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尼希米記第十一章綱目

 

壹、內容綱要

 

【耶路撒冷城內外居民的分配】

   一、住在耶路撒冷城內的居民(1~24~1923~24)

         1.首領和甘心樂意的,百姓中十分之一掣籤強制居住城內(1~2)

         2.住城內的首領名單(4~9)

         3.住城內的祭司名單(10~14)

         4.住城內的利未人並守門的名單(15~19)

         5.住城內的長官和歌唱的名單(23~24)

   二、住在耶路撒冷城外各地的居民(320~2125~36)

         1.未中籤的人都住在各地城邑(320)

         2.尼提寧人住在俄斐勒(21)

         3.猶大人居住的村莊(25~30)

         4.便雅憫人居住的村莊(31~36)

 

貳、靈訓要義

 

【各站崗位,同心事奉神】

   一、戰略上的配置——戒備森嚴

         1.長官和勇士,甘心樂意者並平民中十分之一住在耶城(1~24~924)

         2.守門的住在城內(19)

         3.平民中十分之九住在各地城邑(320)

   二、神殿運作上的配置——各盡其職

         1.管理神殿和在殿裡供職的祭司,住在聖城(10~14)

         2.管理神殿外事和在外院供職的利未人,住在聖城(15~18)

         3.管理神殿事務的長官,歌唱的,住在聖城(22~23)

         4.其餘的祭司,利未人,尼提寧和所羅門僕人的後裔住在城外(320~21)

   三、地業上的配置——生產支援

         1.其餘的祭司,利未人,尼提寧和所羅門僕人的後裔住在自己的地業中(320~21)

         2.住在屬於猶大人的地業中(25~30)

         3.住在屬於便雅憫人的地業中(31~36)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尼希米記註解》

 

參、其他綱目

 

【甘心樂意住聖城】

經文:尼11:1-19

   一、百姓的眾首領住聖城  1-9

         1.掣簽十分之一的百姓來住聖城 1,——為什麼很多人不願住聖城呢?因為住聖城的人要奉獻、要犧牲。(林前9:16-17

         2.凡甘心樂意住在聖城的,都為他們祝福。2,(士5:9;林前8:16-17;彼前5:2)。

         3.住在聖城的人 3-9

               (1)神的僕人們:以色列人、祭司、利未人、尼提甯、所羅門僕人的後裔。(羅12:1)。

               (2)百姓的首領。1上,3-9,——為什麼百姓的首領要住在聖城呢?

                     a.領袖人物為著教會的需要,必要時應犧牲個人私生活的權利,為神擺上。(林前9:4-6)。

                     b.敬畏神:特特歸祂,為祂所用。(瑪3:16-17

                     c.曆世歷代,神一直發問: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我我們去呢?(賽6:8)。

   二、供職的祭司們住聖城  10-14

         1.祭司雅斤(他將建立)和耶大雅(神所認識)。10,(耶24:7;約10:14)。

         2.管理神殿的西萊雅(神是統治者)和希勒家(神的我的份)。11,(詩16:5-11)。

         3.在殿裡供職的,即事奉聖殿工作。12,(弗6:6-7;來12:28)。

         4.族長及大能的勇士——基督的精兵。13-14,(提後2:1-3)。

   三、服事的利未人住聖城  15-19

         1.有管理神殿外事的利未人  15-16,(提後5:17)。

         2.有祈禱稱謝的利未人 17-18,(出15:20-21;詩40:3;弗5:19)。

         3.守門的弟兄——守真理的門。19,(約10:1-3,7-10)。

── 毛南春陽

 

【各盡其才看守全境】

經文:尼11:20-36

   一、住一切的城邑  20-24

         1.各在自己的地業中 20-21,(詩16:5-6,11)。

         2.各處都有歌唱者——隨時讚美神 22-23,(代上9:33),詩歌:《我要耶穌》。

               (1)每天從國庫撥付他們的報酬與一定的經費(帖後3:10-12)。

               (2)每天指定他們一定的工作量。

         3.輔助王辦理民事。24,(詩46:1-3;來4:6)。

   二、住一切的鄉村  25-30

         1.有屬於自己的田地 10,——即耕地,私有土地。

有土地才能耕種、撒種,才有收穫,才有奉獻。(申11:1014:22-23;林後9:10-12)。

         2.有村莊,即有家,才能安然居住。(詩25:12-13;亞14:11)。

         3.有屬於自己的鄉村 26-30,——有鄉村,就有地盤,就有權利,就有豐盛。

   三、住一切的地方  31-36

         1.屬伯特利的鄉村——即神的家,31,(提前3:15)。

         2.有山有穀——即神的愛。32-36,(申11:8-128:7;詩65:13104:10)。

人生也會經歷“死蔭的幽谷”,但有牧人同在,內心安謐,毫無害怕。(詩23:4

── 毛南春陽

 

【智慧的戰略(尼十一1~3)

   一、首領住耶路撒冷(十一1)

   二、百姓的十分之一住在耶路撒冷(十一1)

   三、凡甘心樂意的住在耶路撒冷(十一2)

── 周神助《異象與使命》

 

【看守城牆而維護一切所恢復的】

   一、藉著儆醒看守(1~3)

   二、藉著持守主的話(1~38;十29)

   三、藉著棄絕境內的閒雜人(2;十30;十三1~330)

   四、藉著謹守安息日(31;十三15~22)

   五、藉著獻上十分之一(32~39;參瑪三10)

   六、藉著不離棄神的殿(十三10~11;十39)

   七、藉著十分之一的百姓,甘心樂意的住在耶路撒冷(十一1~2)

―― John Ingalls《從尼希米記來看主見證的恢復》

 

【戰略與奉獻()

   一、屬靈爭戰中的戰略

   二、第一個戰略――佔領

   三、第二個戰略――委派

――Alan Redpath《基督徒勝利的工作――尼希米記的訊息》

 

【同心為神謀大事(十一136)】

   一、看守全國(124

   二、人盡其才(2536

──《新舊約輔讀》

 

【第十七課:聖城居民(尼11:1-24)】

例,城重建後民遵守

   一、名重與神

   二、與外邦人隔絕

   三、

   奉獻所有

引言﹕城居民

   一、1/10 百姓必須住

   二、從所百姓別認殿事工

   三、必須百姓住有全

本論﹕城居民

   一、本省首3-9

         1 中心

         2 主力

   二、祭司 10-14

         1 殿中

         2 獻祭

         3 殿

   三、15-18

         1 理神殿的外事

         2 負責祈禱

         3 祭司族類

   、尼19-21

         1 殿

         2 守門

   歌唱22-24

         1

         2 敬拜

結論﹕城和殿是全民中心必須作不

思考﹕

         1 為什麼殿重要?

         2 為什麼要定1/10 住聖城?

—— 良友聖經學院《尼希米記大綱》

 

【你願住在聖城嗎  尼希米記11章】

   一丶按神旨意住聖城11:1

   二丶甘心樂意住聖城11:2

   三丶神記何人住聖城11:3-6

   四丶少數願意住聖城11:7-9

   五丶祭司應當住聖城11:10-14

   六丶蒙召侍奉住聖城11:15-18

   七丶身有使命住聖城11:19-21

   八丶神會供應住聖城11:22-24

   九丶神記誰未住聖城11:25-36

── 作者不詳《聖經查經題目大綱》

 

【尼希米記第11移民耶京】

看守全國

人盡其才

一、住耶京三種人

二、記住在耶京者

三、記所住之村莊

1.首領為先

2.十人有一

3.甘心樂意

1.南國支派

2.祭司名單

3.利未名單

1.先猶大人

2.便雅憫人

3.利未人中

── 張志新《尼希米記查經分章大要》

 

【移民耶京】

1) 十取一人住聖城、1/2

2) 百姓各居地業中、3/6

3) 便雅憫人的子孫、7/9

4) 祭司利未人姓名、10/18

5) 守門的其餘眾人、19/21

6) 歌唱的每日供應、22/24

7) 猶大住基列亞巴、25/30

8) 便雅憫所住鄉村!31/36

—— 郭提多《尼希米記讀經講道輔導題綱》

 

【(六)尼希米第一次任猶大省長 尼1:1-1247

  E、實行定居耶路撒冷的計畫 尼11:1-36

    1.住在耶路撒冷之人的名單 尼11:1-19

    2.猶大省各城鎮名單尼11:20-36

提要: 1 首領,志願者和抽籤決定的十分之一人,住在耶路撒冷。3 他們的名單。20 居住在其他城鎮的人。──《SDA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