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列王紀下第七章拾穗

 

【王下七1「以利沙說:“你們要聽耶和華的話。耶和華如此說:明日約到這時候,在撒瑪利亞城門口,一細亞細麵要賣銀一舍客勒,二細亞大麥也要賣銀一舍客勒。”」

以利沙在此處的預言在解圍時完全應驗(1節;參18~20),屆時生活必需品之價格會跌至一般價格以下。這種預言十分有效,因為沒有時間使穀物生長以補充供應。城門口是市集及地方法院審判之所在。──《丁道爾聖經註釋》

         “一細亞”。三分之一伊法,約七誇脫(7.3公升)。食物的供應突然充裕起來,而價格也很便宜,因為趕逃跑的亞蘭軍隊把他們的糧食供應都留下來了(比較六25)。“一舍客勒”重零點四安士(11.5)――《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細亞”為容量單位,約合十二公升。“細面”的價錢總比大麥貴一倍。“一細亞細面要賣銀一舍客勒,二細亞大麥也要賣銀一舍客勒”,是說市場上就有細面和大麥賣了,不過價錢仍高(大約是平時價格的兩倍)。這當然比吃驢頭好得多了。――《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城門口」:即當時的市廣場。

          「一細亞」:約相等於七公升。――《串珠聖經注釋》

         在圍困和饑荒之中(25),以色列王仍然剛硬地說:「這災禍是從耶和華那裡來的,我何必再仰望耶和華呢」(33)。但是,神並沒有因為王的愚昧而停止向百姓施憐憫;幾位以色列的長老來到以利沙的家中尋求神的拯救(33),就成了神施憐憫的管道。──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城門口」(1)是古代以色列城市的市場。「一細亞」(1)大約7.3升。大麥是古代中東普通人的主要食物和物價標誌,一個成年人每天要消耗1~2升大麥。在新巴比倫帝國拿波尼度(Nabonidus,主前556~539)執政的年代,一舍客勒銀子可以買到90~257升大麥。以利沙預言市場上馬上就有細面和大麥供應,「一細亞細面要賣銀一舍客勒,二細亞大麥也要賣銀一舍客勒」(1),雖然是正常價格的六倍多,但已經能夠緩解饑荒。──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一細亞」:大約7.3公升,大約可以吃一週。

         「一舍客勒」:約11公克。

         ◎當時的巴比倫文獻提供了糧食價格資料。一般情形下,一舍客勒可以買到大約九十五公升大麥,亞述巴尼帕圍攻巴比倫時,一舍客勒只能買9.5公升大麥。――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耶和華的話。以色列王已經表達了他的觀點,現在以利沙要將耶和華的旨意告訴眾人。我們應該注意到第六、第七章在這裡是人為分章的,更恰當的分章應該放在開始目前敘述的六章二十四節。以利沙現在應下王的挑戰並且說明耶和華將要做的事。當著眾人的面約蘭已經將目前危機的責任推在神身上,並且宣稱不再聽耶和華的話,他現在想把局面控制在自己手中,期望找到解除危機的方法。但以利沙宣稱,王無此能力,只有神才能使他們得到拯救。 

  細亞。希伯來文se'ah。一細亞約等於六卡夫,三細亞等於一伊法。一細亞大致等於6.66幹夸脫(6.4)(見卷一原文第167)。前一天“兩升”(原文為四分之一卡夫)鴿子糞要賣“銀五舍客勒”(625),第二天量漲了二十四倍,東西從鴿子糞換成了麵粉,價格卻降到原來的五分之一,銀一舍客勒。換句話說,同樣的銀錢,在饑荒時只能買到一點點最賤最不足以為食物的東西,而在第二天竟然能買到比它量大一百二十倍的優質麵粉。 

  撒瑪利亞城門口。古代東方城市的入口是由城牆和城門組成的,城門通常是個人員聚集、繁忙興隆的地點。當糧食變得充足之後,撒瑪利亞的某個城門就可能成為分糧的中心。──《SDA聖經註釋》

 

【王下1 價格改變一細亞約等於七夸脫半,大約足夠一個成人一星期的食用,故此本節的價格仍是過高(然而參較六25的注釋,就可看出處境已經大為改善)。巴比倫文獻提供了價格的資料。在正常情形下,一舍客勒可以買到大約一百夸脫大麥,但這時只能買到十五夸脫。亞述巴尼帕圍攻巴比倫時,一舍客勒只能買十夸脫大麥。一家四口糊口所需大約是每日四夸脫大麥。──《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王下七1~2以利沙預言饑荒快將終止:廿四小時從饑荒的威脅要完全解除,實在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宣告。――《串珠聖經注釋》

 

【王下七2「有一個攙扶王的軍長對神人說:“即便耶和華使天開了窗戶,也不能有這事。”以利沙說:“你必親眼看見,卻不得吃。”」

「軍長」(參:AV 之「主」;MT s%a{li^s%)乃指戰車小組中的第三手,是拿兵器的侍從武官(NEB 作「副官」),為王的助手(參:王下九25,五18)316。天上的窗戶(NIV 作「水閘」)乃象徵語(創七11;瑪三10)。──《丁道爾聖經註釋》

         「攙扶」:即「侍從」。

          「窗戶」:或作「天閘」。打開天窗乃代表神將福或禍傾倒在地上(參串3)――《串珠聖經注釋》

         「耶和華使天開了窗戶」(2),可能指立刻降雨。以色列此時可能正面臨七年的饑荒(1),已經很久沒有正常降雨。「攙扶王的軍長」(2),指王的貼身副官。這位元軍長根據人的理性判斷:即使當天亞蘭就退兵,從各地運糧到撒馬利亞也需要時間;即使神立刻降雨,糧食也不可能立刻長出來。因此,糧價不可能「明日約到這時候」(1)就暴跌。既然他斷言「即便耶和華使天開了窗戶,也不能有這事」(2),先知就宣告:「你必親眼看見,卻不得吃」(2)。我們若用人的理性去揣測神恩典的大能,也會讓自己與恩典失之交臂,雖「親眼看見,卻不得吃」。──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雖然人應當用信心和順服去承受神的拯救,但人的不信和不順服,並不能阻擋神定意賜下的拯救,因為「祂願意萬人得救,明白真道」(提前二4)。既然大部分百姓都「沒有明白的;沒有尋求神的」(羅三11),神就主動興起個別回轉的人,讓他們的信心和順服成為神施行拯救的管道,好使「壓傷的蘆葦」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不熄滅(賽四十二3)。這乃是神寬容我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彼後三9)──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軍長」:此字原本是指戰車上的第三名隊員,這人的職責是持盾保護駕車者和弓箭手。後來泛指拿兵器的人,或在行政事務中作王輔助的人。

         7:2 這個高官用理性去判斷,即使當天亞蘭退兵,食物運上撒馬利亞城也要一點時間,不可能立刻降價成這樣。因此他才會用誇張的比喻說以利沙的預言「不可能發生」。我們會不會也犯類似的錯誤?用太多理性去限制神可能的作為?――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軍長。希伯來文hashshalish,字面上是,“第三個[]。”從詞的本義上看,它可能是指戰車上的第三人,就像在赫人中的那樣。而亞述每輛戰車上只安排兩個人。後來它變成了東方朝廷中一種重要官職的頭銜。當耶戶殺約蘭時,這個官員是他的shalish,畢甲,就是那奉命將約蘭的屍體拋在田間的軍長(王下92425)。本節中這個官員被描述為“攙扶王的”,此事實表明他一定是個很重要的人員,很可能是王的近身侍從,是王經常會交托重要責任的人。就是這個人在第二天奉命去控制撒瑪利亞城門口的局面,因為那裡可能有糧食出售(716~18)。這個官員當前出現在以利沙家中的事實暗示著王也在現場(見王下633節的註釋) 

  說。王的軍長想要證明以利沙的話是多麼的愚蠢以及完全不可能實現。他竟敢站在一個不信耶和華的立場上去為王辯護。 

  卻不得吃。這個說褻瀆話的人本來即將親身見證以利沙預言的實現,但由於他的不信他就不得分享那預言中所說的福氣。──《SDA聖經註釋》

 

【王下2 軍長學者相信這裡所用的字眼原本是指戰車上的第三名隊員,這人的職責是持盾保護駕車者和弓箭手。後來則在戰車場合以外,泛指拿兵器的人,或在行政事務中作王輔助的人。──《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王下2 天上的窗戶經文用富有詩意的「天上的窗戶」一語,來形容降雨的出口。這不是科學化的用語,而是從說話之人的角度描述,就如「日落」一類現代用語一樣。除本節以外,這個說法在古代近東文獻中出現的惟一案例是巴力建屋的神話。他居所的窗戶被形容為雲層的裂口。但即使在此也和雨水無關。軍長只是泛稱神的供應,因為討論的主題是食物,不是水。──《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王下七3「在城門那裡有四個長大痳瘋的人,他們彼此說:“我們為何坐在這裡等死呢?」

         “長大痳瘋的”:看五1關於古時大痳瘋的說明。――《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長大麻風的人」(3)是不潔淨的,根據律法,必須住在城外(利十三46)。當君王和軍長都不肯相信拯救的時候,神卻使用這些百姓所厭棄的大麻風病人,向長了屬靈大麻風的百姓宣告救恩的「好信息」(9)──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今天,當那些自以為智慧的、剛強的、高貴的世人都不肯相信白白的救恩的時候,「神也揀選了世上卑賤的,被人厭惡的,以及那無有的,為要廢掉那有的,使一切有血氣的,在神面前一個也不能自誇」(林前一28~29)──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聖經中的「大痲瘋」是一種集合名詞,泛指各種慢性皮膚病,當然也包括今日醫學上的痲瘋病。不過此時今日所謂的痲瘋病還不流行於當地。聖經中對於此病症的規定,可參考 13  14  。事實上巴比倫人也是視這些皮膚病為不潔,又是神明的懲罰。――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在城門。這些麻風病人通常情況下是不能待在城內的,摩西的律法要求麻風病人居住在“營外”(1346;民523)。這四個人沒有在城門裡面,他們只是靠近城門。 

  我們為何坐在這裡?。在正常的日子裡城內的居民會給麻風病人提供飲食,但現在由於饑荒便再沒有人給這些不幸的患者送去食物,他們都面臨著死亡的威脅。──《SDA聖經註釋》

 

【王下七3  長大痲瘋的人不是要留在城外嗎?為何他們……】以色列的律法規定,患大痲瘋之人不可居住在城裡,必須住在城外,靠別人施捨賙濟為生(參利1345~46;民51~4)。因為城內有饑荒,又有亞蘭大軍壓境,所以情勢十分危急。――《靈修版聖經註釋》

 

【王下七3~4長大麻風的人必須住在城外。參看利未記十三章46節的腳註。――《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本文表現四個大麻風病患者必死的決心。根據利1346;民53,大麻風病患者 要被趕出營外,過著與社會隔離的生活<131~1457,大麻風病患者>。他們的境況最糟糕,不僅受病魔的折磨,還被社會歧視和冷落,更是饑寒交迫,只能等待生命耗盡。所以他們四人冒著生命危險,打算闖入亞蘭的軍營(4b)。今天我們周圍也有很多被社會遺棄,在痛苦中度日,甚至放棄求生希望的人。對於這些人來講,最需要的就是基督的福音。因此信徒無論在教會還是在社會,應當對這些人表示特別的關懷。因為耶穌也把“稅吏和罪人”當作朋友,給予他們極大的關懷和愛。何況耶穌還曾說過“只把一杯涼水給這小子裡的一個喝,這人不能不得賞賜”(1042)。去投降:除了“逃走”,“掉”,“躺”等意思之外,還有“邁進”的意思(撒上299;耶399)。由此看來,大麻風病患者去亞蘭軍營並不是要去投降,而只是為了弄一些糧食吃。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

 

【王下七3~15四名患麻瘋病者報喜訊:根據摩西律法,此等人不得進城(參串4)。他們在絕望之餘,既不願坐以待斃,惟有投奔敵方(3~4)。怎料神早已把敵軍嚇走,留下大量食物和擄來的財物(5~7)。他們搜掠一番後,即夜將消息傳到王那裡(8~11)。王初時仍有戒心,不敢相信(12)。後來經探子加以證實(13~15),此次危機才告結束。――《串珠聖經注釋》

 

【王下七4「我們若說,進城去吧!城裡有饑荒,必死在那裡;若在這裡坐著不動,也必是死。來吧!我們去投降亞蘭人的軍隊,他們若留我們的活命,就活著;若殺我們,就死了吧!”」

 

【王下七5「黃昏的時候,他們起來往亞蘭人的營盤去,到了營邊,不見一人在那裡,」

         四個長大麻風的人到了「黃昏的時候」(5)才前往亞蘭人的營盤投降,可能是不想被以色列同胞發現。但這樣的小心眼也在神的管理之下,因為亞蘭人恰好也是「在黃昏的時候」(7)起來逃跑,若是他們早到一點,亞蘭人可能還沒有逃跑。──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營盤」:「營地」、「紮營處」。此處應該離撒馬利亞有相當的距離,所以以色列人無法看到亞蘭人的動態。――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七6「因為主使亞蘭人的軍隊聽見車馬的聲音,是大軍的聲音,他們就彼此說:“這必是以色列王賄買赫人的諸王和埃及人的諸王來攻擊我們。”」

引起恐慌或謠言的聲音乃是神的作為。神往往使用許多不同的方法來成就祂的旨意。當時新赫人在敘利亞北部(Hitti~land「赫之人地」)坐大317。埃及人(MT mis]rayim)可能應讀作 Mus]ri (mus]ri^m)是赫人及亞蘭人之同盟(如王上十28)。亞蘭人倉皇逃命,連未上馬具的戰車馬都棄置不顧。──《丁道爾聖經註釋》

         神製造出一種聲音,把亞蘭人嚇跑了(比較一九7;撒下五24)――《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赫人”為在今土耳其及敘利亞北部的古代民族。赫帝國全盛時期在主前20001800年,及14001200年間。帝國沒落之後,這一帶地方興起很多小國,聖經上稱之為“赫人諸王”(王上十29)

    亞蘭人聽到“車馬的聲音”:有若大軍壓境。耶和華神的天軍親自干預,勢不可當(參撒下五24)――《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埃及」:可能指赫人的鄰邦慕斯列(見王上1028)――《串珠聖經注釋》

         車馬的聲音:黃昏的時候,曠野遠處傳來雷鳴般的聲音,是天軍進軍的聲音(2935)。這聲音促使驚慌失措的亞蘭軍倉慌而逃,同時使勒在以色列人脖子上的圈繩鬆開了。如此這般,神的眼目時常看顧他的百姓,並按時賜下救贖的恩惠。作主耶穌之百姓的信徒之所以不怕遭害(234),是因為有神的天使天軍在周圍守護著,有聖靈的保護(617)――《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

         「赫人的諸王」(6),指亞蘭北方哈馬一帶的赫人小國。「埃及人的諸王」(6),可能指南方上埃及與下埃及的法老。──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主使亞蘭人的軍隊聽見車馬的聲音,是大軍的聲音」(6),無論這是怎樣的聲音,都是出於神:神使圍困多坍的亞蘭人「眼目昏迷」(18),神也能使圍困撒馬利亞的亞蘭人聽覺混亂。──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賄買」:「僱用」。

         「赫人的諸王」:位於亞蘭北方。

         「埃及人的諸王」:指上埃及與下埃及的法老。

         7:6 顯示在撒馬利亞城外長期包圍的亞蘭軍,軍心也不是很穩定,他們懷疑以色列人還是有辦法脫離包圍圈去找到北方與南方的軍隊作為援軍。亞蘭軍遠遠包圍在撒馬利亞外面,如果後方有大軍攻擊,恐怕必敗無疑。因此聽到車馬的響聲(聖經沒有交代為何會有這種聲音),就以為自己長期擔心的事情發生了,因而逃跑。――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聽見……聲音。和此類似的例子,見王下619節。 

  賄買。雇傭軍的使用在古代並不少見。亞捫人就曾招募亞蘭人幫助他們抵擋大衛(撒下106和代上1967)。在古代東方風雲變幻的政治關係中,任何國家的軍隊在任何時候都有可能攻打任何其它的國家。 

  赫人。見第30頁。曾經強大的赫特王國現在僅剩一些殘餘了。但亞蘭國北部小小的赫人城邦依舊保持著他們祖先尚武的傳統,他們的軍隊對於亞蘭來說還是一支極具威脅的力量。 

  埃及人的諸王。現在正好是埃及第二十二王朝的統治時期(見王上1425節的註釋),它的首都在東三角洲的布巴斯提斯,這時的埃及處於利比亞王的統治之下。這裡“埃及人的諸王”無疑是指埃及王治下那些附屬國的首領們,而不是指著埃及王本人。──《SDA聖經註釋》

 

【王下6 赫人和埃及人的軍隊赫人幾個世紀以前已經離開了安那托利亞的家鄉,在亞蘭以北,以迦基米施和卡拉特珀(Karatepe)等城邦為中心的地區定居。在這時代,哈馬很可能仍是赫人城邦之一。赫人諸邦和亞蘭人之間素來已有爭戰。埃及則比較難以解釋,因為甚少證據顯示這時代的埃及在黎凡特地區有活躍或有興趣的跡象。此外,埃及人有複數的「諸王」也很奇怪。部分學者提出此字應作「穆斯裡」(Musri;原文 ms]ry),不是「埃及」(希伯來原文 ms]rym)。其地點雖然未有定論,所指的卻就是同時代撒縵以色三世碑文中的穆斯裡。穆斯裡是主前八五三年誇誇一役中,與撒縵以色三世作戰的「哈提地」聯軍的一份子。在主前八四一年撒縵以色三世黑色石碑的進貢名單中,穆斯裡之名緊接在以色列王耶戶之後。這穆斯裡若如很多學者所假定是埃及的話,本節就證明了埃及在這地區活躍。它若在北敘利亞,則其位置至今不明。部分學者支援這論點,因為主前八世紀亞蘭的塞菲雷條約,也提到它是阿爾帕德(Arpad;北敘利亞之阿勒坡以北)的鄰邦,其他學者則認為這個穆斯裡不是地名,而是君王的名字。──《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王下七7「所以,在黃昏的時候,他們起來逃跑,撇下帳棚、馬、驢,營盤照舊,只顧逃命。」

         黃昏:在希伯來語中是指“日出(74)或日落(79)時出現的紅霞”。所以部分學者認為大麻風病患者進入亞蘭軍營的時間應該是淩晨的日出時分。但這一觀點與9節矛盾,所以不成立。此外,本文寫到亞蘭軍逃跑時撇下馬和驢,這說明當時亞蘭軍驚慌失措,無暇顧及其它。這與米甸人被基甸的300勇士的入侵所嚇,自相殘殺的情景相似(719~23)。可見神的全能對不信之人來講是恐懼(7612;申643;番211;珥211),而對依靠神的人來講是幫助(332046112111465;賽507;林後62)和避難所(146461;耶1718;珥316)――《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

         亞蘭人長期圍困撒馬利亞城(24),但圍城對於亞蘭人也是沉重的負擔。長期在外的亞蘭人一直擔心後方的安全,軍心並不穩定。因此,他們一聽到風聲,就相信自己長期擔心的事情發生了,以為以色列人從北方和南方找到了援軍,如果不立刻逃跑,隨時可能被截斷後路、腹背受敵。──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他們起來逃跑。這裡描述的是一幅突然且瘋狂逃跑的景象。亞蘭人認為自己已經被四面包圍,他們從營中沖出,每人只顧自己逃命,將所有的東西都拋在身後了。──《SDA聖經註釋》

 

【王下七8「那些長大痳瘋的到了營邊,進了帳棚,吃了、喝了,且從其中拿出金銀和衣服來去收藏了。回來,又進了一座帳棚,從其中拿出財物來去收藏了。」

  吃了。那些長大麻風的人首先想到的是滿足自己饑餓難耐的肚腸。之後他們出於本能地將那些唾手可得的財物為自己藏了起來。──《SDA聖經註釋》

 

【王下七8~9記述四個大麻風病患者進入亞蘭軍營後所發生的事情。①滿足食欲:吃飯和睡眠是人的最基本的需求。大麻風病患者為了滿足食欲冒了生命危險。②滿足物欲:解決了饑餓問題,下一步就對錢財起了貪念。大麻風病患者也不例外。人們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而全力以赴,但是欲望似乎永遠也得不到滿足,反而增加了空虛和不滿(396 ;哈29 ;提前69~11)。耶穌將此比作撒在荊棘裡的種子,就是人聽了道,後來有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把道擠住了,不能結果(1322)。所以信徒不要“為生命憂慮吃什麼,喝什麼;為身體憂慮穿什麼”(62531),因為神為他的子民早已預備了這些基本的生活供應(632)。③後悔:大麻風病患者後悔自己的自私行為,開始為城裡挨餓的兄弟姊妹們著想。他們的這一舉動對於今天接受福音的信徒有著教育意義。我們領受了世間的任何東西都無法替代的珍貴的福音,如果我們不把福音傳給別人,連自己原有的恐怕也保不住(2529)。因此使徒保羅曾說他若不傳福音,就有禍了(林前916)――《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

 

【王下七9「那時,他們彼此說:“我們所作的不好!今日是有好信息的日子,我們竟不作聲!若等到天亮,罪必臨到我們。來吧!我們與王家報信去。”」

         「罪」:指罪的刑罰。

          「臨到」:或作「追趕」。――《串珠聖經注釋》

         這四位長大麻風的人吃喝拿足了以後,馬上就後悔自己的自私行為,知道「我們所做的不好」(9)。這並不是因為他們的良心發現、為城裡的弟兄著想,而是因為若不報信,第二天百姓一旦發現亞蘭已經退兵,一定會追究他們知情不報的罪,所以說:「若等到天亮,罪必臨到我們」(9)──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今天,我們也像這四位大麻風病人,都得了屬靈的大麻風、「虧缺了神的榮耀」(羅三23),像大麻風病人一樣活在彼此的隔閡裡。但得了救恩的人,也應當像這四位大麻風病人一樣,不能只顧自己吃喝享用,還要把「好信息」傳給別人。這並不是因為我們有愛心,而是因為我們欠了世人福音的債(羅一14);我們若「竟不作聲」(9),等到見主面的時候,罪也「必臨到我們」。──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雖然大麻風病人把「好信息」(9)傳出去了,不信的軍長也還是得不著恩典(19~20),但罪卻不再臨到他們;雖然我們忠心傳福音,沒有被揀選的人也還是不會接受,但罪也不在我們了。──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7:9 可以想像亞蘭人的戰略就是在撒馬利亞的安全距離外設下長期包圍圈,逼迫以色列投降。既然要長期包圍,自己軍隊的補給總要足夠,又因為有一段距離,所以退兵時沒被發現。這些痲瘋病人吃喝拿足了以後,想一想自己今天如果沒報信,早上以色列王還是會派人監視亞蘭軍的動態,如果發現亞蘭退兵,而痲瘋病人吃喝拿足了又不回報,一定會問罪於他們,所以他們就決定回報。――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我們所作的不好。他們很久之後才發現自己做的不好。城中的男女老幼都在忍受饑饉的折磨而他們此時卻只顧自己的利益。豐富的糧食近在咫尺,他們若忍見城內的同胞滅亡而不去報信,那些倒斃之人的血就要歸在他們攫取的手和貪婪的心上。最終他們明白,好運帶給他們的責任和帶給他們的機會是同樣重要的。 

  罪。一顆內疚的心終於認識到作惡的人必要償還。沒有人作惡會不受到懲罰。罪惡的結果總會落在犯罪者的頭上。──《SDA聖經註釋》

 

【王下七10「他們就去叫守城門的,告訴他們說:“我們到了亞蘭人的營,不見一人在那裡,也無人聲,只有拴著的馬和驢,帳棚都照舊。”」

         “守城門的”。城門的守衛。――《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亞蘭人的營… …只有:大麻風病患者馬上回城,把自己所目睹的情況毫無誇張地、如實地告訴了人們。耶穌的門徒也把他們所聽見的、親眼看過的、親手摸過的福音原原本本地傳給了人們(約壹11~3)。與之相反,當撒但誘惑夏娃時,夏娃卻把神的誡命按自己的理解去解釋了(21733)。結果中了蛇的詭計,而受到了神的詛咒(316)。可見信徒正確理解神的道是非常重要的,否則他所傳的道只會成為撒但的工具。就因為潛在著這樣的危險,使徒彼得才強調說“經上所有的預言沒有可隨私意解說的;因為預言從來沒有出於人意的,乃是人被聖靈感動,說出神的話來”(彼後12021)――《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

         他們就去叫「守城門的」:原文「守城門的」是單數型態。表示只有一個守城門的。――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王下七10~15王懷疑這是一個陰謀,一如他的祖先在艾城時所行的一樣(書八3~28)。然而,他決定採用危險性最低的行動,差派剩下之馬中的五匹馬(而非 NEB 的「一些」),但顯然只有兩個人騎在馬上(14節,NEBMT rekeb[ su^si^m);而非如 AV 所說的差派「戰車馬」或 NIV 所說的「戰車及馬」去。──《丁道爾聖經註釋》

 

【王下七11「守城門的叫了眾守門的人來,他們就進去與王家報信。」

         「守城門的叫了眾守門的人來」:有古卷作「眾守城門的人宣告(此事)」。――《串珠聖經注釋》

         「守城門的」(1011),原文是單數,表示只有一個守城門的。「守城門的叫了眾守門的人來」(11),指那位元聽到消息的守門人通知了其他的守門人。──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守城門的叫了眾守門的人來」:原文是「喊叫守門人」。而「喊叫」是單數,「守門人」是複數型態。所以翻譯成那個聽到消息的守門人去叫其他幾個守門人來報信。――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守城門的。這是指看守撒瑪利亞城門的人。──《SDA聖經註釋》

 

【王下七12「王夜間起來,對臣僕說:“我告訴你們亞蘭人向我們如何行:他們知道我們饑餓,所以離營,埋伏在田野,說:‘以色列人出城的時候,我們就活捉他們,得以進城。’”」

         以色列王已經聽過以利沙的預言(1)。儘管如此,當大麻風病患者報告情況時,他仍以為那是亞蘭軍隊的圈套。不信的人總是如此,只相信合乎常理的事情,所以即使神跡已經在眼前發生也會否認。同樣,法利賽人也把自己的遺傳放在了神的誡命之上,用傳統觀念判斷一切(153 ;可713),甚至不相信耶穌所行的神跡(91~34)。馬利亞和馬大姐妹也有相似之處。她們倆雖熱心追隨耶穌並聽他講道(1039~42),但她們還是不能相信耶穌此刻就能讓自己的弟弟拉撒路活過來,因此固執地堅持末日的復活(1124)。耶穌便責備她們說“我不是對你說過,你若信,就必看見神的榮耀嗎?”(1140)。可見,嘴上承認信,而內心卻執著於錯誤的理解或教義的人,斷不能經歷神的大能(2)――《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

         7:12 由約蘭王的回答,可以知道他根本不信以利沙的話,所以第一個想法就是「這是亞蘭人的詭計」。不過整個以色列政府的運作機制還算正常,有人建議派人去偵查,以確認情況究竟如何。――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我告訴你們。約蘭不相信神的先知所預言的事真的實現了。他的不信使他在這蒙福和拯救的時刻只能想到事情的陰暗面。亞蘭人的軍隊是撤走了,但籠罩在王心頭的懷疑還沒有走。糧食就放在城外等著他去取,但他卻不能接受這個事實。神以他的仁慈良善實現了他的話,但約蘭卻拒絕承認它。王邪惡和懷疑的本性阻止他相信那可怕的圍困已經結束了,他也不能相信城中的饑荒就要解除,但對於相信和接受的人,那使他們活命的糧食馬上就可以得到。──《SDA聖經註釋》

 

【王下七12~13王懷疑亞蘭人已設下陰謀,但臣僕建議他派幾個人去窺探,反正這些人即使沒有被亞蘭人殺害,早晚也會因缺糧而餓死。――《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王下七13「有一個臣僕對王說:“我們不如用城裡剩下之馬中的五匹馬(馬和城裡剩下的以色列人都是一樣,快要滅絕),打發人去窺探。”」

         「馬和城裡 ...... 滅絕」:原文作「看哪,它們要像城裡剩下的以色列眾人,就是那些快要滅絕的以色列眾人」。――《串珠聖經注釋》

         馬和城裡剩下的以色列人都是一樣:即是指這些“馬和城裡已死的或還存活的所有以色列眾人一樣”。換言之,這些馬與其他人一樣,留在城中也只有餓死。如果去了敵營,最多象毫無還手之力的撒瑪利亞城的人一樣也是一死,反正結果都是一樣的。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

         約蘭王已經知道以利沙的預言,但聽到了大麻風病人的見證,還在懷疑是敵人的陷阱(12節;書八4~8)。但神憐憫百姓,並沒有任憑他們錯過白白的救恩,而是再次使用了一個僕人,讓王的「臣僕」(13)勸說約蘭王「打發人去窺探」(13)──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窺探」:「看」、「觀察」,此處應該就是「偵查」的意思。――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一個臣僕。這個僕人比他的主人表現出了更大的智慧。他的回答具有信心並表現出良好而又實際的理智。畢竟麻風病人的報告中是存在現實可能的。那為什麼不努力去找出事實真相呢,況且這樣做的成本又不會太高。城中還存有幾匹馬,為什麼不利用它們去查看一下呢?──《SDA聖經註釋》

 

【王下七14「於是取了兩輛車和馬,王差人去追尋亞蘭軍,說:“你們去窺探窺探。”」

         兩輛車和馬: “車”在希伯來語中有多種翻譯(137;申246;士923;撒下84)。因此不同的譯本對本節的翻譯也各不相同。但是,一般一輛車有兩匹馬,加上備用馬就有三匹,所以兩輛車要用五匹馬。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

         神已經完成了拯救,白白的恩典正等著人去享用,但人的理性還在困擾自己,不肯相信白白的救恩,必須「窺探窺探」(14)才能確定。但是,人可以用肉眼確定亞蘭人撤軍;但神所應許的永生,卻要因信稱義、重生得救以後才能經歷。──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兩輛車和馬(直譯為:兩匹拉戰車的馬)。字面上是,“兩輛馬拉的戰車。”根據英文LXX版是兩個騎馬的人。──《SDA聖經註釋》

 

【王下七15「他們就追尋到約旦河,看見滿道上都是亞蘭人急跑時丟棄的衣服、器具。使者就回來報告王。」

         他們就追尋到了約但河:偵察兵不僅去了亞蘭軍的陣營,還隨亞蘭軍逃走的路線追到了約但河邊。而此時亞蘭軍已經放棄了攻打撒瑪利亞的念頭,過約但河撤回了本國(2326;詩4861047)。一路上還扔下很多物品。就這樣,以色列百姓蒙神的幫助,不僅不費吹灰之力就退了敵,還獲得了很多戰利品(6211)――《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

         從撒馬利亞「追尋到約旦河」(15),往返大約120公里,馬車大約需要六小時。亞蘭人逃跑的路線,是向東迅速渡過約旦河(15),然後再北上回到亞蘭。這樣的路線,可以避免被他們心中的假想敵「赫人的諸王和埃及人的諸王」(6)的伏擊。──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7:15 顯示亞蘭人是希望先過約旦河,再循道北上回去亞蘭。選擇這樣的路線應該是要避免他們心目中假想敵的伏擊。――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到約旦河。所有的證據都顯示亞蘭人已經回家了。出去的人一路查看來到約旦河邊,如果他們再走下去就到大馬士革了。從撒瑪利亞到約旦河邊取直線最近也要三十二千米,這已經足夠考察周圍的情況了,希伯來的使者決意要弄清事實的真相。一切事實都表明,亞蘭人在極度的驚慌中逃跑了,將所有可能妨礙他們逃跑的東西都丟棄了。──《SDA聖經註釋》

 

【王下15 亞蘭撤退撒瑪利亞的領袖懷疑這是古時十分有名的計策──表面放棄圍城返國,暗地設下伏兵。幾個世紀前希臘攻取特洛伊城,大概是這計策之使用最有名的例證。史詩《伊里亞德》記載了這場戰事的始末。他們追蹤撤逃的亞蘭人,直到四十多哩以外的約但河為止。──《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王下七16「眾人就出去,擄掠亞蘭人的營盤。於是一細亞細麵賣銀一舍客勒,二細亞大麥也賣銀一舍客勒,正如耶和華所說的。」

         亞蘭人要長期圍城迫使以色列人投降,自己首先要有足夠的糧食儲備。因此,以色列人從「亞蘭人的營盤」(16)中擄掠了大量的糧食,撒馬利亞的糧價立刻降到了可以承受的地步(16),應驗了先知的預言(18)──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正如耶和華所說的。最終,事實並非王所想像的。所有的跡象都證實了耶和華的話,他的話永遠真實可信。神所說的必會成就。一個對神有信心之人所走的是一條穩健可靠的道路。預言的實現總是不斷地譴責人的疑惑。如果約蘭歸向耶和華他就可以將希望的信息帶給他的人民。如果他聽了以利沙的話,他早已安享太平並給百姓樹立一種勇敢和信任的榜樣。當人拒絕相信耶和華的話時他所得到的只有損失。相信神的就走在智慧和生命的道路上。它給人在今生帶來喜樂和平安,並給人指明通向永生的道路。──《SDA聖經註釋》

 

【王下七16~17記錄了兩個預言的應驗:①經濟的復蘇:以利沙曾向王預言“一細亞細面要賣銀一舍客勒,二細亞大麥也要賣銀一舍客勒”(1),這一預言果真成為了現實。當時撒瑪利亞城內的饑荒嚴重到了食子的程度,但在一夜之間恢復了正常,這完全超乎人的想像。②軍長的死:以利沙曾對不信神話語的軍長預言說“你必親眼看見,卻不得吃”,而這一預言也準確地實現了。他在城門口彈壓的時候,被眾人踩死,而沒有吃到那些食品。輕視神的軍長就這樣在撒瑪利亞城獲得拯救的時刻悲慘地死去了。不信神的人下場就是如此。出埃及的途中,除了約書亞和迦勒外,其他人均不信神的應許,埋怨神,並背叛領袖摩西,結果最終沒能進入應許之地。希伯來書的作者把這一歷史事件解釋為,因為他們不順從神,所以沒能進入安息(317~19456)。同樣,因為法利賽人拒絕接受神子耶穌,所以救恩便臨到了外邦人(1111)。神通過耶穌基督成就了比本節記錄的更大的救贖。不信救恩的人,就象被踩死的軍長,聽到了救贖的信息,卻沒有得到救贖而死去了。 ――《聖經精讀本──列王紀下註解》

 

【王下七16~20預言應驗:結果正如以利沙的預言一樣,城裡回復糧食充足。軍長先前不信先知的話,現在雖然親眼看見神跡,卻一點食物也吃不到,因為王派他把守城門,在那裡維持秩序,結果在混亂中被人群踏死了。――《串珠聖經注釋》

 

【王下七17「王派攙扶他的那軍長,在城門口彈壓,眾人在那裡將他踐踏,他就死了,正如神人在王下來見他的時候所說的。」

         嘲笑以利沙之預言的懲罰就是治死(2)――《列王紀下雷氏研讀本》

         「在城門口彈壓」(17),原文是「在城門口之上」,意思是「在城門口指揮」。──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在城門口彈壓」:原文僅是「在城門口之上」,亦即「管理城門口」。

         ◎此處主要是記載以利沙預言的另一部份之實現。狀況也很平常,一堆急著要搶食物的饑民與負責管理的政府官員發生推擠,大量的百姓勝過政府官員所能動用的公權力,導致政府官員被混亂的百姓踩死。――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在城門口彈壓。這是一個具有很大責任的時刻。當人們聽說亞蘭人逃跑之後,所有人腦子裡只存在一個念頭就是奔出城外去找吃的。此時此刻的局面很難控制。王在這個關鍵的時候很有可能站在城門口,或者城牆上,於後者他可以縱覽城下的情景和亞蘭人棄置的營盤。──《SDA聖經註釋》

 

【王下七17~20真預言的試金石是看其是否應驗(申十八21~22)。這一段經文並非只是重複或誤寫,而是一個總結,強調作者對此事件的道德評價。信靠神的人絕對不會有缺乏,在此一餐所需的貴重細麵(7.3公升)價錢相等於普通大麥的雙倍,由此可見其貨源豐富。──《丁道爾聖經註釋》

 

【王下七18「神人曾對王說:“明日約到這時候,在撒瑪利亞城門口,二細亞大麥要賣銀一舍客勒,一細亞細麵也要賣銀一舍客勒。”」

  明日約到這時候。這一節以及接下來的幾節作者都部分是在重述他之前曾說過的話。帶著明顯的喜悅作者再次陳述以利沙的預言以及那軍長不信的話,他再次表明先知的預言是如何完全地應驗了。 

  耶和華藉著這些經驗慢慢地引領以色列的兒女重新找回信心和順從並轉向他們祖先的信仰。多年以來百姓一直在崇拜偶像。祭司和民中的首領盡都邪惡。王帶頭離道反教、悖逆神。全地滿了不公、敗德、放縱和殘酷的事。崇拜耶和華的殿成了作惡的場所。神的選民遠離公義、聖潔和平安的道路。他們需要重新學習認識神,瞭解他的仁慈與良善,明白他愛他的百姓,渴望他們走在憐憫、公正和真理的道路上。但就以色列目前的狀況來說他們很難學會這些課程。普通的手段已經不能解決這些問題。因此神差遣以利亞、以利沙這些人前去宣揚責備的信息,引起百姓的注意,又為他們行大神蹟。結果很多人重新回歸理智和公義,相信並順從神。這些神的僕人在他們的同胞面前過著一種聖潔的生活,將生命和神的慈愛彰顯出來,結果,一股新的希望和精神進入人們的內心和生活裡。地上的兒女又一次看到了天上的平安與公義。以利沙也看到了自己勞苦的果效。──《SDA聖經註釋》

 

【王下七19「那軍長對神人說:“即便耶和華使天開了窗戶,也不能有這事。”神人說:“你必親眼看見,卻不得吃。”」

         雖然不是所有的百姓都已經回轉,但只要有幾位長老回轉到神的先知面前(32),神仍然願意賜下拯救和恩典。然而,神卻沒有容忍位高權重的軍長,「因為多給誰,就向誰多取;多托誰,就向誰多要」(路十二48)。軍長既然不肯相信神的大能,神就讓他「親眼看見,卻不得吃」(19),在拯救的時刻卻無法享用救恩。神一面拯救軟弱的百姓,一面管教不信的軍長,好讓百姓學會憑信心尋求神的拯救。人生最大的悲劇,就是聽到了福音、卻拒絕接受救恩,結果就像這位被踐踏而死的軍長一樣。── 列王記下聖經綜合解讀

 

【王下七20「這話果然應驗在他身上,因為眾人在城門口將他踐踏,他就死了。」

         以利沙預言應驗,再次要以色列民明白,從強敵手中得到拯救是神特別的恩佑;不信神說的話一定招來刑罰。――《啟導本聖經列王紀下註釋》

 

【思想問題(第七章)

 1 四名麻瘋病者所作的(9~10)給我們一些什麽屬靈的啟迪?這對你日常生活有什麽提醒?

 2 耶和華怎樣替以色列人解圍?為什麽祂要用這樣的方法?試回想在你一生之中,神如何在暗中帶領和保守你。

 3 從本章看來,神會不會撇棄祂的子民?這對你有什麽意義?

 4 試將以色列王和軍長對耶和華的認識和信心與你的作個比較。你曾否對神的話語表示質疑?

 ──《串珠聖經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