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撒母耳記上第七章拾穗

 

【撒上七1「基列耶琳人就下來,將耶和華的約櫃接上去,放在山上亞比拿達的家中,分派他兒子以利亞撒看守耶和華的約櫃。」

         聖經雖多次提到亞比拿達,但未記他的身分。他兒子的名字叫以利亞撒,與亞倫的兒子同名。很可能他們都是利未人。――《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基列·耶琳」(1)的意思是「森林之城」,是基遍人的城邑(書九17;十五9)、也是猶大與便雅憫支派的邊界(書十八14)。基列·耶琳在從沿海平原經梭烈谷上到耶路撒冷的路上,已經進入猶大山地,海拔約720米,所以說基列·耶琳人「下來」(1)──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亞比拿達」(1)可能是一位敬虔的利未人,所以並沒有因為伯·示麥人的悲劇而為難(19~21)。他有三個兒子:以利亞撒(1)、烏撒和亞希約(撒下六3)。烏撒後來因觸摸約櫃而被神擊殺(撒下六6~7)──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亞比拿達」:字義是「我父是尊貴的」或「我父願意」。聖經沒有記載這人的背景,只知道他的三個兒子以利亞撒、亞希約、烏撒都是祭司。

         「分派」:「分別為聖」。――《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比拿達。亞比拿達這個詞的意思是“我父是高貴的”或“我父是慷慨的”.它來自動詞nadab,“激動”,“推動”總是用於好的意思,所以是“樂於”,“自願”. 他的家系並不為人所知,但是要分派他的兒子以利亞撒作為約櫃的看守者,他就必需是一個利未人,是亞倫同族的近親。亞倫的長子名叫拿答(32),可以料想他的直系後代之一會起亞比拿達這個名字。

  山上。希伯來詞是baggibe`ah。在撒下634中被譯為“岡上”。這個詞被用作一個地名還是像舊約聖經中別處一貫的翻譯那樣,僅僅指一座“小山”,要根據上下文確定。有便雅憫的迦巴(撒上1316)或“掃羅住的基比亞”(撒上114)。也有一座小山,字面意義是,非尼哈的“小山”,在以法蓮山地(2433)。基比亞人的字面意義是“丘陵居住者”. 因為基列耶琳是屬於他們的四個城市之一(917),亞比拿達居住的“基比亞”最好被形容為在或靠近基列耶琳的一座小山。

  從母牛的行動判斷,就會得出結論說伯示麥就是約櫃的安歇之處,但是伯示麥人不聖潔的好奇心和那些在報應中倖存下來之人的驚恐,說明那裡的百姓不具備尊敬守護神臨格之象徵的資格。不到10英里遠是基列耶琳的人,他們的好名聲證明應該相信他們可以搬運並守護他們的鄰居所不想守護的約櫃。多少次以色列人都通過拒絕尊敬祂的忠告,並拒絕適合祂的計畫阻礙了神意圖的成就啊!基督愛猶大並且願意使他成為使徒領袖之一,但是猶大拒絕了。基督也愛那個詢問天路的富有的青年人,但那個青年人不顧跟隨基督的邀請,憂憂愁愁地走了。──《SDA聖經註釋》

<syncBible ref=撒上7:1>

【撒上七1  約櫃被搬移到──】以色列人將約櫃從靠近爭戰的地方運到基列耶琳,為了安全起見,分派以利亞撒看守。他們為甚麼不將約櫃運回示羅的會幕呢?因為祭司行惡所致(212~17),他們在以前的戰役中被非利士人打敗,這城也可能已被毀滅(41~18;參耶262~6),不過,會幕和其中的器物一定受到保護,因為以後的經文記載,當掃羅作王的時候,會幕立在挪伯城(211~6),當大衛與所羅門作王的時候,卻立在基遍(參代上16392129~30;代下1)。但是舊約的歷史書從此再未提到示羅。撒母耳的新住處是拉瑪(715~1784),也是他的出生之地(這事亦可以證明示羅已被毀滅)。──《靈修版聖經註釋》

 

【撒上七1~2約櫃最終的歸宿定為離示羅相近的基列耶琳。據記錄約櫃在此地的“亞比拿達”家中存放了20年。事實上,直到大衛將約櫃運至大衛城(耶路撒冷)之前(撒下631217),約櫃在此停放約40年。――《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七1~6以色列人知罪悔改:約櫃放在基列耶琳境內亞比拿達的家中,共有二十年之久,期間以色列人飽受非利士人的壓制。此時撒母耳繼承以利作以色列人的先知(320)及士師,遍地遊行,呼籲國人悔改,歸向耶和華,除掉一切外邦的神和偶像。果然,在米斯巴召開的一次宗教集會,透過禁食禱告、獻祭認罪等,帶來了民族屬靈的大復興,同時也帶來了政治上的新生。――《串珠聖經注釋》

 

【撒上七2「約櫃在基列耶琳許久。過了二十年,以色列全家都傾向耶和華。」

         約櫃的記載至此告一段落;以色列人又開始尋求神。――《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約櫃在基列·耶琳許久」(2),大約有80年左右,至少包括:撒母耳作士師之前的20(2)、撒母耳作士師的12(《猶大古史記》卷613294)、掃羅作王的40(徒十三21)、大衛在希伯侖作王的7年半(撒下二11)。到了大衛登基作王的時候,百姓甚至忘了約櫃在哪裡,大衛還需要到處打聽約櫃的下落(詩一百三十二6)──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一向愛出頭的以法蓮人,在這80年期間卻從來沒有要求把約櫃迎回以法蓮境內的示羅,或者接到以法蓮山地的其它地方,而是任憑約櫃留在猶大境內的基列·耶琳。因為他們所尋求的是滿足自己需要的偶像,而不是專心跟從神。既然在亞弗之戰中,神的約櫃不再像傳說中那麼靈驗(10~11),那還有什麼必要取回約櫃呢?人若帶著拜偶像的心思尋求神,就看不清神的工作,也聽不進神的話語。──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非利士人雖然懼怕神的約櫃,但卻不怕神的百姓。經過亞弗之戰,他們已經看出以色列人失去了神的同在,也看透了百姓的屬靈麻木,所以照樣轄制他們,而百姓竟然「過了二十年」(2)才向神痛哭。「以色列全家都傾向耶和華」(2),原文是「以色列全家都向耶和華哭泣」(英文ESV譯本),表明他們的哭泣就像士師時代一樣,只是因為痛苦,而不是因為悔改。但神仍然讓約櫃回到以色列地,繼續用祂「榮耀」(22)呼喚百姓,給他們存留盼望:如果百姓肯真心回轉歸向神,神必然再次與百姓同在,讓神的百姓能與神重新合一、重新得力。──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這「二十年」,是百姓繼續忍受痛苦的二十年,也是神耐心等候百姓呼求的二十年,為要施恩給他們(賽三十18);這「二十年」,是百姓繼續活在愚昧中的二十年,也是神預備撒母耳的二十年,雖然人不肯主動回轉,但神自己會興起僕人來帶領百姓回轉。──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以色列全家都傾向耶和華」:「以色列全家都哭泣轉向耶和華」。

         ◎由和合本 7:2 的翻譯看起來,很容易讓人以為約櫃在基列耶琳的時候,以色列人歸向神。其實這段時間,非利士人對以色列人的壓迫加劇,導致以色列人痛苦不堪,向神哀號哭泣。很像標準的士師記場景。――《蔡哲民查經資料》

  許久。以色列人花了20年的時間才認識到不是神離棄了他們,而是他們通過撒播自私和反叛的種子離棄了祂,因而痛苦地自食其果。曾有一度需要工匠建造神的約櫃,那時人們在神作出計畫綱要時甘心樂意地接受了任務。曾需要人在各種不同的路途上扛抬約櫃,利未人甘心樂意地在西奈幫助摩西作了這種扛抬的人。當以色列人未能履行他們的職責,並且約櫃落入了偶像崇拜者的手中,需要幫助把它運回來時,人們失敗了,然而田野的走獸卻順從了神的指示。近在咫尺的是那些應該以全部的尊敬和秩序搬運並看守它的人。為什麼他們沒有履行好這職責呢?沒有任何關於他們的背景或家系的暗示可以據以作出結論。全部的記錄就是以色列人花了20年才認識到偶像崇拜不合算,並轉向撒母耳開始悔改。在撒母耳秉政和掃羅統治期間以及大衛統治的早期,約櫃一直留在亞比拿達家中,雖然在耶路撒冷已經為它準備好了一個地方。神在多麼有耐性地等待著啊! ──《SDA聖經註釋》

 

【撒上七3「撒母耳對以色列全家說:“你們若一心歸順耶和華,就要把外邦的神和亞斯他錄從你們中間除掉,專心歸向耶和華,單單地侍奉他。他必救你們脫離非利士人的手。”」

         “亞斯他錄”。掌管生產的迦南女神,一位地位與巴力相若的女神。參看士師記二章13節及何西阿書二章13節的腳註。迦南人的異端宗教已經滲入以色列人的敬拜當中。撒母耳應許真心悔改必得拯救。――《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亞斯他錄是迦南人拜的女神。參《士師記》二13注。――《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撒母耳的宗教改革有三個綱領:①除掉偶像:要除去不義、錯謬、拜偶像作為(352);②專心歸向耶和華:指全人的身心靈均與神相交,恢復良心,更新意識,順服真理等;③單單事奉耶和華:指毫不猶豫地跟從真理,不事奉兩個主人(624),單單順服神旨意(225;309)。這三個綱領今天依然可以作個人與社會信仰更新的旗幟。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在士師時代,百姓並不是第一次除掉偶像(十二10)。但他們除掉偶像,只是因為受不了仇敵的轄制,而不是因為看見了偶像的可憎,更不是因為「專心歸向耶和華」(3)。因此,他們雖然除掉了外面的偶像,「單單地事奉耶和華」(4),裡面卻把利益和安全當成了新的偶像,漸漸代替了神的地位,以致最後看不見神保護的手,反而要求撒母耳像列國一樣為他們立王(5)。今天,世上的偶像比從前更多,我們關心什麼,什麼就可能在心中取代神的地位,甚至屬靈的事物、事奉也可能成為偶像。因此,我們務要警醒、專心歸向耶和華,否則,我們所關心的恩典也會成為偶像,在我們的心中代替賜恩典的神。──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撒母耳提出的三個要求,也是教會和信徒屬靈復興的三個必要條件:(1)「把外邦的神和亞斯她錄從你們中間除掉」(3):除掉裡面和外面的偶像,不讓任何人、事、物在心中代替神;(2)「專心歸向耶和華」:不是為了解決難處而利用神,而是因為愛慕神、痛恨罪,認識了肉體和偶像的可怕,所以專心跟從神、順服神,成為「屬聖靈」(羅八9)的人;(3)「單單地事奉祂」(3):也就是「愛耶和華——你們的神,行祂一切的道,守祂的誡命,專靠祂,盡心盡性事奉祂」(書二十二5),不可「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太六24)──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亞斯她錄」:常被當成巴力的妻子,是掌管戰爭與生育的女神。敘利亞北方的人稱之為亞拿特神(Anath)。烏加列文本中的亞拿特神常以「童貞女」的形像出現,是巴力的妹妹,與巴力一樣是諸多作為的神明。這些生育神祇的敬拜儀式每每包含放蕩墮落的行為,包括獻嬰孩為祭,迦南地尤以為烈。

         3~4這兩節經文可以說是撒母耳一生功績的寫照,至少在他的領導下,以色列人專心跟隨耶和華。――《蔡哲民查經資料》

  外邦的神和亞斯他錄。一個短語,用來描繪以色列人離棄神時所侍奉的各種男神女神。亞斯他錄與腓尼基人或迦南人的神巴力是聯合的;因為她是迦南人主要的女神(見士213)

  她被認為是代表自然的生殖能力。對她的敬拜通常由淫蕩的縱酒狂歡構成,這種敬拜多次受到成為她的獻身者並以“神聖女子”或廟妓聞名的處於領導地位的女人的鼓勵。無疑在許多以色列人的家裡都有迦南神和女神的小雕像。以色列百姓逐漸地落入平原之民的支配和控制之下了,因為他們與這些民族有商業交易(撒上1319)和社會交往(14)。以色列人把約櫃留在基列耶琳許多年,並且沒有作任何嘗試恢復聖殿內的侍奉或給約櫃提供一個適當的安息之所的事實,顯明他們已經離開耶和華多麼遠了。並沒有以色列人被擄往濱海平原的歷史記錄,像他們後來被擄往亞述和巴比倫一樣,可是以色列人肯定幾乎在生活的每一方面都與非利士人聯合了,服侍他們(撒上49),用各種農產品支付每年的貢物,並且在遍及全地常見的各高崗上的縱酒狂歡中使自己快樂。歸還約櫃絲毫沒有表示非利士人放棄了他們對以色列人的控制。

  自從在亞弗的戰役之後,撒母耳現在頭一次在敘述中出現,作為改革者的角色試圖使一班自私拜偶像的人們歸回神。只有想像可以描繪這些年他四處周遊對他意味著什麼。他不僅訪問了非利士地的近鄰;而且全以色列都聽到了他的懇求、警告和祈禱,直到整個國家都逐漸而確實地有了一種自感有罪和需要重新信靠神的意識。他形象地描繪了他們現在的狀況,與神對他們曾有的計畫作了比較,並且應許:只要他們成為真正的以色列人—字面意義是,“由神統治的”,就必定從非利士人手中蒙拯救。撒母耳知道如果百姓離棄他們的偶像並且拒絕侍奉非利士人的神,這就會被認為是反抗非利士人的至上霸權,當然就意味著戰爭。但是撒母耳對神的應許有信心,並且前往用希望鼓舞幾乎絕望的百姓。──《SDA聖經註釋》

 

【撒上七3~17本文的主題是“恢復”,撒母耳已成為32歲成人(31),作為名副其實的領袖,開始治理以色列。本文說明撒母耳的統治主要是藉著執行他所兼任的職份(先知、祭司、士師)來進行:①作為先知,撒母耳教導律法將百姓引向悔改和更新的道路(34);②作為祭司,他藉著祈禱和獻祭,重新確立了神與以色列之間的立約關係(569);③作為士師,他率軍打敗非利士軍隊,拯救陷入困境的以色列人(7~14)。由此撒母耳主導了以色列的更新運動,藉著悔改與神建立嶄新的關係,預表了徹底釋放人類的基督。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七4「以色列人就除掉諸巴力和亞斯他錄,單單地侍奉耶和華。」

         “諸巴力”。掌管生產的至高迦南神明,他的領土就是天空,他從天上降雨滋潤大地。――《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巴力」:乃迦南地的主要神祗,相傳是掌管風雨、控制田地出產和使婦女懷孕的生殖神。

          「亞斯她錄」:乃巴力的妻子、掌管戰爭的神。――《串珠聖經注釋》

         「巴力 Baal(4)的意思是「主」,是古代中東許多民族所崇拜的雨暴與農作物之神,相當於財神。但各地的巴力神話版本又有許多不同,所以被稱為「諸巴力」(4),如「巴力·毘珥」(民二十五3)、「巴力·迦得」(書十一17)、「巴力·比利土」(士九4 )、「巴力·西卜」(王下一2 )。比較普遍的版本是:每年的雨季就是巴力戰勝大水與海洋帶來的雨水,旱季就是巴力被死亡與乾旱之神摩特(Mot)殺害;而巴力的配偶亞納特(Anath)把摩特打敗之後,巴力又復活,重新帶給大地雨水。迦南人認為,秋季的雨量與春季的作物發芽,都是因為巴力與其配偶交合所帶來的繁殖力量。──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諸巴力」又是個雙關語,意思是「眾丈夫」、「眾主人」,所以許多先知都用這個隱喻來責備以色列人的屬靈淫亂(何二1317;耶三20)──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在迦南版本的巴力神話中,「亞斯她錄 Ashtaroth(13)或「亞舍拉 Asheroth(7)是巴力的配偶,是掌管戰爭與生育的女神。──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神實在是憐憫人的軟弱,祂並沒有等到百姓徹底除掉心中的偶像,而是一旦百姓除掉了外面的偶像(4),馬上就賜下了拯救。神要繼續使用撒母耳的一生,帶領百姓除掉偶像,「專心歸向耶和華,單單地事奉祂」(3),預備大衛的國度。──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巴力」:這個字字面意義是「主人╱所有人」, 通常是指迦南人的神哈達(Hadad)。巴力是迦南多神教中伊勒(El)的兒子,負責風調雨順,因此是農產之神。伊勒是較隱匿的神祇,而巴力則是諸多作為的神祇,因此古代近東極為盛行敬拜巴力。舊約中巴力的別名計有:巴力比力士(Baal~berith 9:4 )、巴力毘珥(Baal~peor 25:3 )、巴力迦得(Baal~gad 11:17 )、巴力西卜(Baal~zebub Baal~zebul 王下 1:2 )。耶洗別將腓尼基人敬拜巴力米爾夸特(Baal~melqart)的風俗引進以色列。迦南人稱敘利亞人之神哈達(Hadad)為巴力,因此同一時期的舊約作者往往將之統稱為複數的「眾巴力(諸巴力)(Baalim)。此字又可解為「眾丈夫」、「眾主人」或「眾君主」,隱喻淫亂。有很多先知也採用這隱喻 2:1 及下, 3:1 及下, 3:6 及下等等。――《蔡哲民查經資料》

  諸巴力和亞斯他錄。巴力們和亞斯他錄們(見士21113的註釋)

  單單地侍奉耶和華。在參孫和以利的日子期間,以色列曾經被非利士人奴役40年,並且現在在以利死後,他們又有20年拿不定主意。只要他們還在偶像崇拜的影響之下,悔改之民就幾乎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走。約櫃已經不在聖幕裡了,而且聖幕本身的崇祀早已停止了。也沒有每年的節期使敬拜者可以接受指示了。實際上自從約櫃被取走後,新的一代已經出現了。以色列人就像山腰上迷失的羊一樣。他們認識到自己迷失了,但他們不知道如何回到羊圈。預料到祂的百姓會願意從他們的邪惡道路上回轉的時間,神預備了一位忠心的牧人去搜尋失喪的並把他們帶回家。與神計畫的一樣,以色列人現在急於轉向撒母耳了。

  基督徒擁有的最大鼓勵之一就是神永遠不會沒有準備,無論環境可能如何。對從起初知道末後的那一位來說,既沒有匆忙也沒有遲延。當時如果沒有撒母耳的話,以色列會發生什麼呢?如果沒有摩西的話,以色列人在埃及會發生什麼呢?如果沒有但以理,尼布甲尼撒怎麼會蒙教導神的道路呢?縱觀歷史,只要危機興起需要行動時,一位元領袖總是已在近旁,已為這任務受了良好的培訓。這不一定意味著領袖們一直都是合耶和華心意的。蒙召的人多,但是選上的少,因為,像參孫一樣,許多人拒絕聽從神給他們的指示。耶利米的確受訓于一項特別的工作,並且很好地完成了他的任務,但是以色列還是因為約雅敬王拒絕聽從耶利米給他的忠告而遭受了非常的痛苦。對於列國和個人,在審判之日的偉大問題都將是:“我為我葡萄園所作之外,還有什麼可作的呢?”(54)──《SDA聖經註釋》

<syncBible ref=撒上7:4>

【撒上七4  迦南人怎樣看巴力和亞斯她錄?】迦南人相信巴力是假神之首伊勒的兒子,是最重要的神。他們把巴力當作司雷雨的神,管理農業與植物。亞斯她錄則是管理戰爭與愛的女神。(她在巴比倫與希臘人中間皆有別的名字。)她代表多產。迦南人相信,如果與巴力及亞斯她錄有性關係的話(與這些偶像廟宇中的廟妓,孌童交合),就會使大地像魔幻般恢復活力,得以豐收。──《靈修版聖經註釋》

 

【撒上七5「撒母耳說:“要使以色列眾人聚集在米斯巴,我好為你們禱告耶和華。”」

         “米斯巴”位於隱拿斯伯廢丘(T e l len~Nasbeh),在耶路撒冷以北約七英里(11公里)。撒母耳像摩西一樣,是一個禱告的先知(比較八6;一二1923;詩九九6;耶一五1)――《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米斯巴一名的意思為“守望塔”,是很普通的名字,舊約聖經中常出現(創三十一49;書十一38;十五38)。這裡的米斯巴位於便雅憫境內(書十八26),離耶路撒冷北約13公里。以色列人曾在此聚集,嚴懲便雅憫人奸殺利未人之妾的暴行(士二十章)

    “我好為你們禱告耶和華”:撒母耳奉神命治理以色列人,轉達神的話,也為他們代求。撒母耳為以色列人中保的事,看八5注。――《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米斯巴」原意為「守望塔」,是便雅憫支派的城邑(1826),為當時宗教政治中心(參士201),位於耶路撒冷西北約八公里(五英里)――《串珠聖經注釋》

         米斯巴對以色列人特別重要,他們曾在那裡聚集,發動對便雅憫支派的攻擊(參士201);撒母耳在那裡被立為首領(76);以色列人的第一任君王掃羅亦在那裡被掣籤掣出,領到人民面前(1017及以下各節)。──《靈修版聖經註釋》

         「米斯巴」:字義是「守望台」,位於便雅憫支派境內,耶路撒冷北方13公里,現今之 Tell en~Nasbeh――《蔡哲民查經資料》

  米斯巴。或米士巴。這個詞的意思是“監視哨。”在希伯來文中,一個mizpeh就是一個“守望樓”,在賽218中就是這麼翻譯的。這兩種拼法甚至在指同一個地點時也被互換使用。撒母耳的米斯巴多年以來被認為是(仍舊有些人認為)指現代的Nebī Samwîl,在耶路撒冷西北5英里(8公里),但是在那個地點挖掘一直是不可能的,因為那裡有一座墳墓對阿拉伯人來說是神聖的,因為傳統上認為是撒母耳的墓地。然而,出土文物支持認同米斯巴是現代的Tell en~Nasbeh,在耶路撒冷北71/2英里(12.2公里)去往撒瑪利亞的大道上。──《SDA聖經註釋》

 

【撒上5 米斯巴】名叫米斯巴的地方有好幾個(這地名的意思大概是「哨站」或「防營」),這個在便雅憫境內的地點,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個。學者經常認為它就是耶路撒冷以北約六哩,占地八英畝,名叫納斯貝遺址的地點。這時代的米斯巴是個橢圓形的圍場,周圍的牆厚度約有三呎,把守著猶大山地和以法蓮山地之間的南北主要通道。── 華爾頓《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撒上七5~6在宗教改革上取得成功的撒母耳,召開了在以色列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質的會議——米斯巴聖會,從而加速了神本主義統治。米斯巴聖會的特點是:①領導者為了代禱而召開聖會(5);②百姓以禁食和悔改回應領袖(6)。它的意義在於:①更新和改革墮落而頹廢的以色列,使她合乎神的選民這一身份;②恢復了神與以色列之間的立約關係;③奠定了君主專政的根基。米斯巴悔改大會是以色列的宗教改革,也是以色列回歸神的轉捩點。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七6「他們就聚集在米斯巴,打水澆在耶和華面前,當日禁食,說:“我們得罪了耶和華。”於是撒母耳在米斯巴審判以色列人。」

         澆水是悔改的表示。――《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打水澆在耶和華面前」:共有三種解釋:

         1 以此表明生命的短暫,死亡因人犯罪而速速臨近(參撒下1414)

         2 是紀念神眷顧的儀式,因昔日列祖在曠野時缺水曾蒙耶和華神奇妙的供應(參出176;2011)

         3 是一種宗教儀式,象徵悔改及贖罪(參撒下2316)――《串珠聖經注釋》

         “打水澆在耶和華面前”,向神真心悔改(比較詩二十二14;哀二19)。澆水之後,繼之以禁食和認罪。――《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米斯巴」(6)的意思是「守望台」,位於便雅憫境內(書十八26),離耶路撒冷北約13公里。以色列人曾在此聚集進攻便雅憫人(士二十)──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打水澆」(6)可能是象徵認罪悔改的儀式,表示「傾心如水」(哀二19)。在士師時代,百姓並不是第一次認罪(十二10),但每一次神都用憐憫和忍耐一再地拯救他們(十二11)。「審判」(6)指撒母耳正式開始做士師。猶太史學家約瑟夫認為,撒母耳獨自做士師12年,又與掃羅王一同治國18(《猶太古史記卷613294節》)──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打水澆」:聖經其他地方都沒有記載類似的儀式,不過 2:19的「傾心如水」可能透露出這個儀式背後的動機是表達哀痛悔改。

         ◎此處的禁食是用來表達悔改,哀痛。我們禁食時是否也有一樣的心情?還是僅僅是希望用不吃飯來要脅神?――《蔡哲民查經資料》

  打水澆在。關於這節經文,註釋者們的意見並不一致。有些人認為它指的是以色列對他們的罪感到悲傷,在這個認識之上,於是就期盼神的能力將他們的罪像水一樣潑在地上(撒下1414)。有些人提出這些詞指的是這些水和酒在住棚節的大日被祭司澆奠,代表他們從救恩的泉源取水的喜樂(1223)。住棚節是在出埃及期間神保護照顧以色列的一個紀念,那時從受擊打的磐石中有豐富的水流了出來。後來提到在曠野中的這個事件時,基督宣佈:“人若渴了,可以到我這裡來喝”(737)。或許真實的意思就在這兩種想法的結合中。基督確實“如水被倒出來”(2214),從而使救恩成為可能。在米斯巴的這次澆奠儀式中,以色列表達了他們承認自己的不配,並且嚴肅地喜樂於他們新發現的對天父的信靠,祂不顧他們在靈性上的徘徊,樂於張開雙臂接納他們。

  審判。這是撒母耳長期士師身份的開始。──《SDA聖經註釋》

 

【撒上6 倒出井水的理由】獻祭經文中雖有論及奠酒,舊約卻完全沒有其他儀式化奠水的例證。按照拉比文獻的描述,奠水是住棚節奉行的儀式之一。學者相信在這種情況之下,奠水是隨同求雨之禱告的。奠水在美索不達米亞,是獻給死人之祭禮的一部分。此外,他們浚井之時,亦倒出井水以驅除邪靈。然而本段和悔改淨化有關,上述理由沒有一個與之吻合。── 華爾頓《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撒上6 根據宗教理由的禁食】在聖經以外,古代近東沒有什麼禁食的例證。禁食通常是在哀悼之時進行。舊約中宗教性的禁食通常與向神懇求有關。其原則是所求之事重要到一個地步,懇求者集中精神於屬靈景況上,肉身需要則退居幕後。如此禁食是為使人淨化,在神面前謙卑而設的(詩六十九10)。以色列人在悔改之際同時禁食,以求消除一切罪汙和可能導致受非利士人壓制的障礙。其他與戰爭有關的類似案例,可參看:士師記二十26和歷代志下二十14── 華爾頓《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撒上七7「非利士人聽見以色列人聚集在米斯巴,非利士的首領就上來要攻擊以色列人。以色列人聽見,就懼怕非利士人。」

         非利士……攻擊以色列人:非利士人看到以色列在撒母耳的領導下凝聚成一體,就認為那是巨大的危險勢力,為了先發制人而入侵以色列。面對非利士的強兵利器,以色列(43)滿有信心的信靠神與先知撒母耳的代禱(8)。這些事實告訴我們一個屬靈真理,即邪惡勢力的挑戰必然伴隨著更新和改革。因此,我們需要在神面前不斷地悔改和更新。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以色列人聚集在米斯巴,立志與偶像斷絕關係(6),相當於宣佈脫離非利士人四十年的轄制(士十三1),所以非利士人先發制人,主動「上來要攻擊以色列人」(7)。當我們要脫離世界轄制的時候,撒但也不會甘心,必然會給我們生活製造種種難處,主動來攻擊我們;但我們可以放心(約十六33),因為那在我們裡面作王的基督,已經勝過了世界。──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非利士人上來。一旦他們決心明確地與偶像崇拜斷絕關係,百姓就聚集在米斯巴。非利士的首領們認出這就等於宣佈獨立,於是趕緊防止以色列這一方有任何行事獨立的企圖。非利士人的攻擊是這麼迅速,以致本來帶著和平的意圖從國家各處聚集起來的以色列人被迫面對他們,毫無作戰的準備。擺脫困境的唯一出路就是藉著祈禱了。──《SDA聖經註釋》

 

【撒上七7~11又名以便以謝之戰:以色列與仇敵非利士的第二次交鋒(41)。以色列通過米斯巴會議與神建立正確的關係,在這次戰役中,他們同領袖撒母耳與耶和華並肩作戰,從而獲取勝利,可謂意義深遠。他們的凱旋是信仰的勝利,即:①百姓請求撒母耳禱告(8節,出於信仰的對策);②撒母耳的禱告(9);③神的應允(10)――《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七7~12以色列人大敗非利士人:非利士人得悉以色列民集會於米斯巴,於是上來攻以色列人,企圖先發制人,但耶和華施行拯救,大發雷聲,使非利士人膽跳心驚,結果大敗在以色列人手下;以色列人更乘勝追擊,奪回大片失地。――《串珠聖經注釋》

 

【撒上七8「以色列人對撒母耳說:“願你不住地為我們呼求耶和華我們的 神,救我們脫離非利士人的手。”」

         「不住地為我們呼求耶和華」:原文是「不要在呼求神的事上靜默」。

         ◎這次以色列人是真心相信神,跟上次抬約櫃出來作法不同,即使危險迫在眼前,他們還是等待獻祭完成,表示他們是真心要跟隨神的,而不是做做樣子。我們的悔改,是真心的嗎?――《蔡哲民查經資料》

  不住地呼求。字面意義是,“你的呼求一定不要沉默”。所有人受試驗的時刻臨到了,每個人都在他的活動範圍內受試驗。對撒母耳來說它是一個試驗,首先是他會不會等待耶和華的領導,其次是百姓會不會信靠耶和華過於因懼怕前進的敵軍而逃跑。對百姓來說這是一個嚴峻的試驗,因為既已放棄了他們這些年來一直侍奉的偶像,他們想知道這位曾一次次訪問過他們的先知會不會賜予他們一次勝利。他們所有的就是實踐證明約沙法的話:“信耶和華你們的神,就必立穩;信他的先知,就必亨通”(代下2020)──《SDA聖經註釋》

 

【撒上七9「撒母耳就把一隻吃奶的羊羔獻與耶和華作全牲的燔祭,為以色列人呼求耶和華。耶和華就應允他。」

         「吃奶的羊羔」:可能指七天大的羊羔(參出2230; 2227)

          「全牲的燔祭」:表示完全奉獻給神,沒有留下一點給任何人,代表百姓向神完全降服倚靠。。――《串珠聖經注釋》

         吃奶的羊羔:生下未滿7天的羔羊。 全體的燔祭:具有完全燃燒祭物之意,意指“純全的燔祭”(a wholly burnt)。這表明向神絕對的委身,暗示與世俗完全決裂而新生的以色列,從此要作被神使用的貴重器皿。我們既蒙召作聖潔國度的百姓,就應絕對地委身於神(彼前21~10)――《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母耳「為以色列人呼求耶和華」(9),燔祭牲只是「一隻吃奶的羊羔」(9),可能因為非利士人已經兵臨城下,來不及找更大的祭物。出生八天的牲畜就可以當祭物(利二十二27)──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吃奶的羊羔」:我們不知道為何此處要強調這祭物是「吃奶的羊羔」,不過 22:27 記載,出生八天的牲畜就可以當祭物。

         「應允」:原文是「回答」、「回應」。――《蔡哲民查經資料》

  應允。字面意義是,“回答。”`Anah是一個常見的動詞,以幾種方式被譯為英文,但基本意思是“回答。”在神一方它常常包括一種可見的回答,如在撒上2815中,那時掃羅向被隱多珥的女巫召上來的那個靈抱怨說神不會再聽他或回答他了。──《SDA聖經註釋》

 

【撒上七10「撒母耳正獻燔祭的時候,非利士人前來要與以色列人爭戰。當日,耶和華大發雷聲,驚亂非利士人,他們就敗在以色列人面前。」

         神是真實的,我們若遵守祂的法度,必蒙保守。以色列人認罪悔改之後,雷聲大發,非利士人敗在以民前。――《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大發雷聲:在聖經多處記載,神甚至藉著天災來垂聽、應允選民的禱告(1218;王上1836~38;王下1920~35)。以色列人不可能擊敗手握鐵器的非利士軍隊(1322),但是,神卻擊潰非利士人,顯明神用超越人理性和歷史一般法則的特殊護理掌管歷史。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正獻燔祭的時候」(10)原文時態是進行式,「非利士前來」(10)原文時態是完成式,表明當撒母耳獻祭的時候,非利士人已經近在咫尺。這次百姓是真心信靠神,即使危險迫在眉睫,他們還是耐心等待獻祭完成。神是不會耽誤事的神,燔祭剛剛獻上,神的手就開始工作:「耶和華大發雷聲,驚亂非利士人」(10)──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正獻燔祭....前來」:「(上去)獻祭」原文時態是「進行式」,「前來」,原文是「靠近」的完成式。表示撒母耳獻祭時,非利士人已經很靠近了。――《蔡哲民查經資料》

  耶和華大發雷聲。在這種情況下,神的應允(見詩996)是作為一場雷暴來到的。關於神使用自然力行神蹟的其它實例,見撒上1415的註釋。既已宣佈與他們的偶像斷絕關係並公開承認他們違背了耶和華,在謙卑的精神中,他們就要目睹神多麼樂意將他們帶回到祂的保護之下,並證明一位天父對回頭浪子的愛。神既沒有表示辛酸也沒有保持冷淡,直到祂的百姓通過多年犧牲的謙卑,已經證明了他們態度的改變。祂就立即展開了祂保護的膀臂。他們把這個地方作為神的永久忠誠與慈愛的守望關懷以及祂的保護與拯救之能的紀念是很適當的。──《SDA聖經註釋》

 

【撒上10 天上打雷】古代近東將雷和電看作神明降臨時的常見現象,戰爭之時尤然。從蘇美《因南娜的頌詞》、赫人風暴之神的故事,到亞喀得和烏加列神話,神明的描述都是在雷聲中審判仇敵。圖畫中的巴力是手拿霹靂。赫人和亞述君王都襲用了雷聲的用語,將自己形容為神明的器皿,雷暴般攻打叛盟和攔阻他們擴張帝國的人。有關神聖戰士的進一步討論,可參看:出埃及記十五3;約書亞記三17,六2124,十11的注釋。── 華爾頓《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撒上七11「以色列人從米斯巴出來,追趕非利士人,擊殺他們,直到伯甲的下邊。」

         「伯甲」:即「牧場之家」,地點不詳,可能為非利士境內某地。――《串珠聖經注釋》

         「伯甲」:字義是「公羊之家」或「羊兒之鄉」。詳細地點無法可考。――《蔡哲民查經資料》

  伯甲。這個場所並不確定,但是有些人認為它是現代的`Ain Kārim,約在耶路撒冷以西41/4英里(6.7公里)。這是一般的意見,但是最近它被認為是Ramath~Rahel,在耶路撒冷南2.9英里(4.6公里)。那場雷暴可能來自北方,由於巴力被認為是一個暴風雨的神,非利士人會迷信地逃離一位據認為其居所是在北方的群山中的神。非利士人在逃往南方時,可能走了一條回到平原故鄉最容易的路,這條路會致使他們通過伯示麥到以革倫。他們沿路都受到了以色列人反復的攻擊。在那裡,就如以賽亞數世紀後宣佈的,神立刻恩慈地賜給他們“華冠代替灰塵,喜樂油代替悲哀”(613)──《SDA聖經註釋》

 

【撒上七12「撒母耳將一塊石頭立在米斯巴和善的中間,給石頭起名叫以便以謝,說:“到如今耶和華都幫助我們。”」

         “以便以謝”。直譯作:幫助之石(比較四1)――《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以便以謝”就是“幫助之石”的意思,看四1注。――《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以便以謝」:意為「幫助的石頭」,本來是沙侖平原上的地名(41), 撒母耳今作所立之石的名字,顯然是表示先前以便以謝一役失敗的羞辱已經洗脫。――《串珠聖經注釋》

         以便以謝:是撒母耳所立的紀念碑,具有“幫助石”之意。這是一種信仰告白,表明以色列的勝利完全來自神的幫助,當我們以信仰來面對面臨的試驗和挑戰的時候(89),就要像撒母耳那樣建立信心的紀念碑。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以便以謝」(12)的意思是「幫助之石」,並不是亞弗附近的「以便以謝」(1)。撒母耳「給石頭起名叫以便以謝」(12),表示結束了上一個「以便以謝」的失敗。第一個「以便以謝」,是百姓把約櫃當作自己的幫助;第二個「以便以謝」,是百姓認識到約櫃所代表的神才是真正的幫助。──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善」:字義是「峭壁」、「牙齒」,確切地點不詳。――《蔡哲民查經資料》

  以便以謝。字面意義是,'eben ha`ezer,“幫助之石,”明確地指剛才提到的天意眷顧的拯救。因為這幫助是特別的,所以這紀念的形式就是明確而永久的。神在這個場合拯救他們脫離敵人的事實只是將來天意眷顧的一個信號。撒母耳希望以色列人明白只有他們一天天地順從耶和華,祂的幫助才是他們的,而不是只此一次,不管他們的態度如何。基督徒們最好經常地回到生活中的以便以謝,在那裡天意的拯救會做王,使人不信任自己,而是完全順服並信靠神。──《SDA聖經註釋》

 

【撒上12 紀念碑】以(通常刻了字的)石塊作為地界的標誌,是古代近東的慣例。巴比倫人用作界標的「庫杜魯」石,有時更刻有王室賜下土地產權的細節。這些石頭是產權公開而合法的證據,深信受到神明的保佑。庫杜魯有時也和這塊石頭一樣有自己的名字(如:「永恆地界的建立者」)。埃及人也有豎立紀念石柱標明邊界的習慣,攻取而得的土地尤然。主前第二千年紀到處都有例證。巴比倫和埃及的石碑之上,通常都有較為長篇的碑文,概述勝利的經過,或列出與繼續保有土與地有關的條款或咒詛。── 華爾頓《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撒上12 】不少古版本和譯本都作「耶沙拿」,大部分解經家都認為這讀法可能性較高。善沒有在別處記載,耶沙拿則通常被學者認為是布林吉伊薩內(Burj el~Isaneh)。然而非利士人朝北方直逃的可能性卻比較低(他們在該方向也不是沒有防營)。善(「牙齒」)可能不是地名,而是地形的描述。── 華爾頓《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撒上七13「從此,非利士人就被制伏,不敢再入以色列人的境內。撒母耳作士師的時候,耶和華的手攻擊非利士人。」

         從此處所記,可見在撒母耳時代,非利士人有一段時間未敢侵襲以色列人,而迦南本地居民(亞摩利人)也和以色列人和平共處。這是撒母耳的功績。但到掃羅為王時,非利士人仍舊轄制以民(16;十5;十三3;十七1),掃羅及二子後來且死在非利士人手上(三十一14)。大衛作王后,才把非利士人完全制服(撒下五1725)――《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撒母耳作士師的時候:撒母耳把統治權移交給掃羅以後,約80歲時離開了人世。從米斯巴戰爭後約15~20年左右,非利士的勢力再次抬頭(1319~23),但被掃羅打敗,後來大衛的征服事工又大大削弱了非利士的勢力(撒下81)――《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以便以謝之戰,結束了非利士人對以色列人四十年的轄制(士十三1),使非利士人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不敢再入以色列人的境內」(13),但要到大衛做王的時代才被完全征服。──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不敢再入以色列人的境內」:這應該是一種原則性的說法,因為非利士人要到大衛做王的時代才被完全征服。――《蔡哲民查經資料》

  耶和華的手。同一天意安排的事件可能既帶來喜愛又產生厭惡;對那些順服耶和華的指導之手的人來說是可喜愛的,而對那些選擇侍奉自我的人來說是可厭惡的。這同一場暴風雨給無助的以色列人帶來的是勝利,而給非利士人帶來的卻是失敗,他們信靠假神的力量和他們自己膀臂的威力。神臨格的同一雲柱火柱將亮光照射在耶和華的軍隊中,卻把埃及的軍兵籠罩在黑暗中。也許非利士人會推斷暴風雨的神巴力(40)現在為了以色列的軍隊在與他們作對。但是以色列人,因為他們更新了與神的關係,就能利用傳統的異教觀點獲得對敵人的徹底勝利。

  那時是這樣;今天也是這樣。人到了認識到自己的生活最不令人滿意的地步。他發現自己依戀他的偶像,無論它們可能是什麼。他意識到過去養成的習慣、過去珍藏的動機、過去滿足的願望都是無用的。他被所看到的別人享受與神同在的夥伴關係所吸引,就像以色列人那20年在撒母耳身上所看到的一樣。他與自己過去的生活斷絕關係,並且承認靠他自己的努力沒有能力改變自己。於是他順服聖靈,就發現在他裡面產生了一種克已自製,一種對這種靈性上的幫助的接受,作為神賢明的賜予,為要使他準備好過一種他尚未知道的更高級的生活。過去的失敗因而成了踏腳石。亞割穀變成了指望的門(215)──《SDA聖經註釋》

 

【撒上七13~17撒母耳作士師:從這次戰役之後,至掃羅作王的日子,非利士人不敢再犯境了,神又使他們與亞摩利人和好相處,得享太平。――《串珠聖經注釋》

         在撒母耳的帶領下,以色列人收復了被非利士人搶佔的領土,且與亞摩利人結盟抵制非利士的勢力,迎來了和平年代。他們遵撒母耳的教導,事奉耶和華,逐漸恢復以色列的建國精神(1956)。然而,“撒母耳作士師的時候”這一附言使人預感到以後要經歷的坎坷。總而言之,以色列的和平並非依靠自己的軍事力量,而是神主權性的旨意(12712)――《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七14「非利士人所取以色列人的城邑,從以革倫直到迦特,都歸以色列人了。屬這些城的四境,以色列人也從非利士人手下收回。那時以色列人與亞摩利人和好。」

         對抗非利士人的第三個主要戰役為以色列人帶來勝利,而且以色列人的領土收復至西面的以革倫和迦特。“亞摩利人”。迦南原居民的統稱。參看創世記十四章57節的腳註。――《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以色列人實際上並未取得這些城邑,但既為耶和華賜他們為業之地,應為他們的屬土(參書十五4547;士一18)。“從以革倫直到迦特”也可解作“以色列人和非利士人的界線”。――《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從以革倫直到迦特」(14),是一條從北到南、長約8公里的分界線,西邊是沿海平原,東邊是示非拉丘陵。其中「以革倫」位於梭烈谷,「迦特」位於以拉谷,這兩條山谷是非利士人進攻猶大山地的主要通道。示非拉地區被非利士人所奪取的城邑,現在都回到以色列人手中了。──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亞摩利人」(14)泛指迦南地的原住民,他們此時不再成為以色列人軍事上的威脅。──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亞摩利人」:泛指迦南地的原住民。

         7:14 提到「由以革倫直到迦特都歸以色列人」,大概是指非利士地區被以色列控制,而且應該也只是暫時的壓制,沒有獲得決定性的勝利,因為掃羅時候,非利士人還是為患。――《蔡哲民查經資料》

<syncBible ref=撒上7:14>

【撒上七14  這些亞摩利人是──】在約書亞時代,亞摩利人散布在約旦河東西兩岸的山地,部族強大,聚眾佔領著約旦河以東及死海對面之地。但是按照這一節的上下文來看,亞摩利人泛指迦南地所有非以色列居民。──《靈修版聖經註釋》

 

【撒上七15「撒母耳平生作以色列的士師。」

         撒母耳作士師的影響力到掃羅作王時仍在,他先後膏了掃羅和大衛作王。――《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撒母耳作以色列的士師。更多的才幹會賜給那些已經成功的運用了所分配給他的才幹的人。當撒母耳初次來到示羅時,他一點也沒夢想到會放在他肩上的責任。當彼得離開伯賽大去拜訪在伯大巴喇的施洗約翰時,他也沒有夢想到自己有一天會成為一個得人的漁夫。他更沒有夢想到有一天他會與基督一起坐在宇宙的寶座上!──《SDA聖經註釋》

 

【撒上七15~17“撒母耳平生作以色列的士師。”巡行到伯特利、吉甲、米斯巴,在這幾處審判以色列人。隨後回到拉瑪,因為他的家在那裡,也在那裡審判以色列人,且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其為士師,不僅為審判會眾,更是為靈道上的訓練:(l)至伯特利——伯特利意即神的殿,或神的家,原為雅各事神之處。會中領袖宜領會眾進到伯特利。(2)吉甲——吉甲意即輥開,或轉離,可表明人的悔改,轉離罪惡,如以色列會眾,在吉甲第二次行割禮。(3)米斯巴——意即守望樓,正好在此為會眾代禱,聚集會眾,在此聚奮興會。(4)拉瑪——拉瑪意即高地,多為人敬拜神之地。把這四個地方的意義合起來,可見他實在是一個屬靈的士師,領導會眾,在靈道上進行。他自幼年即與神有密交,成人後即為當時的奮興家,即遊行各地,審判會眾,奮興聖會。——賈玉銘《聖經要義》

 

【撒上七16「他每年巡行到伯特利、吉甲、米斯巴,在這幾處審判以色列人。」

         撒母耳巡迴治理的四大城邑如下。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伯特利」:位於以法蓮支派境內,耶路撒冷以北十六公里處。

         「吉甲」:位於耶路撒冷東方,約但河附近。

         ◎由此看起來,撒母耳巡行的範圍不大,僅僅在耶路撒冷北邊附近。――《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16 撒母耳的轄區】伯特利、吉甲、米斯巴的巡迴範圍似乎完全在便雅憫境內。名叫吉甲的城鎮有好幾個,一個列在猶大領土的北部。這若是本節所說的吉甲,撒母耳的路線就是從拉瑪瑣非的家中出發,東南行十五哩到伯特利。在此再往南行兩哩就能到達米斯巴,吉甲則在差不多十哩外。歸程長約二十五到三十哩。此外還有更加接近伯特利和米斯巴,也是名叫吉甲的地點,可能才是本節所說的地方。馬里文獻中提到一個名叫阿斯庫東(Asqudum)的占卜師。這人亦同樣定期巡行四個城鎮,向其中居民提供服務。── 華爾頓《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撒上七16~17撒母耳是一個巡迴各地審理民事的士師。他負起民事(16)、宗教(617)和軍事的責任(一二11)――《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撒母耳成為一位「巡迴士師」,在各地審判及治理以色列人,在君主政體興起之前,一人肩負起司法、宗教及軍事的重任。

          「伯特利」、「吉甲」、「米斯巴」及「拉瑪」:均位於便雅憫及以法蓮支派的境內,是撒母耳活動的主要地區。這記錄反映兩件事:

         1 在征服迦南後一段時期內,以色列人主要聚居於中央山脈的高地;

         2 撒母耳的勢力範圍亦只在原支派的附近,可能這是後來他派兒子到南面別是巴作士師(撒上81~2)的原因。 ──《串珠聖經注釋》

 

【撒上七17「隨後回到拉瑪,因為他的家在那裡,也在那裡審判以色列人,且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

         拉瑪和伯特利、吉甲、米斯巴都是古代宗教聖地。――《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伯特利、吉甲、米斯巴、拉瑪」(16~17)都在便雅憫和以法蓮境內,撒母耳巡行的範圍是迦南地的中部。「拉瑪」(17)的祭壇,可能是代替示羅被毀的會幕。──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拉瑪」:位於便雅憫支派境內。――《蔡哲民查經資料》

 

示非拉丘陵的五個山谷。示非拉丘陵位於猶大山地和非利士沿海平原之間,許多季節性的河道經過這裡流向平原,形成五個東西走向的主要山谷,成為從非利士沿海平原進入猶大山地的天然交通路線,也成為以色列人與非利士人經常爭戰的地方。這五個山谷從北到南依次是:
1
、亞雅侖谷(Aijalon Valley):亞雅侖谷的上游有兩條支谷,北支谷通往便雅憫高原中部,南支谷通往耶路撒冷。基色扼守亞雅侖谷西邊的入口,上伯和侖和下伯和侖是通往便雅憫的兩個重要城邑。
2
、梭烈谷(Sorek Valley):梭烈谷在五個山谷中最平緩,所以成為進入猶大山地優先選擇的通道,可以通往耶路撒冷和伯利恆。梭烈谷就是參孫對抗非利士人的地方。
3
、以拉谷(Elah Valley):這是進入希伯侖和伯利恆的關鍵通道。亞西加扼守著以拉谷西邊的入口。以拉谷是大衛與巨人歌利亞決戰的地方。
4
、姑弗林谷(Guvrin Valley):姑弗林谷可以通往希伯侖,但比較少被人使用。
5
、拉吉谷(Lachish Valley):拉吉谷可以通往猶大山地南部的重要城市希伯侖。──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思想問題(7~9)

 1 以色列人這次的得勝有那些遠因近因?你從以色列人的經歷得到什麽警惕與安慰?

 2 撒母耳在這一次與非利士人的戰役中感受「到如今耶和華都幫助我們」,而且立石為記,你曾否有過同樣的感受與做法?

 3 撒母耳和上任士師以利有何共通點?參212~17 22~25。這對身為父母的傳道人有何警惕?

 4 撒母耳已按照神的警告,將人立君主政體的惡果告訴百姓,你認為百姓為何仍堅持要立王治理他們?你是否也經常堅持己見,跟從外邦人為自己的前景頻頻打算,卻不理會神的心意?這樣做可能犯上什麽錯誤?

 5 掃羅是怎麽樣的人?具有那些品格?3~14 21節。你認為他是一個理想的王嗎?為什麽?

 6 從耶和華對撒母耳的指示(15~17),你對神有什麽認識?這個認識對你有何説明? ──《串珠聖經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