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歷代志下第十章拾穗

 

【代下十1「羅波安往示劍去,因為以色列人都到了示劍,要立他作王。」

         本章敘述猶大國從以色列的多數支派中分裂出來。由於北國(以色列)一開始就背棄神,所以歷代志編者沒有提到耶羅波安作王的事(王上一二20)。參看列王紀上第十二章的腳註。――《歷代志下雷氏研讀本》

本書開始記述分裂後的王國,比《列王紀》的篇幅短,極少涉及北國以色列;所用材料也非全來自《列王紀》,獨立的史料頗多。

作者雖略去北國,但凡是北國與南國接觸的史事仍加保留。讀本章至13章及28章,可知北國在作者心目中仍為以色列的一部分,不過已經離棄了神,是必須悔改、更新的一部分。作者關心北國的百姓,譴責北國的君王。

本章至十二16記接續所羅門為王的羅波安,幾全部採用了《王上》1214章的材料,並添上自己的資料:1,羅波安的失敗導致王國分裂(1~十一4)2,聽從神的話,鞏固南國猶大(十一5~23)3,因驕傲招來災禍(十二11)4,因謙卑而得善終(十二12~16)

以色列王國的分裂在所羅門王時代已種下禍根。羅波安若肯舒解民困,分裂的苦難本或可避免;但他變本加厲,以致一發不可收拾(13~16)。本書作者寫南國猶大史時,雖未圖為羅波安脫罪,但已將分裂的責任部分歸諸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看十三6~7)――《啟導本聖經註釋》

         「示劍」:羅波安選擇在這遠離耶京的地方登基,為要表示大衛家不僅有猶大支派支持,更獲其餘支派擁護,以達到政治上團結的目的。另見王上121注。――《串珠聖經注釋》

         羅波安是所羅門和亞捫人拿瑪所生(王上142131)。“羅波安去示劍”是為了得到北方支派的支持,登上王位。當時示劍是北方支派聚合的地方(241)。因此羅波安想通過訪問示劍,聯合十支派,並得到他們的同意,順利登上王位(王上121)――《聖經精讀本》

         「示劍」(1)位於以法蓮支派境內、以巴路和基利心山之間的隘口,是以色列南北交通和東西交通的十字路口,也是約書亞臨終前召聚以色列領袖與神立約的地方(書二十四1)──《聖經綜合解讀》

         過去,北方各支派來到南方大衛的首都希伯侖,承認他的王權(代上十一1)。現在,羅波安卻要到北方的示劍會晤北方各支派的領袖,爭取他們的支持。可見國家分裂的危機迫於眉睫,所羅門留下的只是虛假的繁榮昌盛。──《聖經綜合解讀》

         歷代志的作者略去北國以色列歷史的詳細記載,僅紀錄與南國猶大接觸的部 份。

         「示劍」:看起來羅波安在政治地位上比大衛弱。 撒下 51 記載以色列眾 支派來到大衛的首都希伯崙,承認他的王權。示劍是北國的重要城市。羅波安選這 位置談判把自己立於危險的境地,也有可能當時以色列已經有分裂的危機,羅波安 才不得不去示劍,而非各支派到耶路撒冷去。

         這時大約是西元前931年。此時羅波安大約41王上 1421 ―― 蔡哲 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羅波安示劍去。第十章記錄耶羅波安的反叛。相應記錄在王上121~19。兩處只有少數次要差異。

         示劍。關於羅波安選擇示劍作為他加冕地點的原因,見王上121注釋。――SDA聖經註釋》

 

【代下十1  羅波安為甚麼選擇在示劍登基?】以色列人立王,通常在首都耶路撒冷舉行。但是羅波安看到北方的支派可能叛變,他為了控制全境,所以往耶路撒冷以北約31公里的示劍,選擇在那裡被膏立。示劍是約書亞臨死以前,召聚以色列領袖與神立約的地方(參書241)――《靈修版聖經註釋》

 

【代下十1 示劍】選擇示劍作為高峰會議的場地暗示兩件事實:()羅波安在政治地位上比大衛弱;撒母耳記下五1記載各支派的首領來到大衛的首都希伯侖,承認他的王權。()此地位於與前王國時代之領袖約書亞(書二十四)息息相關,並在祭儀上作為耶路撒冷競爭對手(見:王上十二25的注釋)之地區的心臟;在這裡舉行會議使羅波安進一步陷於不利處境。羅波安離開自己的權力中心前來此地,其實是冒了很大的險。會議地點的選擇,已經為他在談判之時缺乏洞察能力和政治手腕下了伏筆。——《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十1~19王國的分裂:以色列統一王國到了所羅門統治後期逐漸暴露出分裂的跡象。所羅門為了大舉推行土木工程,加重苛稅(4),逼迫百姓服勞役(4),因此百姓的怨聲也愈加強烈了。加上宗教的墮落驅使他修建邱壇(王上117),供奉偶像(王上117),從而失去了神的恩寵(王上119~13)。儘管如此,神還是嚴守約(王上1129~39),使王國的分裂沒有在所羅門生前發生。所羅門去世,羅波安即位後,百姓心裡積壓已久的不滿終於爆發了,引發了一場以耶羅波安為首的十支派的叛亂(3~5)。叛亂發生後,昏庸的羅波安沒有採納民意,一再固持強硬政策(1314),最終釀成了王國分裂的悲劇。於是持續了120(B.C.1050~930)的統一王國終於拉下了帷幕,進入了猶大和以色列南北王朝對峙的時代。本書的作者通過本章的事件,把王國分裂的主要責任歸咎到耶羅波安的叛亂(1367)。神不會使大衛子孫的王位在王國分裂的亂世中斷代,而使之繼續延續。作者也密切關注這一脈絡,因此從11章開始側重記述了南猶大王國的歷史,而把悖逆的北以色列放在了次要的位置。通過本章和以下記述的事件,我們能夠深刻地體會到無論歷史怎樣改變,人如何悖逆和墮落,神始終如一地引導著他揀選的百姓,推動拯救人類的進程。――《聖經精讀本》

 

【代下十2「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先前躲避所羅門王,逃往埃及,住在那裡;他聽見這事,就從埃及回來。」

         「耶羅波安」:這裡沒有交代他的身分和他躲避所羅門王的原因(參王上1126~40), 大概是假設當時的讀者對他的事蹟早已熟悉。

          「他聽見 ...... 回來」:比較王上122~3,此處然指出耶羅波安早有預謀,想率眾反叛。――《串珠聖經注釋》

  《歷代志》作者以前沒有提到耶羅波安逃往埃及(見王上1126~40)。可能因這個原因,他沒有像《列王紀》作者那樣說耶羅波安“就住在埃及”。──《SDA聖經註釋》

 

【代下十2~3耶羅波安:所羅門修建大衛城時曾派他監管過約瑟家的一切工程(王上1128)。因此他非常瞭解強制性勞役和沉重的苛稅壓迫下的百姓的怨恨。另外,亞希雅曾預言他將統治十支派(王上1130~32)。後來這件事被所羅門得知,耶羅波安被迫逃亡埃及(王上1140),躲在示撒的保護之下。當他聽到所羅門的死訊,回到以色列時,接到了北方支派公會的邀請,並被推舉為王(王上1220)――《聖經精讀本》

<syncBible ref=代下10:2-3>

【代下十2~3  耶羅波安為甚麼會逃到埃及去?】耶羅波安為甚麼會在埃及?因為亞希雅先知曾預言:以色列國將要分裂,耶羅波安要在北國為王。所羅門聽到這話想要殺他,所以他被迫逃往埃及(參王上1126~40)――《靈修版聖經註釋》

 

【代下十3「以色列人打發人去請他,他就和以色列眾人來見羅波安,對他說:」

         耶羅波安顯然深得北方各支派的民心,所以雖然住在埃及,也有「以色列人打發人去請他」(3),作為談判代表與羅波安談判。──《聖經綜合解讀》

  有人認為這是指把他從以法蓮請來,而不是從埃及請來的(見第2),因為他已經回國(見第2節,見王上123注釋)。他被請到示劍。各支派在那裡聚集要立羅波安為國王。──《SDA聖經註釋》

 

【代下十4「“你父親使我們負重軛、做苦工,現在求你使我們做的苦工負的重軛輕鬆些,我們就事奉你。”」

         百姓在建造聖殿時,是在安息中建造,每年輪流三個月上山伐木(王上五13~14),結果「都心中喜樂」(王上八66)。因此,所羅門使百姓「負重軛,做苦工」(4),並不是為了建造聖殿,而是為了建造他「所願建造的」(6)的各種工程。──《聖經綜合解讀》

         過去,北方各支派的長老來擁立大衛為王,是因為神揀選他牧養神的百姓(代上十一2),他也「按神的旨意服事了他那一世的人」(徒十三36另譯)。而所羅門得著了神所賜的智慧,卻不再尋求神的旨意,而是陶醉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宏圖大業中,結果是偏離神(王上十一9)、奴役神的百姓(4),失去了百姓的擁戴。因此,國度的分裂雖然是在羅波安的時代發生的,但根源卻在所羅門。──《聖經綜合解讀》

         「我們就事奉你」(4),是一句客氣的威脅,意思是羅波安若不改變政策,北方各支派就拒絕支持新王。──《聖經綜合解讀》

         「重軛」:「嚴厲的軛」、「艱難的軛」。

         可以想像所羅門年間,為了國家的重大建設,百姓已經負荷過重了。現在新 王執政,國家的建設也大致完成,當然希望能夠減輕賦稅與勞役。「我們就事奉你」 其實是一個威脅,意思是如果繼續執行沈重的賦稅與勞役,以色列人就不會事奉新 王。――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百姓的抱怨是有正當理由的,因為所羅門龐大的公共工程項目給他們造成沉重的稅務負擔,和不受歡迎的輪班勞役(王上51314)。這種要求是完全合理的。出於公平和審慎,新國王需要對面前的問題加以考慮。──《SDA聖經註釋》

 

【代下十4 所羅門嚴厲的徭役制度】波斯王古列所舉敵手巴比倫王拿波尼度的罪狀之一,是「強逼」百姓「服苦」。同樣,以色列長老亦要求羅波安的政府削減苦役。美索不達米亞典籍也有新王宣告默沙隆(mesharum)法令,解放一個階級之奴隸,或減輕一城或一區的賦稅的先例。各支派的不滿是有根據的,若不妥協,就不能維持王國的統一。——《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十5「羅波安對他們說:“第三日再來見我吧!”民就去了。」

         看起來羅波安完全不知道以色列人的狀況,所以他並沒有足夠的準備,導致 需要三天的時間來想對策。百姓聽見羅波安這樣的回應,可能也覺得蠻有誠意的, 所以就沒有立刻發難。

 

【代下十6「羅波安之父所羅門在世的日子,有侍立在他面前的老年人,羅波安王和他們商議,說:“你們給我出個什麼主意,我好回復這民。” 」

         106 中那些有經驗的老臣知道「王為民僕」、「公僕」的觀念,當君王服 務百姓,百姓就永遠臣服。其實我們當平民百姓,也很容易就了解這個道理,無奈 羅波安以為百姓跟君王不同,使用威嚇就可以繼續奴役百姓。―― 蔡哲民等《歷代 志研經資料》

 

【代下十6~7以耶羅波安為首的百姓要求羅波安減少強制性勞動和沉重的苦役負擔(4),羅波安則要求給他3天時間(5)考慮,回來後就與老年人商議。這些老年人中可能還包括了(王上42)提到的所羅門的部下。老年人出謀答應百姓的要求,以安撫民心。由此可見,這些人也認為百姓提出的要求並不過分。 ――《聖經精讀本》

 

【代下十6~8 老年人】王室或政府的「新人」、「舊人」(即最近升級為王的顧問,和已經服務多年的人)之間,似乎有分裂的跡象。「老年人」代表所羅門年間已經在職的人。他們若非王親(王同父異母的兄弟,或堂兄弟、表兄弟等,如:撒下十三3之約拿達),就是政府的官員。新人大抵是羅波安自己的堂兄弟或同父異母兄弟,年齡與他相若。蘇美史詩《吉加墨斯與阿卡》中也有一個類似的場面。吉加墨斯諮詢意見時也是先問老年人(他們反對作亂),再問城中的年輕人(這些人組成軍隊,贊成叛亂)。在此得採納的也是年輕人的意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十7「老年人對他說:“王若恩待這民,使他們喜悅,用好話回復他們,他們就永遠作王的僕人。”」

         「恩待」、「使他們喜悅」:王上127則作「服事」、「如僕人」。此處強調了王的尊嚴。――《串珠聖經注釋》

         在神的國度裡,「誰願為首,就必作你們的僕人。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太二十27~28)。因此,合神心意的君王,應當以「僕人」的態度服事神的百姓,正如「大衛按神的旨意服事了他那一世的人」(徒十三36另譯)──《聖經綜合解讀》

         這些「老年人」(6)所說的「恩待這民,使他們喜悅」(7),並不是勸羅波安順服神的心意,而是「用好話回復他們」(7)暫時安撫人心。他們都是所羅門的老臣,過去沒有阻止所羅門偏離神,現在也不能幫助羅波安走正道,所出的主意只是詭詐的政治手段,目的不是讓王作百姓的「僕人」,而是讓百姓「永遠作王的僕人」(7)──《聖經綜合解讀》

         「恩待」:SH 2896,「好的」、「令人愉悅的」。

         「好話」:「令人愉悅的話」、「美善的話」。――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 經資料》

  仁慈是執政的最好法則。無論在家庭、學校、商店、還是在田間,仁慈會溫暖人心,並使人多交朋友。如果羅波安善待百姓,向他們顯示他作為國王只是為了服侍他們,關心他們的福利,他就會贏得他們的心,並挽救他的王國。──《SDA聖經註釋》

 

【代下十8「王卻不用老年人給他出的主意,就和那些與他一同長大、在他面前侍立的少年人商議,」

         羅波安沒有接受老年人建議的緩和之計,又與少年人商議。少年在希伯來語中,指剛出生的嬰兒到青年人之間的各個年齡段(23)。他們的年齡為40歲左右,因為羅波安登位時41(王上1421),而本文又說這些少年與羅波安一同長大。 ――《聖經精讀本》

         「少年人」(8)原文「男孩、兒童」。羅波安「登基的時候年四十一歲」(十二13),「少年人」既是與他「一同長大」(8)的,也不會太年輕。但他們是朝中的新貴,所出的主意也像「少年人」那樣狂妄幼稚,沒有「老年人」那麼老謀深算。而羅波安更看重少年人的意見,因為他們很瞭解羅波安的性情,能投其所好、提出合他心意的主意。──《聖經綜合解讀》

         「少年人」:「小孩子」、「男孩」、「年輕人」。

         「商議」: 108 原文是連續兩個「諮詢、討論」,以加強語氣。106 原文 只是一個「諮詢、討論」。顯示羅波安去問老臣,只不過是做做樣子。

         108~10 重複出現「同他長大的」,顯示這些少年人應該深刻了解羅波安的 性情,所以他們提出來的意見,很可能非常吻合羅波安的意圖,因此獲得採用。如 果我們問別人的意見,只是想聽到贊同的意見,那也就不用浪費時間了。―― 蔡哲 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智慧是隨著年齡和經驗而增長的。年輕人需要老年人的指導。如果他們藐視老年人合理的勸導,就是自取痛苦和災難。──《SDA聖經註釋》

 

【代下十9「說:“這民對我說:‘你父親使我們負重軛,求你使我們輕鬆些’;你們給我出個什麼主意,我好回復他們。” 」

         「回覆」他們:SH 7725,「帶回」,原文是複數型態,表示「我們回覆」。 ――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十10「那同他長大的少年人說:“這民對王說:‘你父親使我們負重軛,求你使我們輕鬆些’;王要對他們如此說:‘我的小拇指比我父親的腰還粗;」

         「少年人」:可指年約四十的人(見王上128)――《串珠聖經注釋》

         「小拇指頭」:原文是「小指頭」或「小」的意思,有人認為這是暗示「性 器官」。――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羅波安青年謀士們的主意不是出於仁慈或智慧。他們所建議的答覆措辭嚴厲而無情,只能引發出報復和背叛。──《SDA聖經註釋》

 

【代下十11「我父親使你們負重軛,我必使你們負更重的軛;我父親用鞭子責打你們,我要用蠍子鞭責打你們。’”」

         少年人以強硬政策駁回了百姓的要求,其內容可概括為以下幾點:①吹捧羅波安,說他的權力比所羅門強盛(10b);②正面駁回了百姓的要求(11a);③主張用暴力和強硬的手段統治百姓(11b)。結果,羅波安未聽老年人的忠言,反而聽從了少年人的花言巧語,從而觸發了十支派的叛亂(1617),也把自己的大臣推向了死路,直接導致了以色列統一王國的分裂。這一事件給我們如下教訓:①不顧民意,背道而馳,終究會釀成悲劇(1617);②身負機關團體領導職務的基督徒應當擁有分辨的智慧;③要用神的道引導百姓,否則“凡動刀的,必死在刀下”(2652)――《聖經精讀本》

         「蠍子鞭」(11),指鞭頭裝有鐵刺的皮鞭,比喻用更嚴厲的手段來建立王的權威。──《聖經綜合解讀》

         「負更重的軛」:原文是「增添你們的軛」。意思是所羅門只給他們背負一 個重軛,羅波安要讓以色列人背負多過一個的軛。

         「蠍子鞭」:原文是「蠍子」,指「鞭梢附有金屬或玻璃的碎片的一種鞭子」。 ――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蠍子。這些尾部帶刺的昆蟲會造成嚴重的疼痛,在這裡似乎比喻帶有鋒利金屬的鞭子,特別疼痛和殘忍。羅波安等於告訴他的百姓,他會比他的父親更加嚴厲地對待他們。千百年來,一直有人認為執政靠的是武力,而不是仁慈和憐憫,百姓只有靠殘暴才能制服。但是歷史的結論總是與之相反。――SDA聖經註釋》

 

【代下十11 鞭和蠍子】鞭被用來驅策奴隸、牲口,或作為酷刑工具已經有悠久的歷史。部分學者認為蠍子是鞭的一種,鞭梢附有金屬或玻璃的碎片(羅馬人稱之為「蠍子」)。然而至今為止,挖掘、浮雕,或羅馬時代以前的文獻,都沒有這種鞭子的佐證。但是一個亞喀得文的字眼總目將銅蠍與奴隸的銅鐐並列,因此,亞喀得文的學者暫時把它鑒定為笞端的金屬倒刺。——《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十12「耶羅波安和眾百姓遵著羅波安王所說“你們第三日再來見我”的那話,第三日他們果然來了。 」

 

【代下十13「羅波安王用嚴厲的話回復他們,不用老年人所出的主意,」

         「羅波安辦事精明」(十一23),並不是一個無能的紈絝子弟。他「用嚴厲的話回答他們」(13),也有他合理的考慮。因為新王一上臺就讓步,北方各支派可能就會欺軟怕硬、得寸進尺,以後的局面會越來越難以控制。──《聖經綜合解讀》

  國王沒有體諒百姓的感受,沒有表現基督的精神,說話像一個專橫的東方獨裁者。他本想顯示權威,結果卻暴露了自己的懦弱和愚昧。粗暴的言語會導致粗暴的行為,而出於仁慈之心的仁慈言語則會導致順服,合作和安寧。──《SDA聖經註釋》

 

【代下十14「照著少年人所出的主意對他們說:“我父親使你們負重軛,我必使你們負更重的軛;我父親用鞭子責打你們,我要用蠍子鞭責打你們。” 」

         所羅門後來倚靠自己的智慧,不求問神的心意,給羅波安留下了很壞的榜樣。他同樣也是與人「商議」(8),卻不去尋求神;只注意要不要「依從百姓」(15),卻不關心有沒有「專心順從耶和華」(王上十一6)。老年人的懷柔政策和少年人的高壓政策,都是屬地的智慧,只注意解決眼前的問題,不關心順服神的心意。因此,羅波安無論選擇誰的主意,都是行在愚昧中。他最大的愚昧,不是選擇了「少年人所出的主意」(14),而是沒有接受他父親的教訓:「總意就是:敬畏神,謹守祂的誡命」(傳十二13)──《聖經綜合解讀》

         我父親使你們負重軛……我要蠍子鞭責打你們:被同僚們一吹捧,羅波安忘乎所以,便決議實施比先王所羅門更加殘酷的鎮壓政策。自古違背民意者,只能依賴於鞭子和刀劍,而伴隨的只有血腥的呻吟。但是神能夠聽到流血者的哀告,也必為之報仇(4101196)――《聖經精讀本》

 

【代下十15「王不肯依從百姓;這事乃出於神,為要應驗耶和華藉示羅人亞希雅對尼八兒子耶羅波安所說的話。」

         本書未記先知亞希雅撕裂新衣,預言將從所羅門王手中奪回十個支派給予耶羅波安的事(王上十一30以後)。可能當日民間均知此事,毋須重提。――《啟導本聖經註釋》

         「這事乃出於神」:有關亞希雅的預言,見王上1129~39――《串珠聖經注釋》

         「這事乃出於神」(15),原文是「這事的轉變乃出於神」,意思是神允許這些事情發生,並且早已借著先知亞希雅發出了預言(王上十一29~39),目的是為了管教所羅門(王上十一11~12)。實際上,羅波安一旦失去了神的保護,無論選擇誰的主意,都不能維持國家的統一:高壓政策固然會加速分裂,懷柔政策也不能長久維持。──《聖經綜合解讀》

         1015 記載亞希雅的預言記載於 王上 1129~39 ―― 蔡哲民等《歷代志 研經資料》

  見代下114注釋。──《SDA聖經註釋》

 

【代下十16「以色列眾民見王不依從他們,就對王說:“我們與大衛有什麼分兒呢?與耶西的兒子並沒有關涉!以色列人哪,各回各家去吧!大衛家啊,自己顧自己吧!”於是,以色列眾人都回自己家裡去了。」

         以色列王國自此分裂為二。跟隨耶羅波安的十個支派,在北方立國,仍名為“以色列國”,以以法蓮為首。擁護大衛王朝的只有兩個支派(猶大和西緬)加上一部分便雅憫,名為“猶大國”。《歷代志》的歷史是以猶大國王室正統的記載為主。猶大國在羅波安之後共有十九個王,都是大衛的後裔。

    王國分裂以後,“以色列人”一名多指北方以色列國(有時也用“以法蓮”一名代替)――《啟導本聖經註釋》

         十支派的百姓用“我們與大衛有什麼份兒呢?……自己顧自己吧”強烈地表現出了他們對大衛王朝的不滿。原來這句話是當年示巴企圖謀反,推倒大衛時說過的號召書(撒下201),而如今又成了羅波安反對派的口號。百姓的這句話不單是否認羅波安的王權,更重要的是他們廢棄了與神所立的約,充分表現出了他們的邪惡。耶和華是拯救以色列的神,以色列又是神的百姓(67),而且神立約讓大衛王權永恆,那麼即便羅波安推行強壓政策也不能阻擋約的成就。這給我們今天的信徒一個借鑒,即有些信徒因教會的不合理現象或牧會者的墮落而拒絕基督的福音。但是不論人類墮落或教會存在問題,“就是到天地都廢去,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都要成全”(518),而且基督也“常與我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2820)――《聖經精讀本》

         北方各支派說「我們與大衛有什麼分兒呢?與耶西的兒子並沒有關涉」(16),正是五十多年前示巴煽動叛亂時所說的:「我們與大衛無分,與耶西的兒子無涉」(撒下二十1)。這句話暴露了撒但在背後的摻雜,表明百姓認為自己與大衛之約無分。以色列人可以拒絕羅波安、可以拒絕所羅門,但不可以拒絕大衛。因為在神與大衛所立的約中,國度的寶座就是大衛的寶座,坐在永遠寶座上的基督就是大衛的子孫。神允許以色列暫時分裂,但最終「必建立大衛倒塌的帳幕,堵住其中的破口,把那破壞的建立起來,重新修造,像古時一樣」(摩九11);而撒但卻要使大衛的寶座永遠也不能恢復,「拆毀到地、盡行毀滅」(詩七十四7~8)──《聖經綜合解讀》

         沒有「關涉」:「產業」、「基業」、「地業」。

         「我們與與大衛有甚麼分兒呢?....自己顧自己吧!」:與撒下201 使用一 樣的措辭。

         「回自己家裡」:「回自己的帳棚」。意思是四散回家了。―― 蔡哲民等 《歷代志研經資料》

       不依從。聰明的君主會傾聽百姓的聲音。羅波安即位以後的第一件事應該是瞭解他百姓的需要,努力糾正過去的錯誤。但他不聽勸導,就等於自邀悖逆。他要為隨後的背叛負責。

         耶西的兒子。不多年以前,大衛還是民族的英雄。現在由於他後代的愚蠢,他的名字在以色列受到厭棄。北方的支派決定擺脫南方而獨立。

         自己顧自己罷。這些支派實際上是在說:“大衛啊!你現在只管你本族的事吧。我們要自己管自己了。”說出這些大逆不道的話說明他們決心已定。大衛的家族從此只能統治國家的一部分,主要是大衛的本族猶大支派和便雅憫支派。大多數支派將選擇自己的統治者而獨立。――SDA聖經註釋》

 

【代下十16 以色列和猶大不穩定的聯邦】北方支派在示巴之亂時已經響起過這個號召呼聲(見:撒下二十1的注釋)。以為以色列十二支派視統一為自然或當然的趨向,是很容易有的誤解。實質上他們是十二個獨立的部族單位,具有很多使他們分裂的因素。大衛和所羅門年間的統一,不但發生在富強的年代,更是高度的技巧和極大的努力的結果。然而將這些政治實體聯結為一的因素只有一代的年日,以色列和一般的酋長國(如:掃羅在以色列支派中組織的國家)一樣,仍然過度依賴領袖本人的魅力。酋長國和帝國都有些微不和便土崩瓦解的傾向。如今北方眾支派一旦瞭解猶大支派和大衛家無意與他們妥協,容許他們擴張自治,減輕賦稅,統一的代價和南北雙方觀點的歧異,便成為了分裂的導火線。——《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十16~19耶羅波安與十支派的叛亂:當以耶羅波安為首的十支派知道自己的要求未被接受時,發動了叛亂。通過本章我們應當明白,以色列王國的分裂,表面上看來是由所羅門時期開始積壓的百姓對統治者的不滿(4)和羅波安的強硬政策所引發的,但實際是神對所羅門信仰墮落(王上119~13)的審判(15節;王上111131~36)。然而,即便神審判了以色列,但仍然留下了一個支派(王上1133~36)繼承大衛的血統。 ――《聖經精讀本》

<syncBible ref=代下10:16-19>

【代下十16~19  以色列國分裂了──】這是以色列國分裂的開始。原本太平而統一的王國一分為二:十個支派隨從耶羅波安,自稱為以色列國,或稱北國;猶大和便雅憫這兩個支派則繼續對大衛的後裔效忠,接受羅波安的統治,他們自稱為猶大國,或稱南國。──《靈修版聖經註釋》

 

【代下十17「惟獨住在猶大城邑的以色列人,羅波安仍作他們的王。」

         「住猶大城邑的以色列人」(17),指遷到猶大各城的北方十個支派百姓(十一16)。從此大衛的子孫只做猶大支派、便雅憫支派和「住猶大城邑的以色列人」的王,名為猶大國;而跟隨耶羅波安的十個支派在北方立國,名為以色列國。國度從此分裂為二,神的見證破損了。──《聖經綜合解讀》

         「住猶大城邑的以色列人」:可能指便雅憫人,或者是前來歸順的利未人等。 ――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羅波安屬猶大支派。所以當其他支派背叛他時,猶大支派依然忠於他。在對待全體以色列人的沉重賦稅和勞役上,不知所羅門有沒有照顧自己的支派。如果有,他們就更會支持他了。──《SDA聖經註釋》

 

【代下十18「羅波安王差遣掌管服苦之人的哈多蘭往以色列人那裡去,以色列人就用石頭打死他。羅波安王急忙上車,逃回耶路撒冷去了。」

         “哈多蘭”即亞多蘭。參看列王紀上十二章18節的腳註。――《歷代志下雷氏研讀本》

         哈多蘭又名亞多蘭(王上十二18),為大衛王朝舊臣,主管人力的徵調和分配。此時奉王命往北國行使權力,遭遇抵抗,為人打死。羅波安知統一無望,自示劍逃回耶城,分裂已成定局。――《啟導本聖經註釋》

         羅波安差哈多蘭往北方以色列人那裡去,是要鎮壓這次叛變。――《串珠聖經注釋》

         哈多蘭:羅波安派哈多蘭去十支派的原因可推測為以下兩種:①安撫憤怒的各支派,以便進行協商;②從北方支派那裡徵稅。但從百姓用石頭將他打死來看,第二種推測更合理。即十支派發動叛亂後,羅波安仍然頑固堅持自己的強壓政策。此外,羅波安逃亡耶路撒冷之後,為了用武力征服北以色列,召集了猶大和便雅憫支派的18萬人一事(111;王上1221)也表明了他的強硬態度。 ――《聖經精讀本》

         「亞多蘭」:由大衛、所羅門到羅波安,這人都是管理勞役的事情。 撒下 2024 王上 46 514

         「急忙」上車:「自我警戒」、「下定決心」的意思。―― 蔡哲民等《歷 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十18 用石頭打死】有關石刑作為處死方式,可參看:申命記十三10的注釋。哈多蘭之死就像革命或暴亂的第一響炮。掌管公共工程者(包括負責巨石的搬運工作)竟然死于亂石底下,幾乎可說是因果報應。——《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十19「這樣,以色列人背叛大衛家,直到今日。」

         作者沒有提及耶羅波安被立作以色列眾人的王一事,因他只記錄大衛的王朝。――《串珠聖經注釋》

         因著人的軟弱,國度分裂了。雖然以色列人還是被稱為神的百姓,但他們所顯明的見證是殘缺不全的,分裂的國度也不再能表明神旨意中的國度。北國從耶羅波安開始,所有的王朝都是人推舉、爭奪的結果;並不是根據神的聖約,而是根據人的需要,所以北國諸王全部都是悖逆神、討好人、拜偶像。而南國的諸王雖然都是大衛的後裔,屬靈的光景卻是起起伏伏,最終南北兩國都無法避免亡國的命運。──《聖經綜合解讀》

         表面上,國度的分裂和衰亡是大衛之約的重大挫折;但實際上,神始終掌管歷史的進程,以色列的分裂「乃是出於神」(15),暫時的分裂是為了永遠的合一(結三十七22~23)。當神的國度成了人的國度、神的榮耀被人竊取、神的僕人偏離真理的時候,管教和拆毀必然會臨到有名無實的國度,這正是大衛之約的一部分(撒下七14)。今天,當教會陷入內部危機的時候,我們首先也當反省:這是否也是「出於神」?教會的元首是否還是基督?──《聖經綜合解讀》

         神在大衛之約中所應許的,並不是屬地暫時的國度,而是屬天永恆的國度(代上十七14),國度的實際就是人毫無保留地接受神的權柄。亞當的後裔已經全然敗壞,沒有可能長久地順服神的權柄,也就沒有可能永遠地維持國度的實際。因此,「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神的國」(約三3);屬肉體的生命不被拆毀,屬靈的生命就不能被建造。神要我們從屬地國度的歷史中認識人的敗壞,也認識神的作為;「及至時候滿足」(加四4),神將差遣祂的兒子降世為人,「祂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太一21),「主神要把祂祖大衛的位給祂。祂要作雅各家的王,直到永遠;祂的國也沒有窮盡」(路一32~33)。雖然人必然會毀約,必然會悖逆,也必然會失敗;但神卻始終信守大衛之約,始終管理祂的百姓,也必然負責成就永恆的國度計畫(結三十七24~28):「我們縱然失信,祂仍是可信的,因為祂不能背乎自己」(提後二13)──《聖經綜合解讀》

         羅波安這個紈褲子弟無法識別情況的險惡,導致國家的分裂。我們或許覺得 奇怪,有智慧的所羅門王怎麼會選這個沒有見識的兒子當繼承人?不過一個國家經 過四十年的平安富強,如果沒有特別的恩典,恐怕要出什麼有憂患意識的王子都很 困難。我們自己也要謹慎是不是太過安逸,已經變成何不食肉糜的人了。―― 蔡哲 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思想問題(10)

 1 參閱其他有關經文 (王上11~12)  看看羅波安和耶羅波安二人的背景和稟賦。你認為他們見面時是處於怎樣的狀況和心態?

 2 羅波安與人商議後,所做的決定導致以色列人背叛大衛家,你認為羅波安是否做了錯誤的決定?那麽,15節說「這事乃出於神」又作何解?神如何讓人有自由意志而又完成 的旨意呢?神的計畫中是否允許惡人的計謀?

 3 羅波安面對以色列會眾的請求 (3~4)  以及兩批謀士所提供的相反建議,所作的決定如何反映他的價值觀及對長者的評價?這對你有何監戒?

 4 羅波安身為所羅門之子,承繼了先王的財富與版圖,身旁有謀士,原先也有全部百姓的支援 (1), 但因一次錯誤,全盤改觀。神賜給你什麽優越的條件?你有否善用?

 ──《串珠聖經注釋》

 

【代下十1~十二16  羅波安事蹟】本書指出羅波安雖然是國家分裂的導火線,但整件事為神准許(1015),也是由於北國百姓背叛大衛家的緣故(1019)。參王上1129~40對這件事的解釋。――《串珠聖經注釋》

 

【代下十1~三十六23  猶大列王的統治】10章起記載王國分裂成南北二國,但作者只記載南國的君王(10~13章與28章有提及北國外),目的見本書簡介主題特色部分。――《串珠聖經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