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歷代志下第十八章拾穗

 

【代下十八1「約沙法大有尊榮資財,就與亞哈結親。」

         本節重述十七5所記約沙法大有尊榮貲財的話,他給兒子約蘭娶了以色列國亞哈王的女兒亞他利雅為妻,又受到亞哈的盛宴接待(2)。前者幾乎給大衛家帶來覆亡(二十二10~二十三21),後者帶來南、北國聯手對抗亞蘭人的戰爭。北國亞哈王陣亡,南國約沙法痛定思痛,接受先知耶戶的警告,進一步領民向善(19)

    本章1節至十九3所記各事,看《王上》二十二1~40各注。唯《王上》略去亞哈王死狀的描寫(比較十八33~34和王上二十二34~38),卻增加了先知的責難(十九1~3)――《啟導本聖經註釋》

         「結親」:約沙法的兒子約蘭娶了亞哈的女兒亞她利雅(216)。從政治的觀點看,約沙法其實沒有需要與北國結親以求安定,南國的國勢足夠應付北國的任何攻擊。――《串珠聖經注釋》

         當約沙法帶領全國尋求神,蒙神祝福,享用平安和豐富(十七10~11),結果卻和他父親一樣在恩典裡鬆懈了,竟然「與亞哈結親」(1)。他為兒子約蘭所娶的亞哈女兒亞她利雅後來篡奪了國位,幾乎殺盡了大衛的後裔(二十二10~12),導致三代單傳(約蘭、亞哈謝、約阿施)──《聖經綜合解讀》

         當約沙法醒的時候,他「防備以色列人」(十七1)、「不尋求巴力」(十七3)、「不效法以色列人的行為」(十七4);但他「大有尊榮資財」(1)以後,卻在安逸中與拜巴力的亞哈結親(1),成為第一個「與以色列王和好」(王上二十二44)的猶大王,雙方開展了密切的軍事(3)和經濟(二十36)合作。表面上,十二支派合一了、國家也安全了,為南北兩國贏得了將近三十年和平發展的時期;但代價卻是慘痛的,約沙法的兒子和孫子都效法亞哈家,「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王下八1827),引進北國的偶像崇拜,大衛的寶座差點後繼無人(二十二10),最終導致了南國的滅亡。──《聖經綜合解讀》

         神並不喜悅這樣的聯盟(十九2),但卻沒有立刻阻擋。因為神要讓我們看清人的本相和神的護理,最終「都要作為鑒戒,並且寫在經上,正是警戒我們這末世的人」(林前十11)──《聖經綜合解讀》

  本章與王上222~35相對應。這件事在《列王紀》裡同亞哈統治的記錄聯繫在一起,在這裡則與約沙法統治的記錄相關。“結親”,參創349;申73;書2312。亞哈和耶洗別的女兒亞他利雅嫁給了約沙法的兒子約蘭(參代下216;見王下826注釋)──《SDA聖經註釋》

 

【代下十八1 和親結盟】古代統治者或其子女的婚姻,往往都是政治聯盟的代表。古代近東到處都以婚姻為外交工具。想要與這統治者結盟或受他保護的村鎮、城邦、部落、國家,都會將首領家族的女兒嫁給宗主或他兒子,來締結條約。例如主前十八世紀的馬里王心利林,用自己的女兒增強與鄰邦的聯盟,締結條約。同樣,法老杜得模斯四世(主前1425~1412)亦與美坦尼國王的女兒結婚,來表示友好關係,結束與這個幼發拉底河中游的王國之間的一連串戰爭。所羅門的七百妃,三百嬪是他權力和財富的反映,與法老女兒的婚姻尤然。約沙法和亞哈的和親聯盟,是將亞哈的女兒亞他利雅,嫁給約沙法的兒子約蘭。——《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十八1~3這位好王帝約沙法曾與叛逆神的以色列聯盟三次,造成極大的災難:給兒子約蘭娶了亞哈的女兒(二一6),一次商業上的合夥(二○35~37),以及這次軍事上的聯盟。參看列王紀上二十二章34節的腳註。――《歷代志下雷氏研讀本》

 

【代下十八1~34約沙法與亞哈結盟:統治初期一貫實行善政的約沙法(17),卻犯下了嚴重的錯誤,去與北國結盟,從而在他的統治生涯中留下了污點:①一向虔誠的約沙法與宗教墮落和挑起無數次軍事衝突的北以色列結親,也有他的理由:i.戰略目的 :約沙法試圖通過與以色列結親,結束兩國的紛爭,從而為統一奠定基礎,並共同對付外來的侵略;ii.亞哈的邀請:當時約沙法享有富貴和榮譽(1節;17),亞哈自然希望與他結親,從而達到擴大經濟交流,實現軍事和平的目的。然而正是這莊婚姻給猶大王國帶來了偶像崇拜和政亂,最終釀成了悲劇(272;王下1118)。可見保持信仰的純潔性比任何政治或外交的手段都重要;②約沙法應亞哈的邀請出兵與亞蘭王便哈達作戰,也是出於人情。因為以色列是猶大的同族,也是神的選民。但是,以色列建國本身違背了神與大衛王朝的約,它拒絕遵循神的道,而且分裂之後一直放縱偶像崇拜,直接威脅了南猶大的真神信仰。故此,北王國只是血緣上的同族,宗教上與崇拜偶像的外邦沒有任何區別。約沙法應當超越同族之愛,用信仰的洞察力分辨與神敵對的北王國“墮落的勢力”,而拒絕結親。即他應當有先見之明,意識到結親將會導致信仰的毀滅。――《聖經精讀本》

 

【代下十八2「過了幾年,他下到撒瑪利亞去見亞哈;亞哈為他和跟從他的人宰了許多牛羊,勸他與自己同去攻取基列的拉末。」

         「勸」: 原文與申136「引誘」同,表示亞哈的提議其實是引誘約沙法偏離神。

          「基列的拉末」:見王上221~4注。――《串珠聖經注釋》

         勸他……攻取基列的拉末:亞哈擊退亞蘭王便哈達的第二次進攻之後與之簽訂了協定,其中包括把便哈達的父親從以色列奪取的城邑歸還以色列(王上2034)。基列的拉末也在其內。然而便哈達違背協議,並沒有把城邑歸還給亞哈,於是亞哈為了奪取它,謀劃發動進攻。而當時約沙法正在以色列進行訪問,亞哈便說服他參戰。 ――《聖經精讀本》

         猶大的首都是耶路撒冷,比撒馬利亞的海拔高,所以說「下到撒馬利亞去見亞哈」(2)──《聖經綜合解讀》

         「基列的拉末」(2)位於約旦河東,是迦得支派境內利未人的城(書二十8),後來落到亞蘭人手中。神兩次幫助亞哈戰勝亞蘭(王上二十1328),亞哈卻違背神的旨意與亞蘭王立約,想取回所有被奪的城市(王上二十34)。但亞蘭王顯然沒有完全履約。在這之前,可能發生了主前853年的誇誇之戰(Battle of Qarqar)。亞述王撒縵以色三世入侵亞蘭,在奧倫特河(Orontes River)畔的誇誇(Qarqar)與十二王聯盟會戰。撒縵以色三世的庫爾德石碑中描述,以色列和亞蘭是聯盟中實力最強的兩國。亞哈派出兩千戰車、一萬步兵,提供了聯軍一半的戰車和六分之一的步兵。十二王聯盟成功地擊退了亞述,所以亞哈可能自信心爆棚,認為只要與猶大王約沙法聯手,就可以從亞蘭王手中收復「基列的拉末」。──《聖經綜合解讀》

         「過了幾年」: 王上 222 說明這是「到亞蘭與以色列結盟後的第三年」。

         「下去」見:猶大首都是耶路撒冷,比撒馬利亞高度高,因此用「下去」來 形容約沙法的行動。

         「勸」:SH 5496,「煽動」、「引誘」、「唆使」。

         「基列」:指的是約但河東的地區。

         基列的「拉末」:字義是「崇高」,位於約但河東的雅穆河附近,但詳細地 點並不確定。――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過了幾年。即到第三年(王上222)。這是亞蘭和以色列平安相處的第三年,也是最後一年(王上221)。根據亞述年表(Assyrian limmu list)的計算,這是亞哈死亡的年份,即西元前853(見本書卷二159)。約沙法和亞哈結盟可能是在西元前863年,或者稍早一些。因為約蘭和亞他利雅(見第1節注釋)的兒子亞哈謝是二十二歲登基的,那是在亞哈死亡和以色列王約蘭登基的第十二年(王下82526)

         宰了許多牛羊。亞哈深思熟慮要說服猶大王參與進攻亞蘭。他的好客征服了約沙法。――SDA聖經註釋》

 

【代下十八2 下到撒瑪利亞】耶路撒冷的海拔高度比撒瑪利亞高出頗多。但兩地高度即使相等,仍是要下撒瑪利亞,因為從耶路撒冷山地出發幾乎向哪個方向,都是要走下坡。這兩個首都之間的距離大約是四十哩。——《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十八2 宰了許多牛羊】條約的締結通常以盛宴作結,儀式性的筵席是其中的主要步驟。這些牛羊是為獻祭而宰殺,目的是召請神明認可協議。——《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十八2 基列的拉末】基列的拉末之實際地點未能肯定。大部分學者根據遺址大小、地點,和表層勘測所發現的鐵器時代陶片,接受蘭米思遺址是這城市。這看法若是正確,基列的拉末便是位於耶斯列東面四十五哩外的外約但地區。這個位置極具戰略性的城市,座落于王道之上,大馬色南下之路轉往西行的轉捩點。這路在伯珊附近渡過約但河,進入耶斯列谷,與主要的大幹道會合(見:創三十八有關商道的附論)。列王紀上二十34亞蘭王許諾將取自以色列的城市歸還。他可能沒有依約而行,基列的拉末仍在亞蘭人的控制下。亞哈在這場戰爭中陣亡,因此必定發生在主前八五三年的誇誇之役以後。在該場戰爭中,以色列和亞蘭聯盟對抗亞述(見:王上二十二1的注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十八3「以色列王亞哈問猶大王約沙法說:“你肯同我去攻取基列的拉末嗎?”他回答說:“你我不分彼此,我的民與你的民一樣,必與你同去爭戰。”」

         「你我不分彼此」(3),原文是「我就像是你一樣」。約沙法與亞哈結親,約沙法的兒子叫約蘭,孫子叫亞哈謝(王下八1625),亞哈的兩個兒子也分別叫亞哈謝和約蘭(王下一17),表明雙方確實關係密切。一向尋求神的約沙法,卻與悖逆神的亞哈「不分彼此」,還沒有求問神,就決定幫助亞哈,所以先知耶戶責備約沙法「幫助惡人,愛那恨惡耶和華的人」(十九2)──《聖經綜合解讀》

         「你我不分彼此」:「我就像是你」, 代下 192 記載先知耶戶為此責備約 沙法。

         一般認為亞哈王在夸夸之役之後自信滿滿,因為他不但軍力強盛,可以跟十 二國聯盟打敗亞述,而且半數以上的軍隊都是他的。因此只要猶大王再支援一下, 打敗亞蘭拿下拉末,應該是沒問題的。――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問猶大王約沙法。與王上224同。從這裡開始,《歷代志》和《列王紀》的記錄只有細微的差異(見王上22章注釋)

       我的民與你的民一樣。王上224還有“我的馬與你的馬一樣”。戰車在即將發生的戰爭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亞哈剛從卡爾卡爾戰役回兵。據亞述人記錄,以色列出動了兩千輛戰車和一萬步兵;亞蘭的便哈達擁有了一千二百輛戰車和兩萬步兵。――SDA聖經註釋》

 

【代下十八4「 約沙法對以色列王說:“請你先求問耶和華。”」

         雖然約沙法愚昧地與亞哈聯手,但他畢竟是敬畏神的,所以要求在打仗之前「先求問耶和華」(4)──《聖經綜合解讀》

         「請你先求問耶和華」:原文是「請你今日尋求耶和華的話」。

         約沙法是個敬虔的國王, 代下 173~9 ,因此打仗前希望求問神 王上 225 ――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約沙法草率地同意與亞哈去對付亞蘭,但理智似乎告訴他應該先確認神的旨意。──《SDA聖經註釋》

 

【代下十八4 先知的角色】這是以色列前古典預言時代,先知所扮演的角色與古代近東其他地方的先知十分相像(見:申十八14~22的注釋)。他們最常處理的問題之一,是軍事行動的可取性,本段是例子之一。由於時人相信神的參與是軍隊成功的要素,事件發生的次序必須從神下達作戰命令開始。在亞述的王室碑文中,這種神明的命令是很典型的。此外,交鋒的時間和戰略等事務,求問神旨也十分重要。在掃羅和大衛時代,這一類資料通常是祭司藉求問神諭的設施獲取(見:撒上十四10,二十二10,二十三9~12的注釋)。如今他們不請祭司尋求神諭性的回應,反向先知提出問題。先知是神的代表,能夠提供預言性的默示,作為神的回應。——《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十八4~29有關米該雅真正的預言,參看列王紀上二十二章6節至二十二章2425節的腳註。――《歷代志下雷氏研讀本》

 

【代下十八4~34先知米該雅對戰事的預言與二王的戰果:見王下225~28注。――《串珠聖經注釋》

 

【代下十八5「於是以色列王招聚先知四百人,問他們說:“我們上去攻取基列的拉末可以不可以?”他們說:“可以上去,因為神必將那城交在王的手裡。”」

         亞哈招聚的四百個先知,可能是沒有上迦密山的四百亞舍拉的先知(王上十八1922)。此時的北國信仰混雜,既敬拜金牛犢、又敬拜巴力,所以這些假先知含糊其辭地說「神必將那城交在王的手裡」(5),拜「巴力」的人可以認為「神」就是巴力,拜「亞舍拉」的人可以認為「神」就是亞舍拉。今天所謂的「萬教歸一」,也是想讓不同宗教的人按著自己的想像各拜其「神」,維持表面的和諧,這正是撒但的詭計。──《聖經綜合解讀》

         「我上去攻取基列的拉末可以不可以」:「我可以上去進攻基列的拉末嗎? 或是停止呢」?

         「神」必將那城:SH 4300,先知群回答的,與約沙法想問的神SH 3068,略 有差異。不過SH 4300也會用來指「耶和華」,但也可以指別的神。

         「王」的手裡:SH 4428,「王」,原文是單數型態,顯然只是對以色列王 預言,沒有考慮猶大王。――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這是假先知。──《SDA聖經註釋》

 

【代下十八6「約沙法說:“這裡不是還有耶和華的先知,我們可以求問他嗎?”」

         約沙法……這裡不是還有耶和華的先知:400名假先知說必勝無疑的時候(5),亞哈沒有提出任何異議。因為他們只是一群阿諛奉承的人,只會堅定他攻打基列拉末的決心。相反,約沙法卻要求另請先知,顯然他並不相信假先知的話。只可惜他的信仰還是沒能正確分辨出米該雅的預言,最終決定參戰。彼得熱心追隨耶穌,但因沒能理解受難的彌賽亞,因此勸耶穌不要背起十字架而受到了責備(833)。可見對於信徒來講,更需要具備智慧,正確地分辨神的旨意。 ――《聖經精讀本》

         約沙法顯然瞭解北國的信仰混雜,所以覺得這四百位先知不太可靠,想找一位「耶和華的先知」(6)。但這四百人很快就投其所好,改口稱「耶和華」(1011)了。──《聖經綜合解讀》

         186 顯然約沙法覺得這四百位先知不太可靠。作者似乎很謹慎的把這些先 185 與「耶和華的先知」 186 分開來,他們也奉耶和華的名發言,但作者並不 稱呼他們是「耶和華的先知」。此時北國的信仰是混雜著巴力與耶和華信仰的。――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約沙法似乎不大相信這些先知的吉語。他不信任撒瑪利亞四百個假先知的話。──《SDA聖經註釋》

 

【代下十八7「以色列王對約沙法說:“還有一個人,是音拉的兒子米該雅。我們可以托他求問耶和華,只是我恨他;因為他指著我所說的預言,不說吉語,常說凶言。”約沙法說:“王不必這樣說。”」

         「音拉」:字義是「神所充滿的人」。

         「米該雅」:字義是「誰像神」。猶太古史的作者約瑟夫說這個米該雅就是 王上 2035~43 那個沒有記載名字的先知,當時被囚在監獄中。

         「恨」他:「恨惡」。

         「不必這樣說」:「不要這樣說」。――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耶和華的先知指著亞哈所說的預言,從不說吉語,因為沒有什麼吉言可說。他向亞哈傳達神的信息。亞哈憎恨米該雅,因為他憎恨真理,藐視耶和華。真理就是真理,無論人欣不欣賞。耶和華的先知所說的,都將應驗,不管亞雜湊不希望。──《SDA聖經註釋》

 

【代下十八7 凶言】初民普遍相信先知不但宣告神明的信息,更能借著宣告觸發神明的行動。難怪對君王不友善的先知必須監視,免得他製造混亂。亞述王以撒哈頓給藩屬的指示,規定任何人說出不合體統或批評的話,他們都必須舉報。但被他特別指明必須舉報的物件,卻是先知、超脫式預言者,和圓夢者。如此,君王想要囚禁這種先知,也是可以理解的了,因為他們的話一出口,已經有煽動叛亂或帶來厄運之虞。——《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十八8「以色列王就召了一個太監來,說:“你快去將音拉的兒子米該雅召來。”」

         「米該雅」(8)可能就是在亞哈放走亞蘭王后宣告審判的先知(王上二十42),已經被亞哈所囚禁(《猶大古史記》卷814389)──《聖經綜合解讀》

 

【代下十八9「以色列王和猶大王約沙法在撒瑪利亞城門前的空場上,各穿朝服坐在位上,所有的先知都在他們面前說預言。」

         在撒瑪利亞城門前的空場上:對古代以色列人來講,城門是特殊的場所。是長老、士師、以及裁判長、君王等審判時坐的地方(21192215;得411)。因此約沙法在城門前聽先知的預言,一方面是為了因循慣例,另一方面是為了通過在公開場所垂聽預言,向國民強調戰爭的必要性,從而鼓舞他們的士氣。 ――《聖經精讀本》

         古代的「城門口」(9)是重要的公共廣場,君王都坐在那裡施行審判。──《聖經綜合解讀》

         「空場」:「打穀場」。

         「朝服」:「外袍」。――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十八9 在禾場安設寶座】因著農業和豐饒的關係,禾場往往是舉行重要儀式的地點。禾場是個寬闊、平坦、空曠的地方,除了用作打禾以外,肯定還可作其他用途。因此,在宮殿設施不敷應用,或有公開集會的需要時,禾場用作露天場地並不令人意外。烏加列的《阿赫特史詩》形容達尼珥王在城門外的禾場上公開審斷案件。——《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十八10「基拿拿的兒子西底家造了兩個鐵角,說:“耶和華如此說:‘你要用這角祗觸亞蘭人,直到將他們滅盡。’”」

         「西底家」(10)這個名字的意思是「耶和華是公義的」,他的名字雖然屬靈,但卻是一個「以敬虔為得利的門路」(提前六5)的假先知。西底家口稱「耶和華」(10),只是為了迎合約沙法王,說的實際上是自己的話。──《聖經綜合解讀》

         「基拿拿」:字義是「經商者」。

         「西底家」:字義是「耶和華是公義的」。

         「鐵角」:「鐵製的犄角」。代表「堅強的力量」。――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古時常用角來象徵力量(3317;耶4825;摩613)──《SDA聖經註釋》

 

【代下十八11「所有的先知也都這樣預言說:“可以上基列的拉末去,必然得勝,因為耶和華必將那城交在王的手中。”」

         所有的先知……必然得勝:可見亞哈身邊盡是用甜言蜜語奉承的人。他們使亞哈失去了分辨神旨意的能力,並挑唆他去迫害真先知(726)。當時極度墮落的宗教生活和政治黑暗顯然也是他們造成的。可見對於統治者來講,忠實的謀士貴于千金。因此信徒應當完全依賴真正的謀士基督。 ――《聖經精讀本》

         「必然得勝」(11),原文是「使昌盛、帶來成功的結果」。假先知的特點就是媚俗、媚世,只說大眾喜歡的成功、財富、健康、和平、博愛。他們之前回避使用「耶和華」,而使用眾人可以自由解讀的「神」(5)。現在既然知道約沙法喜歡「耶和華」(6),就立刻改用「耶和華」(1011),完全沒有原則。──《聖經綜合解讀》

         「必然得勝」:「使昌盛」、「帶來成功的結果」。―― 蔡哲民等《歷代 志研經資料》

  眾先知照例發表了亞哈所愛聽的預言,因為他們是為以色列國王服務的,而不是服侍天上的主宰。他們告訴亞哈可以往基列的拉末去,其實是讓他去送死(見第34節注釋)──《SDA聖經註釋》

 

【代下十八12「那去召米該雅的使者對米該雅說:“眾先知一口同音地都向王說吉言,你不如與他們說一樣的話,也說吉言。”」

  亞哈的使者試圖告訴耶和華的先知應該傳什麼樣的信息。但耶和華的先知乃是天國的代言人。他們的信息的是從神而來,而不是從人而來。當人自以為可以改變先知所傳達耶和華的信息時,他們是不尊重他。──《SDA聖經註釋》

 

【代下十八12~22神何以使謊言的靈誘亞哈陣亡?】

答:1  亞哈Ahab(意父親的兄弟)是以色列國第七個王,他比以前列王行惡更甚(王上十六2934)。曾經多次見到神的作為,(王上十八),多次蒙神拯救脫離仇敵之手(王上廿)但他一樣怙惡不悛,多行不義(王上廿一127)。當他要與猶大王約沙法Jehoshaphat(意受神的審判)合攻基列的拉末時,信從一些假先知的預言吉語,「可以上去,必然得勝,因為上帝必將那城交在王的手裡,(代下十八5 11)。結果上陣與敵猛戰,中箭身亡。(代下十八33 34)

2  神曾藉著先知米該雅Michaiah(誰能比耶和華),幾次對亞哈王說話,如A,「可以上去,必然得勝,敵人必交在你們手裡」。王的反應是「我當囑咐你幾次,你才奉耶和華的名向我說實話呢!」此處可見王是聽出先知的話,乃是一種寓意而帶反面諷刺的口吻,來告訴他,(參撒下十二16),不可信從那些假先知主張出戰的謊言。

B、「我看見以色列眾民散在山上,如同沒有牧人的羊群一般……」「你若能平安回來,那就是耶和華沒有藉我說這話了」,這裡複以明顯忠告亞哈王,如果一定要去攻打基列的拉末,必然要陣亡。顯見米該雅的話,是要勸阻王勿出戰,凶多吉少,原非有意要用謊言的靈去誘他陣亡。

3  這謊言的靈本不是屬神的,顯然是撒旦自己或是牠們的使者。「牠本來是說謊的,也是說謊之人的父,」(約八44)。當神要向人啟示真理,人倒棄絕神,喜愛不義的時候,「神就使他們一個生髮錯誤的心,叫他們信徒虛謊。」(帖後二1012,參結十四15)。亞哈王因不聽神的先知勸諫,棄假從真,神就容許謊言的靈,進入眾先知的口去引誘他。(參撒上十六14,伯一612,二16)。並且命定降禍與他,使他上陣受傷而死亡了。(代下十八18223334)。——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

 

【代下十八13「米該雅說:“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起誓,我的神說什麼,我就說什麼。”」

  神對耶利米說,“我已將當說的話傳給你。”(19)真先知不是為自己說話,而是為神說話。──《SDA聖經註釋》

 

【代下十八14「米該雅到王面前,王問他說:“米該雅啊,我們上去攻取基列的拉末可以不可以?”他說:“可以上去,必然得勝,敵人必交在你們手裡。”」

         可以上去……必交在你們手裡:米該雅的第一個回答與假先知的預言(11)一致。其實他早已知道戰爭的結果,但他之所以這麼說是為了諷刺亞哈王的頑固和愚蠢。從15節中可以看出,亞哈已覺察到米該雅在隱瞞事實,因此要求他真實地回答。米該雅已經知道不管自己說不說實話,亞哈仍然會堅持自己的計畫,於是用諷刺的方式回答他。 ――《聖經精讀本》

         1814 可以看出米該雅說話的語氣一定很明顯顯出他並非真誠的傳遞預 言,以致亞哈立刻要他說實話。――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見王上2215注釋。米該雅用諷刺的口吻,重複了假先知的虛假信息(11)。他的這種口吻可以從亞哈的回答中看出(15)──《SDA聖經註釋》

 

【代下十八15「王對他說:“我當囑咐你幾次,你才奉耶和華的名向我說實話呢?”」

         米該雅的語氣顯然帶著諷刺,所以亞哈聽出了,要求他立刻「說實話」(15)──《聖經綜合解讀》

         活在肉體裡的人想聽「實話」,但又不愛聽壞話。所以假先知只要說些好聽的假話,就可以討好、欺騙大眾;而真先知「說實話」,則要為真理付上代價。──《聖經綜合解讀》

         「囑咐」你幾次:「使之起誓」、「嚴令」。――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 資料》

 

【代下十八16「米該雅說:“我看見以色列眾民散在山上,如同沒有牧人的羊群一般。耶和華說:‘這民沒有主人,他們可以平平安安的各歸各家去。’”」

         如同沒有牧人的羊群一般:米該雅的第二個回答預言了以色列和猶大的聯軍將失去牧人,戰敗而退(王上2217)。結果如他所預言,亞哈被敵軍的箭射中而死(33),以色列和猶大的聯軍也慘遭失敗(王上2236)――《聖經精讀本》

         米該雅現在改成了嚴肅的語調,按照亞哈的要求向他「說實話」(15),預言亞哈將會被殺,他的軍隊將四散(16)──《聖經綜合解讀》

         1816 是以亞哈為以色列人的牧人、主人,主人死去,羊群就四散回家了。 因此,米該雅是預言亞哈如果出戰將會戰死。――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國王將要覆滅,百姓將失去領袖。──《SDA聖經註釋》

 

【代下十八16 沒有牧人的羊群】亞述王撒珥根二世的一個碑文描述某個敵軍的司令官好像羊群被偷的牧人一般逃跑,就擒後上著腳鐐被帶走。——《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十八17「以色列王對約沙法說:“我豈沒有告訴你,這人指著我所說的預言,不說吉語,單說凶言嗎?”」

         亞哈想聽實話,卻又不愛聽逆耳的實話,這是亞當的後裔與生俱來的矛盾:想知道真理,卻又恨惡真理;不肯改變自己來順從真理,只想改變真理來迎合自己。今天,許多信徒也只想聽「吉語」(17),不想聽「凶言」(17),只想聽神的慈愛與恩典,不願聽神的公義和審判。──《聖經綜合解讀》

         愛是基督生命的見證,所以主耶穌說:「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十三35);愛也是運用屬靈恩賜的道路,所以保羅說愛是「最妙的道」(林前十二31);但愛不是吸引人信主的方法,未蒙揀選的亞哈三次領受神的慈愛和憐憫,還是不肯回轉。而對於蒙神揀選的人,最能喚醒他們的不是「吉語」,而是「實話」;最能使他們回轉的,不是人所說的「耶穌愛你」,而是主耶穌自己所傳的「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太四17)──《聖經綜合解讀》

         1817 中,亞哈執意要出兵,但是米該雅作負面的預言,因此亞哈必須用「米 該雅習慣講不吉祥的話」來影響猶大王不要相信米該雅的負面預言。―― 蔡哲民等 《歷代志研經資料》

  亞哈是一個惡王,並不指望從神那裡得到好消息。但他應該明白,神的信息都是真實的。亞哈不接受,就付出了生命的代價。──《SDA聖經註釋》

 

【代下十八18「米該雅說:“你們要聽耶和華的話。我看見耶和華坐在寶座上,天上的萬軍侍立在他左右。」

         1818 米該雅的話一開始有「因此,你要聽.....」。表示亞哈王不信這個預言, 所以米該雅要更清楚的說明這個預言。――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這是一個異象,必須按異象來解釋。它把神所沒有阻止的事說成是神做的。神不強迫人的意志。當惡人自願選擇隨從騙局時,神並不加以干涉。

  神是至高無上的。聖經常常把祂沒有約束邪惡勢力的情況,說成是祂直接降下災禍。火蛇的事件就是一個例子(214~9),根據摩西的記載,“耶和華使火蛇進入百姓中間”(216)。但這些“火蛇”非不是一下子造出來的,或奇跡般地從其他地方搬過來的。這些毒蛇本已出沒於以色列人所經過的曠野地帶。要不是神神奇的制止,這些毒蛇經常會造成人死亡。但當百姓轉離在曠野的許多危險中保護他們的神時,神就收回祂的保護,結果就造成了死亡。亞哈的情況就是這樣。撒但已經藉著假先知工作。神只是沒有阻止國王走他自己選擇的道路而已。──《SDA聖經註釋》

 

【代下十八18 耶和華的朝廷和議會】在烏加列文獻中(《凱雷特史詩》尤然),天上議會圍繞寶座是人所共知的一幕;惟一不同之處,是這迦南故事中的議會是由諸神系統中的神祇組成。此外,主前十世紀比布羅斯的葉希米珥克(Yehimilk)碑文,和阿齊塔瓦達的卡拉特珀石碑,也提供了其他的例證。在亞喀得的《埃努瑪埃利什史詩》中,眾神之會推舉瑪爾杜克作其首腦。這會的成員有五十個神祇,其中七名組成內閣議會。在以色列的信仰系統中,這些神祇被天使或靈──神的眾子或天軍──所取代。在一般情況下,議會所商量的應該是為以色列出戰的策略,但這次他們卻討論如何使亞哈敗亡。——《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十八19「耶和華說:‘誰去引誘以色列王亞哈上基列的拉末去陣亡呢?’這個就這樣說,那個就那樣說。」

         誰去……陣亡呢:神並不是在與眾靈商議懲戒的方法和順序,或詢問他們的意見,因為神按自己的意志決定一切。 ――《聖經精讀本》

         「引誘」:「勸服」、「瞞騙」。

         「陣亡」:「仆倒」、「死於非命」。――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十八19 議會徵求志願者】在烏加列《凱雷特史詩》中,諸神議會的元首伊勒向會中成員徵求志願者驅除凱雷特的疾病。但到了最後,是伊勒親自動手創造一個活物來醫治他。——《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十八19~22審判亞哈:其它宗教主張善惡二元論。但以一神信仰為基礎的希伯來思想中善與惡同屬於神的主權。即神為了懲罰惡人,有時使用撒但為工具。如當掃羅墮落時,神使他的靈離開掃羅,讓“惡魔”去擾亂他(撒上1614),又如為了證明約伯的義,實現神偉大的旨意,神許可撒但加害約伯(18~12)。也就是說,撒但的一切都在神的主權之下,他的活動範圍是有限的(彼後24)。本文中的謊言的靈也是先得到了神的許可之後(21),才做事的(代上211)――《聖經精讀本》

         許多人討論 1818~22 的神學問題:神到底會不會派靈來欺騙人?我們可以 想像即使天上真的有這種討論會,一定也不是人眼可以看見的,這一段經文應該是 神讓米該雅看見一個特殊的異象,表示只要讓亞哈的先知一起說出亞哈喜歡聽的謊 言,一定能夠讓亞哈去陣亡。至於是不是神要欺騙人,這應該是籠統的表達「一切 都是出於神」的意思,而不一定表示整個細節就如米該雅說的那樣。―― 蔡哲民等 《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十八19~22 謊言的靈】這是由「奸細」執行的行動。大衛當年想要破壞兒子押沙龍所發動之叛亂時,差派參謀戶篩在押沙龍的核心集團中臥底。戶篩的任務是提出迎合押沙龍心意,但至終能使大衛得益,使他計謀得成的策略(撒下十五32~37,十六15~十七14)。如今歷史又再重演。神計畫使亞哈敗亡。本段描寫他所信任之謀士(眾先知)獻上符合他心意的計策,是導致他面臨神所命定之厄運的因素。——《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十八20「隨後,有一個神靈出來,站在耶和華面前說:‘我去引誘他。’耶和華問他說:‘你用何法呢?’」

         神「不試探人」(雅一13)。米該雅所見到的特殊異象,是警告亞哈不要相信假先知,而不是說神會派靈去「引誘」(20)亞哈。實際上,米該雅已經清楚地警告了亞哈,但亞哈仍然選擇相信那些假先知。因為亞哈的決定是出於自己的肉體,不是因為假先知的「引誘」,所以他愛聽假先知的假話,不愛聽真先知的真話。──《聖經綜合解讀》

         「神靈」:原文就是「靈」,而且是陽性型態。――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 經資料》

 

【代下十八21「他說:‘我去,要在他眾先知口中作謊言的靈。’耶和華說:‘這樣,你必能引誘他,你去如此行吧!’」

         「他眾先知」(21)、「你這些先知」(22),都是表明這些先知並不是神的真先知。──《聖經綜合解讀》

         「他眾先知」口中:「他的眾先知」,表示這先知是「亞哈」的先知,而非 「神的先知」。

         「謊言的靈」:「虛假的靈」、「欺騙的靈」。――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 經資料》

  異象中神的命令代表神的許可。撒但希望亞哈死亡,神沒有阻止他。只要神束縛的手仍然伸出,撒但就無權殺戮。但一旦神的手挪開,撒但就會施展他死亡和毀滅的工作。──《SDA聖經註釋》

 

【代下十八22「現在耶和華使謊言的靈入了你這些先知的口,並且耶和華已經命定降禍與你。”」

  米該雅作為耶和華的先知,正在戳穿撒瑪利亞的假先知的真面目。他們說謊言,不說真話。他們的見解是導致死亡,而不是生命的。神並沒有把謊言的靈放到假先知的嘴中(見第18節注釋)。祂只是許可這些撒但的使者實現自己的目的。因為這時神已經不阻止以色列邪惡之王的死亡了。──《SDA聖經註釋》

 

【代下十八23「基拿拿的兒子西底家前來打米該雅的臉,說:“耶和華的靈從哪裡離開我與你說話呢?”」

         耶和華的靈……與你說話呢:基拿拿的兒子西底家並不知曉臨到自己的靈是謊言的靈,反而恐嚇米該雅說自己的靈才是神的靈(王上222425)。當兩類先知各持己見時,分辨他們真假的唯一的方法就是他們所傳達的信息是否符合“摩西律法”的要求(131~5)。在新約時代,分辨假先知的尺度是,是否承認耶穌基督<約壹41~6,邪說的真面目>。“一切的靈你不可都信,總要試驗那些靈是出於神的不是”(約壹41)――《聖經精讀本》

         「打....的臉」:「打....的臉頰」。――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他如此侮辱主的先知,表現出那惡者的精神。撒但用各種方式在自己的使者身上表顯他自己的本性。──《SDA聖經註釋》

 

【代下十八24「米該雅說:“你進嚴密的屋子藏躲的那日,就必看見了。”」

         「嚴密的屋子」(24)原文是「房間的內室」。這是預言亞哈陣亡以後,假先知將會被追究責任,所以西底家將「進嚴密的屋子藏躲」(24)──《聖經綜合解讀》

         「嚴密的屋子」:「房間的內室」。

         當亞哈陣亡,追究責任的時候,西底家就危險了,因此他會躲藏起來。簡單 說,米該雅的意思是「預言實現時」,你就知道神跟米該雅說話,沒有跟西底家說 話了。――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撒但的使者將親眼看見自己罪惡的結果。在迫近的災難中,西底家將不得不躲在內室裡藏身。在那裡他有機會思考究竟是他還是米該雅說了真話。──《SDA聖經註釋》

 

【代下十八25「以色列王說:“將米該雅帶回,交給邑宰亞們和王的兒子約阿施,說:」

         「將米該雅帶回」(25),可能指把米該雅帶回囚禁他的牢房。──《聖經綜合解讀》

         「邑宰」(25)是治理城市的官員。「王的兒子」(25)可能是一種官銜(耶三十六26)──《聖經綜合解讀》

         「帶回」:看起來米該雅真的是被監禁,所以此處原文用「帶回」。

         「邑宰」:「城市的統治者」。

         「亞們」:字義是「具有技能的工匠」或「熟練的工匠」。

         「約阿施」:字義是「神的賞賜」。――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十八26「‘王如此說:把這個人下在監裡,使他受苦,吃不飽喝不足,等候我平平安安的回來。’”」

         下在監裡,使他受苦:米該雅正面反對亞哈堅持戰爭的意圖,並說了不吉利的預言,結果被關在監獄裡受盡苦難。南猶大中有相同遭遇的先知有耶利米。他們倆人都是敢於同恭維最高權力者的眾人針鋒相對,不屈己見的人。今天的信徒作為基督的門徒,不僅為自身和教會內部的改革盡心盡力,也要積極關注社會的問題<弗 緒論,信徒的社會參與>。此處的“吃不飽喝不足”,比喻在獄中經歷的精神和肉體上的痛苦,其原意為“不足的餅和水”,或“只夠維持生命的少量的餅和水”。 ――《聖經精讀本》

         「使他受苦,吃不飽喝不足」:原文是「吃餅困苦、喝水困苦」,意思的確 是「吃喝不足」。――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亞哈竭力要表現出勇氣。他對米該雅的信息不屑一顧,自己充當起先知,預言自己會平安歸來。但是他作為國王和先知,都是失敗的。──《SDA聖經註釋》

 

【代下十八26 米該雅被囚】古代的監牢並不是讓罪犯改過自新的地方。冥頑不靈的犯人大都會被派終生苦役。與苦役無關的監獄通常位於王宮或廟宇,但有時不過是深井而已。被囚者有些是在押待審,但大部分都是在此工作還債的人,有些則是政治犯。後者所構成的,是對國家穩定的威脅,而非對社會健康的危害。這等人所受的懲罰往往不是單獨監禁,而是示眾羞辱。米該雅還押等待的,卻是他的預言和戰爭的結果──這戰果就是他要受的審訊。——《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十八27「米該雅說:“你若能平安回來,那就是耶和華沒有藉我說這話了”;又說:“眾民哪,你們都要聽!”」

         「眾民哪,你們都要聽」(27),是呼籲眾人作見證,而不是呼喚他們悔改。──《聖經綜合解讀》

         米該雅奉神的名說預言,西底家也自稱是被「耶和華的靈」(23)感動說話,而且表現得非常屬靈,表面上好像真假難辨。但實際上,亞哈對真假心知肚明(29),只是因為真話不符合自己的利益,所以不願承認而已。因此,「一切的靈,你們不可都信,總要試驗那些靈是出於神的不是」(約一四1),並不是很難的事,人只要有願意遵行真理的心,就能辨別真理。正如主耶穌所說的:「人若立志遵著祂的旨意行,就必曉得這教訓或是出於神,或是我憑著自己說的」(約七17)──《聖經綜合解讀》

         「眾民哪,你們都要聽!」:呼喚旁聽的眾人作為見證的意思。

         其實米該雅已經依照亞哈的命令,向他說真實的預言。 1815 顯示亞哈想聽 真實的預言,但 1825~28 中亞哈和約沙法的反應,又顯示出他們並不想聽真實的預 言。我們會不會也跟這兩王一樣的矛盾?一面想聽真話,一面又只想聽好話。―― 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預言是通過應驗來證實的(見申1822)。亞哈的死(代下1834)為先知米該雅做了證明。──《SDA聖經註釋》

 

【代下十八28「以色列王和猶大王約沙法上基列的拉末去了。」

         亞哈和約沙法都想聽實話(615),卻又不肯順從與自己的願望相反的實話,所以最終還是「上基列的拉末去了」(28)。但是,亞哈又不敢完全不信,因為他的內心深處知道米該雅是真先知,擔心米該雅的預言成真,所以「就改裝上陣」(29),想盡一切努力去阻止預言的實現。古今中外,許多人在福音的呼召面前,也是這樣自欺欺人。──《聖經綜合解讀》

  約沙法發現自己的盟友和當時的形勢有些異常,就尋找耶和華的先知。先知來到,傳達了信息,清楚地預言計畫中的戰役必將失敗。如果約沙法接受這個信息,拒絕陪伴亞哈,就有可能因他而救了以色列王的命,並阻止以色列人屈辱的災難性失敗。約沙法這時負有重大的責任,可是他失敗了。義人不一定永遠行義。聰明人也有糊塗的時候。──《SDA聖經註釋》

 

【代下十八28~34關於亞哈的死,參看列王紀上二十二章3034節的腳註。――《歷代志下雷氏研讀本》

 

【代下十八29「以色列王對約沙法說:“我要改裝上陣,你可以仍穿王服。”於是以色列王改裝,他們就上陣去了。」

         我要改裝上陣,你可以仍穿王服:亞哈脫下王服,穿便裝上陣的原因可推斷如下:①故意讓約沙法陣亡戰場:這一點理由不夠充分。因為兩國在王國分裂之後60多年來第一次迎來了和平,何況兩國還結為親(1);②避免自己戰死殺場:儘管亞哈拒絕接受米該雅的預言,決定發動戰爭,但內心深處不免為米該雅所說的有關自己死亡的預言而感到不安。他生怕米該雅的預言應驗。於是為了避免突如其來的死,假扮成了平民。但他躲得開人的眼睛,卻避不開神的箭,最終悲慘地死去(34)。此事給我們的教訓是,就象約拿多次不順從,但神最終還是通過他來成就尼尼微的拯救一樣,人的謀略和經營無法改變神的旨意。 ――《聖經精讀本》

         本書刻意把《列王紀》中的「以色列王就改裝上陣」(王上二十二30),改成「以色列王改裝,他們就上陣去了」(29),強調約沙法也有責任。約沙法早已「與亞哈結親」(1),現在只是想要得到神的印證和祝福。所以對於神的答覆,符合自己的心意就聽,不符合就不聽。一向「只尋求他父親的神」(十七4)的約沙法,這次卻只是求神「蓋一個橡皮圖章」。──《聖經綜合解讀》

         1829 顯示亞哈並非完全不相信米該雅的預言,比較奇怪的是約沙法怎麼會 完全不相信米該雅的預言。――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亞哈可能認為,隱瞞身份就會逃脫米該雅所預言的厄運。──《SDA聖經註釋》

 

【代下十八29 亞哈改裝上陣】當有對君王不利的凶兆(通常是日蝕)之時,亞述有時會舉行君王替身的儀式。此舉在主前八○○年已有佐證,但於主前第七世紀最是有名。這儀式由另一人穿上王袍,並且施行各種的儀式和咒語,使這人與君王認同。這人於是便承受了本該臨到君王的運數(通常是死亡)。他們相信這樣做就能夠轉嫁凶言,使君王免禍。本段經文雖然沒有什麼證據顯示君王替身儀式,卻反映了亞哈至少有類似的想法:他以為不穿戴君王的服飾,便能避免先知所宣告的厄運。然而必須指出的一點,是本段避禍的概念,遠比君王替身儀式中嫁禍的概念來得明顯(有關轉移禍患的進一步資料,見:王下五27的注釋)。最重要的是除了仍穿王服的約沙法以外,這裡並無指定的替身。約沙法最低限度變成了厄運的避雷針,這正是替身在計畫中要扮演的角色。亞哈的偽裝雖然有可能矇騙敵方的軍隊,最主要的用意卻是瞞過能使所宣告之命數成為事實的超自然力量。——《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十八30「先是亞蘭王吩咐車兵長說:“他們的兵將,無論大小,你們都不可與他們爭戰,只要與以色列王爭戰。”」

         1830 亞蘭王的命令直譯是「無論小的大的,你們都不要攻擊,只要單單( )以色列王」。亞蘭王也沒有要車兵長非要殺死以色列王不可,他大概是想報 2031~34 的仇。――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十八30 亞蘭的戰略】步兵肉搏纏戰時,亞蘭戰車部隊的目標則是以色列王。馬車在戰鬥時通常有特定的用處,不會介入混戰。開戰時,他們或會作為前鋒,攻打對方的步兵,隨後則在週邊攔截或追擊某些目標,本節就是後者的例證。擒王策略的好處,是對他施以懲罰,同時避免釀成將來的禍端。——《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十八31「車兵長看見約沙法便說,這必是以色列王,就轉過去與他爭戰。約沙法一呼喊,耶和華就幫助他,神又感動他們離開他。」

         本節不見《王上》記載中,但希臘文舊約譯本《七十士譯本》有此句,可見本書作者參考的《列王紀》為希伯來文古卷。――《啟導本聖經註釋》

         約沙法……呼喊:約沙法戰死的概率比亞哈高,因為約沙法穿著王服,還被對方誤認為亞哈王,而亞蘭軍隊的目標就是取亞哈的性命(30)。儘管如此,他得到神的奇跡般的相助而保存了性命。相反,為了保存性命,想盡卑鄙自私謀略的亞哈王卻死在了戰場上。可見,神要保護的人無論處在何種險境之中都能毫髮無損(27111186;羅831),神要除滅的人,無論怎樣籌謀計策,都無法逃避神的懲罰。此處的“一呼喊”並不是因為恐懼,而是向神求救的禱告。 ――《聖經精讀本》

         本書刻意把《列王紀》中的「約沙法便呼喊」(王上二十二32),改成「約沙法一呼喊,耶和華就幫助他,神又感動他們離開他」(31)。「呼喊」原文是「呼求」,意思是向神求救。雖然約沙法跟隨亞哈上陣,但他畢竟與亞哈是有區別的,是一個懂得尋求神的罪人。──《聖經綜合解讀》

  《列王紀》中沒有這個細節。要不是神的干預,約沙法這次可能會喪命。他參加了一次明知沒有神同在的愚蠢冒險。他置身於仇敵的境地,結果差一點喪了命。儘管他犯下如此愚昧的錯誤,但神的慈悲干預救了他的命。──《SDA聖經註釋》

 

【代下十八32「車兵長見不是以色列王,就轉去不追他了。 」

         「呼喊」:原文是「呼求」, 代下 1831 將此「呼喊」解釋為向神發出的 禱告。――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十八33「有一人隨便開弓,恰巧射入以色列王的甲縫裡。王對趕車的說:“我受了重傷,你轉過車來,拉我出陣吧!”」

         「隨便開弓」(33),指任意朝敵人射箭。當時的盔甲是用金屬片編織連接起來的,「甲縫」(33)是兩個金屬片的連接處,正是軍裝無法保護的地方。神使用了亞蘭弓箭手隨意射出的一箭,又「恰巧射入以色列王的甲縫裡」(33),成就了祂早已命定的旨意。在神的手中,一切都在神的管理之下,沒有「偶然、恰巧」的「黑天鵝」。──《聖經綜合解讀》

         「隨便」開弓:「單純」。表示這人是沒有特地瞄準誰,僅僅是任意朝敵陣 射箭。

         「甲縫」:「軍裝接縫」。當時的軍裝是用金屬片編織連接起來的,射中接 縫,正好是軍裝無法保護的地方。

         「受了重傷」:原文僅僅是「受了傷」。

         即使亞哈巧妙變裝,還是逃不過巧合的一箭,神的審判終於臨到亞哈。――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射殺亞哈的人並不知道他所射的是誰,也不知道自己是在應驗耶和華的使者所說的預言。但神已預知有人會開弓射出這一箭。一切都按神的預言應驗了。──《SDA聖經註釋》

 

【代下十八33 甲縫】本節形容鎧甲有兩個部分(「甲縫」直譯「鎧甲的兩個部分之間」):整塊的護心鏡和鱗甲戰袍。他中箭之處若非是在兩者之間的夾口,就是在鱗甲的鱗片之間。鱗甲的最佳形容來自努斯文獻。護甲用七百至一千塊大小不同的銅制鱗片,縫在皮革或布制的背心之上製成。前後兩片在肩膊處縫合(有洞留給頭部),長度大概及膝。從主前九世紀開始,有些鱗片是用鐵打造。——《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十八34「那日陣勢越戰越猛,以色列王勉強站在車上抵擋亞蘭人,直到晚上。約在日落的時候,王就死了。」

         「抵擋亞蘭人」(34),原文是「對著亞蘭人」,指亞哈站在車上維持軍隊的士氣。但屬肉體的人再有勇氣,也不能蒙神喜悅。最後亞哈戰死(34),應驗了米該雅的預言(16)──《聖經綜合解讀》

         神沒有任憑約沙法和亞哈一起滅亡(31),但卻任憑約沙法與亞哈結親(1)、出征(28)。因為神一面要保守國度的計畫按照祂的旨意進行,一面也要讓我們看清天然人肉體的本相、看見信與不信「同負一軛」(林後六14)的結局。──《聖經綜合解讀》

         神沒有讓我們看到一個一生剛強尋求神的約沙法,而是讓我們看到「只尋求他父親的神」(十七4)的約沙法,最終也陷入了失敗。因此,我們千萬不要對自己太有把握了。人實在太容易明知故犯、自欺欺人,越是知識豐富的人,越有可能文過飾非;越是熱心擺上的人,越要警惕肉體出頭。所以我們不要自以為義地苛求、論斷別人,因為我們都是隨時可能跌倒的軟弱者;我們也不必因著尋求神而自誇,「因為你們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們心裡運行,為要成就祂的美意」(腓二13)──《聖經綜合解讀》

         「抵擋亞蘭人」:原文是「對著亞蘭人」。大概是要讓士兵看到以色列王還 在陣上,以免打擊士氣。

         到「晚上」:「傍晚」、「日落」。――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亞哈勉強站立,希望自己的軍隊能取得勝利,個人也免遭米該雅所預言的厄運。他本來有機會認真考慮那位他下令關進監獄,等他平安回來的先知的話。但現在已無濟於事了。一切按神所預言的實現了。亞哈的勇敢並不能彌補他不相信神信息的愚蠢。到了傍晚,他就死了。米該雅雖然被關在監獄裡,他的預言卻應驗了。──《SDA聖經註釋》

 

【思想問題(18)

1 約沙法生平的污點在於他與亞哈結親。這是在什麽情形下發生?我們應當如何善用神給我們的金錢和才能呢?

 2 米該雅怎樣設法傳揚神的話?他遭遇到那些困難?你以為今日屬靈領袖應具備米該雅的那些品質和修養?應受怎樣的訓練?

 3 從18章看來,約沙法的個性在那些方面與亞哈的不同?約沙法有何長處?

 4 1828~34記載以色列王刻意「改裝上陣」,但有亂箭「恰巧射入」他的甲縫裡,把他殺死。你認為人生的遭遇是「命中註定」,「偶然發生」,抑或「有神的安排」?

 ──《串珠聖經注釋》

 

【代下十八1~十九3  約沙法與亞哈結盟】本段內容與王上22章同,但作者在事件的首尾都以約沙法為話題:約沙法蒙神賜福,國家富強,奈何政治軍事上亦曾受挫於亞蘭人。作者指出這是由於他與悖逆神的亞哈結親,並與他出戰,惹起神的忿怒之故,結果戰爭失敗,他又受到先知耶戶的指責。――《串珠聖經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