮子的比喻讽刺尼尼微城的荒凉:尼尼微素以狮子作徽号,故狮子在此可比喻尼尼微王,他本有狮子般的凶悍,残待他所征服之民,但如今反被消灭,他的强暴和勇猛也不知所踪。另有学者指出,亚述人爱捕猎狮子,把它们放在城中的洞穴里,供人观看戏弄,但现今尼尼微已被夷为平地,连狮子洞也被铲除,显示完全的毁灭。──《串珠圣经注释》

 

【鸿二12公狮为小狮撕碎许多食物,为母狮掐死活物,把撕碎的,掐死的,充满他的洞穴。

         这里再用表像的言语,说明亚述的凶暴罪行。公狮可作亚述王,小狮为他的贵冑。他们每逢战败任何国家任何地方必大肆抢劫掳掠,将许多宝物放在王宫与庙宇。这些是他们的洞穴。他们将掳来的战俘,包括妇孺,也任意虐待,供他们奴役。──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那鸿书》

         尼尼微素以狮子做徽号。

         亚述人爱捕猎狮子,把他们放在城中的洞穴里,供人观看。── 蔡哲民《查经资料》

 

【鸿二13万军之耶和华说:“我与你为敌,必将你的车辆焚烧成烟,刀剑也必吞灭你的少壮狮子。我必从地上除灭你所撕碎的,你使者的声音必不再听见。

         “你使者”。即向被征服国家征收贡物的亚述官员。──《雷氏研读本》

         「少壮狮子」:指亚述军队。──《串珠圣经注释》

         摧毁尼尼微的真正力量既非外来军队,也非大水,而是耶和华,是祂公义的审判。过去使各国战栗的亚述“使者的声音”,永从历史上消失。──《启导本注释》

         火与刀剑是神审判的手段。火要将战车焚烧,烟气腾腾,完全烧毁。刀剑必吞灭少壮狮子,无论多么凶猛,被刀剑所灭,就全消灭了。

         撕碎的原是一些牲畜,供狮子来吞吃。这里必指战利品及俘获的人与物。神要申冤,将强者除去,亚述尼尼微的威势全都消除了。

         「你使者的声音必不再听见」,也许他们还有谈判和解的使节,但是和谈早已破裂失败。所以呈现一片死寂,没有声音,只有一片烟雾,被焚之物还冒着烟。刀剑之下只有死亡,一切活动停止了,话语止息了。──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那鸿书》

         与你为敌。见鸿3:5;耶51:25;结38:3。尼尼微的毁灭,是因为她用完了给她的宽容时间,却没有持续地悔改。神的忍耐已经到了尽头。

         万军之耶和华。见耶7:3节注释。

         少壮狮子。显然指城市的战士(见11节注释)。

         使者。可能指向平民和将领传达国王命令的人(见王下18:17-1919:23)。──《SDA圣经注释》

         「少壮狮子」:指亚述军队。── 蔡哲民《查经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