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彼得前書導論例證與靈感集錦

 

【彼得前書概說】被壓倒、壓垮,不知所措,受折磨──這些感受像波濤般淹沒那些正在受苦難的人,遮蓋了所有希望的景象,威脅著要把人摧毀。苦難有許多種──肉體上的虐待,使人衰弱的疾病,被社會排斥,受迫害等。痛苦和苦惱往往使人怯步、投降和妥協。

  第一世紀的信徒,許多都因著信耶穌而遭遇苦難。從耶路撒冷他們的猶太同胞開始,迫害的浪潮擴散到任何有基督徒聚集的地方,並隨著羅馬帝國決心除去那些不膜拜凱撒的人而逐步升級。彼得曾多次被打、下在監裡,也親眼見過教會被趕散、信徒被處死。但他認識基督,這一切都動搖不了他對主的信心。所以,彼得寫此信安慰、鼓勵各地的信徒。

  彼得以感謝神的救恩開始(1:2-6),闡明現在所經歷的苦難是為了熬煉他們的信心(1:7-9)。從前先知已預言神的救贖計劃,但他們卻不能明白,現在,藉著耶穌基督已經將這救恩顯明出來了(1:10-13)。為了回應這麼偉大的救恩,彼得囑咐讀者要追求聖潔的生活(1:14-16),敬畏和信靠神(1:17-21),存誠實和愛心彼此相待(2:1-3),也要效法主耶穌基督(2:1-3)。祂是寶貴的房角石,也是建造教會的基石(2:4-6);是“匠人所棄的石頭”,也是絆腳的石頭,跌人的磐石2:7-8);但教會卻建立在這塊基石上,成為神所揀選的祭司(2:9-10)。

  接著彼得指明信徒在艱難的日子當如何生活(2:11-4:11),如何正確對待逼迫,作好準備(4:12-18),更要信靠神的拯救(4:19)。彼得忠告長老要牧養神的群羊(5:1-4);年幼的要順服年長的帶領(5:5-6),各人都要信靠神並努力抵擋撒但(5:7-11)。最後彼得以個人、羅馬教會和馬可的問安作為結束語(5:12-14)。

  基督曾為我們受苦,我們跟隨祂的人也要有受苦的準備。我們因為信仰或行善而受苦時,記住,這是跟隨基督必須付的代價,要為我們配得上為主受苦而喜樂並堅持到底。── 《靈修版聖經註釋》

 

【信望愛是普通書信的主題】歐洲有一座華麗的大禮拜堂,它的大門入口處,有三塊大理石鋪在地上。第一塊刻上「信心」,第二塊刻上「盼望」,第三塊刻上「愛心」三個字。其實,這也是新約書信三大作者的次序。最先是保羅,他的書信特別著重信心;跟著是彼得,他特別著重盼望;最後是約翰,他特別著重愛心。再者,這也是每一個信徒靈性經歷的次序,先信,再因信生盼望,最後嘗到主的愛。── 巴斯德《彼得前書研究》

 

【作書者不僅是神的工具而已】有人曾如此說:寫經文的作者們,就好像上帝手中的一文筆,或如一管洞簫,被上帝的靈所吹奏;又或如七弦琴一般,被聖靈所撥動而已。這也就是說:那些作者們只不過是一些被上帝所操縱的工具而已。但這一段經文卻告訴我們:上帝的真理只臨到那些有心尋求的人。在靈感的過程中,上帝與人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靈感同時是人尋求的心志,與上帝的聖靈啟示的結晶。──《每日研經叢書》

 

【在正典中的獨特地位】在回教和共產國家的基督徒,對壓制、敵視,以至公然的逼迫,已習以為常,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對這些信徒來說,彼得前書是極之實在的幫助。本書幫助他們接受苦難,視為主所容許的,並且是有益的,可以使他們產生一些可貴的基督徒素質,如堅忍。

西方世界的基督徒,特別是說英語的信徒,他們擁有深厚的聖經傳統,對於信仰受到公然反對的情況很不習慣。直至最近為止,起碼政府仍承認家庭是組成社會的基本單位,甚至鼓勵大家適隨尊便地參加教會。然而,這情況已一去不返。今天的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似是要透過法官、教育團體,特別是透過傳播媒介,來醜化、嘲笑,甚至譭謗相信聖經的基督徒。廣播電臺、電視臺、電影、報紙、雜誌和官方公佈都鼓勵敗德行為、酗酒、狡詐,甚至褻瀆。基督信仰現已成為反主流文化,信徒愈早領會使徒彼得在他第一封信中的教訓,就愈能作好準備面對二十世紀末葉和二十一世紀啟端的日子──如果我們的主還未回來的話。──《活石新約聖經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