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希伯来书第十二章拾穗

 

【来十二1我们既有这许多的见证人,如同云彩围着我们,就当放下各样的重担,脱去容易缠累我们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

这里所使用的见证人这个词(martyrs),并不是一般所指的“观众”,但这里的意象却预设这样的意思。但是作者所选用的字,提醒我们观众的特性。他们与那些漠不关心,只想寻开心的人全然不同。

我们或许会讶异作者何以选择云彩这个比喻。他也许是要传递一大群人的观念,我们或许也可以从围着这个动词(perikeimenon)获得暗示,使我们想起人们被云彩包围着的光景。然而我们必须承认,这观念对竞技场的比喻或许有点不适宜,除非这个观点如屈梭多模(Chrysostom, BC)所举的例子;云可以保护竞技者免受炙热,但这样的模拟似乎扯得太远。因为“云彩”般的见证人,在古代是指“一群人”的优美惯用语,不该用太牵强的隐喻来说明。

作者把注意力转移到在竞技场上的竞赛者,在比赛开始前必须要有的预备。他的比喻取自希腊运动员奋斗不懈的赛前训练。增加负荷的不能保留;除了最基本的以外都要摒除。作者用属灵的解释容易缠累我们的罪来说明可能累赘我们的事物,毫无疑问的,重担onkon,这个字新约圣经中只在这里出现)这个词也是为了比喻说明任何会妨碍基督徒悔改接受新信仰的事物。作者并没有说明缠累人的是什么罪,因此这个字可以广泛应用于任何事。缠累这个字(euperistaton),新约圣经中只出现在这里,它的意思并不确定。穆尔顿(Moulton4列出四种可能;第一很容易避免的,第二景仰的,第三很容易围困的,或是纠缠不清的,第四危险的(具有很容易使人忧虑的意味)。RSV采取比较接近第三的译法。不管它的正确意思是什么,作者总是认为罪是属灵竞赛中的主要障碍。不要认为它是指任何特殊的罪──纠缠不清的罪。宁可将它看为罪的本身,罪就是障碍。

  存心忍耐、奔那……的劝勉,摆脱不必要的重担的积极面。在希腊文里正是强调这种积极的作法;它是一种必须尽力的举动。一个运动员,若非痛下决心,不要指望得胜。这个词意味着坚忍,即使遭遇困难,仍然竭力直到终点。在希腊原文圣经里,这个字已经在十章36节用过,本章3节再次强调这个观念,并且用以说明整个顺服管教的概念。而且,路程agona,吕译作“赛程”。这个字带有“争战”的意味,保罗用过数次。腓立比书一30指的是他所受的苦难,歌罗西书二1指的是他为歌罗西人尽心竭力,帖撒罗尼迦前书二2,是指他在传福音时所面对的反对,在提摩太前书六12和后书四7则是指为信仰的争战。因此我们看见,这里所说的路程,是指忍耐所受到的严格考验。而且值得注意的是,竞技者不能选择自己的路程,因为那是神自己把它摆在我们前头的,比赛节目的进行由祂来决定。──《丁道尔圣经注释》

         向古代信心英雄学习之外,最重要的是向基督学习,接受神的管教。作者用运动员作比喻(2,12节),劝勉信徒望定目标基督,壮胆挺身,奔跑人生的长路

本节用古罗马圆形剧场为背景,前章所说的古时信心伟人现在围坐在看台上,不是来观赏场中的比赛,而是“见证人”(原文有“殉道者”的意思),向今天的基督信徒见证神必保守帮助相信祂应许的人,供应足够的力量,奔走信心的道路;见证人之众多如云般围绕。

信徒比赛前要作好充分准备,应象竞走的运动员一样,除了十分必需的东西,一切都得放下,包括妨碍我们归信福音真理的“重担”和容易被缠累、阻碍我们奔走灵程的罪。有了“放下”和“脱去”,还要有积极的跑的决心。这是一场耐力的考验,阻力很大,需要坚持到底的毅力。神已定妥目标和路程,大家机会平等。──《启导本圣经注释》

         既有这许多的见证人:这里的见证人是指在上一章提到的信心伟人,他们通过自己的生活见证了信心的真实(11:2,4,5,39)。即信徒可以借着圣经的话语证实信仰前辈们信心的历程,更勇往直前。通过本节可以知道:①所有世代的众信徒应把圣经作为真理的教训来接受(15:4) ;②读圣经、研究圣经对于信仰生活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就当放下各样的重担:基督徒为了在决定自身命运的重要比赛中取胜,要除去生命长进的障碍物(5:35;5:18,19)。存心忍耐……路程:指出不要因在信仰的比赛过程中伴随的痛苦或诱惑而放弃比赛,应忍耐克服各种试探。因神给了我们忍耐的能力(4:13),信徒的忍耐又使信徒更热切地盼望神将赐予的赏赐(5:4;22:12) ──《圣经精读本注解》

 

【来十二1~3本文提到为最有效的信仰竞赛,信徒应有的态度。 ──《圣经精读本注解》

 

【来十二1~29上一章作者介绍在旧约中出现的信心伟人,在本章作者的关心集中在基督徒的实际生活上。作者把基督徒的信仰生活比喻为向着标竿直跑的竞赛(3:14;提后4:7),并劝勉以基督为榜样,不要落伍,继续跑下去。这告诉我们:①新约信徒是在最佳的条件下参赛的人;②信徒有必要不断地省察自己的信心(林后13:5) ──《圣经精读本注解》

 

【来十二2仰望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注:或作“仰望那将真道创始成终的耶稣”)。他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就轻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便坐在神宝座的右边。

    另一个不寻常的动词是仰望aphorontes eis耶稣,它暗示着坚定不顾他处,只将注意力集中在耶稣身上。也就是指一心不可两用的意思。不管任何的竞赛,必须全神贯注在终点在线,而作者就是要把这样的观念,转注到以耶稣为焦点。的确,伦理的教训由此成为教义的宣述。这里所选的是耶稣这个名字,并非没有原因的,这是要强调祂的人性(如第二章所述)。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有一个目标,就是要劝勉受书人,把注意力完全投注在这位最完美的人身上。

  以下的描述创始archegon)与成终teleioten),是饶富意义的词。这两个词总括了耶稣的工作,关系到我们信仰的全部范围。archegos 这个字有“创立者”的意思(MM),如中文的“创始”者,也有“领袖”的意味(详二10的注释)。也许有人认为,耶稣并不是信心的创始者,因为从历史角度来看,祂处在第十一章所列举信心英雄的时代之后,但作者却认为,耶稣是旧约时代圣徒蒙神光照的缘由。“成终”这个词,新约圣经中只在这里出现,七十士译本也没用过这个字。这里的思想与本书信所出现的其它同源动词的经文一样(teleioo,用过九次)。耶稣的工作,是以信心tes pisteos)为目标,这样的说明,很显然是要对基督教的立场作一个总结。在希腊原文里,并没有“我们”这个词,但在和合本圣经里,被加上去,显然是个很合理的诠释。

  这节经文将喜乐与苦难连在一起,正是回响新约圣经一再出现的主题。的确,在耶稣上十字架的前夕,说到祂的喜乐,而且祂希望门徒和祂同享这喜乐(约十五11,十七13)。后来门徒回想耶稣所受的苦难,很可能想起这个值得注意的事实。作者在这里并不认为必须对喜乐这个主题扩充说明,但是他附带指出这喜乐是那摆在前面的,是超越任何事物的,这极为重要。摆在我们前面的路程和摆在耶稣前面的喜乐,是有相互关系的。从这两个例子来看,得救的过程都掌握在神手中。

  十字架是苦难的中心。忍耐的观念已经在第1节介绍过了,但是这里还有一个至高的典范,并且用一个附加子句,轻看羞辱来增强语气。轻看羞辱不是指忽视受羞辱,而是指因着看见喜乐,不计一切羞辱的态度。

  耶稣便坐在神宝座的右边回应了一章3节和八章1节的理念。耶稣所受的苦难正是祂走向宝座道路的一部分。新约圣经常把十字架与耶稣受高举相提并论,十字架本身并不是结束,否则它就是个悲剧,不是一大胜利。──《丁道尔圣经注释》

         竞跑人要得到胜利必须望住目标,心无旁骛,这目标就是耶稣,祂是最完美的榜样。基督耶稣是始也是终,在我们信心道路的起点,祂给我们鼓励和盼望;在终点,祂迎接我们。这条信心之路祂亲自走过,并且胜利完成;祂沿途带领并保守我们的脚步。祂自己曾望住可以为世人完成救赎大功的喜乐奔跑(太十三44)。人的羞辱和十字架的痛苦都不放在祂眼里。祂所得到的荣耀也将成为我们的赏赐(启三2122)。──《启导本圣经注释》

 

【来十二2~3仰望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众信徒可以借着仰望基督(6:20),成为属灵的得胜者。基督胜过十字架的痛苦,得到坐在神右边的荣耀。免得疲倦灰心:劝勉圣徒,因严酷的逼迫而丧失战斗力时,要思想为我们受苦和得胜的耶稣,从而得到力量忍耐到底。哪怕我们遭遇再残酷的苦难,当思念耶稣所受的苦难,就能够忍耐。信徒能够奋力跑到信仰历程的终点,是借着在其中动工的圣灵的能力。 ──《圣经精读本注解》

 

【来十二3那忍受罪人这样顶撞的,你们要思想,免得疲倦灰心。

    你们要思想(祂)analogisasthe)。在蒲草文献中,这个字带着数学上“核算”的意思(MM),很显然暗示着仔细评估的意味。作者劝勉受书人默想自己所遭遇的苦难时,要细心的斟酌基督的忍耐。如果仍然带着“核算”的意味,则必须考虑基督所忍受之敌对的每一面,直到完全掌握整幅图画为止。这节经文和第2节一样,都是劝勉受书人放下自己,定睛在基督身上。

  作者喜欢用完成时态来叙述基督所成就的工作,就如此处他使用忍受hypomemenekota)这个动词。祂所作的,具有持久的意义。顶撞antilogia)这个词的本身,只有敌对的原意,就基督的仇敌而言,他们对基督的敌对与日俱增,最终以十字架的羞辱将他们的态度表现到极致。

  全心仰望耶稣基督的目的是为了免得疲倦灰心。很显然作者明白受书人会有灰心的倾向,这种倾向并非一时的,而是会持续一段时期,信心渐渐的瓦解。修正这种倾向的方法就是,更深注目基督教信仰的荣耀目标──耶稣自己。──《丁道尔圣经注释》

   “要思想”的原文有“计算”的意思。信徒奔走信心的道路,想到要遭遇的艰苦时,应小心计算一下基督耶稣一生所受到的罪人的反对。这反对有言语上的“顶撞“(原文antilogia)的本义和行动上的敌对,以致把祂钉死十架上。基督耶稣成功地克服这一切,应该成为我们疲倦灰心时的极大鼓舞。在这意义上,祂不只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见证人”。──《启导本圣经注释》

 

【来十二4你们与罪恶相争,还没有抵挡到流血的地步。

    基督徒是与罪恶相争的。这不排除内心的不断争战,但重点在于那些敌视基督教信仰的人。犯了这种罪的,在此比拟为罪本身。虽然与罪的相争已经白热化(动词是用 antagonizo),但抵挡的程度还没有到流血的地步。这里的希腊原文(mechris haimatos)并不很具体,可以解释为殉道,也可以隐喻地解释为“极度”的意味。但是前者似乎比较可取,因为这里的说明是与第3节相对,该处基督忍受顶撞“已经到了流血的地步”。也许作者的思想仍然受到第1节竞技场的比喻所影响。──《丁道尔圣经注释》

         本文的罪不是基督徒因诱惑而犯的罪,是不信的人逼迫信徒的凶残罪恶。──《圣经精读本注解》

 

【来十二46基督徒和外面的罪恶奋斗,逼迫的力量虽大,甚至家业被抢(十34),但还未到象那些信心英雄须以身殉道的地步。作者要信徒别忘了圣经上的话(见《箴言》三1112),虽写于古时,却也为今人而说。圣经万古常新,其教训不因时间而失色。这节经文告诉我们:受苦和遭遇逼迫都是神对祂子女的一种训练,可以在灵命上长进。遇到“管教”,不可灰心,因为神爱的人祂才管教。──《启导本圣经注释》

 

【来十二4~11作者指出基督徒所遭受的苦难并不是无法承受的,反而与他们有益;因此勉励他们要忍耐,信心不可动摇。 ──《圣经精读本注解》

 

【来十二5你们又忘了那劝你们如同劝儿子的话,说:“我儿,你不可轻看主的管教,被他责备的时候,也不可灰心。

    说到圣经的劝勉paraklesis),作者想要诠释的是,圣经也能鼓励人,因为这个字兼具这两方面的意思。圣经被位格化了,好像它可以直接对受信者说话。箴言上“我儿”这个词,可以自动地应用在将要阅读本书信的基督徒劝你们如同劝儿子身上。圣经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性是,它的应用不受时空的限制。

  我们常常需要聆听,不要轻看管教的劝勉,因为人类天生厌弃管教,今日比古代更有过之而无不及。管教很容易被轻看oligorei,藐视或等闲视之)。尤其是主的管教更容易轻忽。对许多人而言,这是种矛盾的看法,因为他们对神的性情的了解相当的贫乏。这一整章圣经就是致力于这种观念的修正。因为人在本质上不认为管教是需要的,在受责备时必然会灰心。他们看不到长远的恩福,和神对他们的关怀。──《丁道尔圣经注释》

 

【来十二5~6这里有三个词:表明神逐步加重的管教:就是「管教」、「责备」和「鞭打」。神加在祂儿女身上最后的管教就是肉身提早死亡。── 彭德歌《愿与你相交》

         忘了那劝你们……:暗示听到神的话的人,要记住神的话。不可轻看主的管教:管教意味着对子女的督责和惩罚。这里的管教特指来自不信者的逼迫,因为通过逼迫,可以更加依赖神。管教之下会出现两种负面反应:①轻看:由于不知道神的管教是以负面的形式出现,所以不在乎神的管教;②灰心:当受到神的管教时,认为神已离弃自己而灰心或绝望。 ──《圣经精读本注解》

 

【来十二7你们所忍受的,是神管教你们,待你们如同待儿子。焉有儿子不被父亲管教的呢?

    作者从旧约圣经中撷取管教这个字,就是为了应用在受信者身上。他更用了忍受这个动词(hypomeno),而且已经在第3节将这个字应用在基督身上。神期望祂的众儿女都以那位最卓绝的(par excellence)独生子为榜样,同样坚定不移的接受,也只有完全了解神管教背后动机的人,才能明白并且接受管教。这里有个原则,那就是说,关系决定管教的目的。一个疏于管教儿子父亲不配被称为父亲,一个老是逃避管教的儿子,正失去了儿子的名分。这是个原则,却不被现代各个思想学派所认同,因为放任主义的影响很大。父母的权威遭受这般侵蚀,再也很少扮演管教的角色了。接受管教也不再是儿子名分的一部分了。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人,无法真正了解神的管教,一点也不令人惊讶。本书信的第一代读者比较不难辨别此一关键。──《丁道尔圣经注释》

 

【来十二78从管教可以看出关系的亲疏 。神的儿女才受神的管教,信徒若逃避这管教也失去儿女的地位;所以应以苦难和逼迫为乐  ──《启导本圣经注释》

 

【来十二7~9待你们如同待儿子:神已成为我们的父亲(4:12;6:9,13,15;8:15),看顾我们,其具体方法之一就是管教。所以作者宣告,若没有神的管教,他“就是私子,不是儿子”。因此,信徒受管教时,与其埋怨,放弃信仰;不如先思想神的旨意,悔改自己错误的生活。 ──《圣经精读本注解》

 

【来十二8管教原是众子所共受的,你们若不受管教,就是私子,不是儿子了。

    事实上(ipso facto)若不受管教,就不能被称为是真儿子,而真是私子了。私子与真儿子相比,没有比这更明显的对比了。父亲不会给私生子享受同样的权利和地位,也不必煞费心思的去管教他。所以,缺乏管教,正反映这个人的身分。真正的儿子要担负责任,每个人都必须受管教才能预备好承担这些责任。──《丁道尔圣经注释》

         记得一件事:管教乃是作儿子的凭据。谁是神的儿子呢?就是被神管教的人。人不被神管教,这一个人,就没有作儿子的凭据。神的儿女个个都要受管教,所以你也不能例外。管教原是众子所共受的。你如果是神的儿子,就不能盼望得着另外的待遇。管教是作儿女的记号。没有这一个,就是私子,是私抱进来的,不是神家里的人。你不能接受神儿子的名分,而不接受责打。这两个是合在一起的。―― 倪柝声《初信造就》

 

【来十二9再者,我们曾有生身的父管教我们,我们尚且敬重他;何况万灵的父,我们岂不更当顺服他得生吗?

    他指出另一个关键(用再者 eita 这个字来接衔),来说明属地的父亲管教孩子时,会受到敬重。这是个重要关键。当父亲执行他的权威,用正确的方法导引、训练他的孩子,孩子会更加的敬重他。他们蔑视“优柔寡断、从不责难他们”的父母。毫无疑问的,一个人想要恢复权威,必须从家庭生活做起,这是一个秘诀。父母的权威的确是社会权威的缩影,父母的权威受剥夺,社会也一定蒙受其害。作者以模拟法来描述一个更高的属灵原则。──《丁道尔圣经注释》

         儿子的问题,就产生管教的问题;管教的问题,就产生顺服的问题。因为是儿子,所以有管教;因为有管教,所以我们要顺服。顺服神,要顺服两件事:一件是顺服神的命令;一件是顺服神的管教。一面顺服神在圣经里所给我们的一切法则,一面顺服神在环境里所给给我们一切的安排。顺服不是一句空洞的话语,顺服要付上代价。我们是甚么种的人,自己应该知道。管教是绝对需要的。打,就是要我们听话;打,就是要我们顺服。―― 倪柝声《初信造就》

 

【来十二910作者将地上和天上的管教作比较。地上的父母如果管教得合宜,自会受到子女的敬重。家庭是社会的缩影,父母若疏忽管教,社会必蒙其害。信徒属灵的生命也当受“万灵的父”(神)管教,是灵命长大所不可少的。天父的管教不同地上父母的管教,不是暂时的,也不是随己意的。神知道我们的心思意念,在需要时才施予管教,训练我们成为象祂一样圣洁的儿女。──《启导本圣经注释》

 

【来十二10生身的父都是暂随己意管教我们;惟有万灵的父管教我们,是要我们得益处,使我们在他的圣洁上有分。

    前者的管教是短暂的(和合本只作,吕译:在短暂的日子里),动机也是较次等的(随己意)。无论属地的父用多崇高的原则来管教,也并非绝对无误的,他们受制于自己的好恶,有时方法是不智的,甚至有损儿子的最佳利益。相反的,神对我们有完全的认识,而且祂所作的是要我们得益处,因为祂知道我们需要何种管教。祂的管教从不超越我们所能受的,也不疏忽我们的需要,祂要使祂的众子像祂自己一样。祂有一特别的目标,就是为了使我们在祂的圣洁上有分。生身之父的行动在本质上是短暂的,而天父所关切的是我们永远的福乐。在祂的圣洁上有分,正与短暂的利益相反。无独有偶的,圣洁hagiotes)这个字在新约圣经别处,只在哥林多后书一12出现,保罗用这词来说明他自己和他同伴们的行为。──《丁道尔圣经注释》

 

【来十二10~11『使我们在祂的圣洁上有分,…结出平安的果子,就是义。』神的圣洁,就是神的性情。义,就是合乎神法则的行为。平安,乃是与神与人都和得来的和谐。我们里面越有分于神圣洁的性情,外面就越能有合乎神法则的义行,结果,与神与人也就越能和谐相安。

         使我们在他的圣洁上有分:指神通过管教,使信徒效法他的圣洁的品性(11:44;彼前1:7,16)。这里的管教是训练信徒成为与神国度相称的人的方法,也是保障来世得到更大祝福的工具。 ──《圣经精读本注解》

 

【来十二11「凡管教的事,当时不觉得快乐,反觉得愁苦;后来却为那经炼过的人,结出平安的果子,就是义(原文可翻作『就是义的果子』)

         使徒要我们特别注意『当时』和『后来』。当时不觉得快乐,当时觉得愁苦,这是事实。管教,是应当觉得苦的。圣经没有说十字架是喜乐的,十字架乃是苦难。你可以把它算作喜乐的(彼前一6)。但觉得是一件事,算又是一件事。我们的眼睛不是一直在那里看当时,眼睛要一直在那里看后来。现在所经过的是何等苦的事,但后来却要结出平安的果子,就是义的果子。只有人在神面前是平安的,才能得着果子。最怕的是在管教底下埋怨、不平、不服。你若是要结出果子来是平安的,你就要先学习接受,先学习和神不争、不闹意见。平安在你身上,就有义生出来。人在神面前一不平安,一有话,一有争执,他也就没有义。―― 倪柝声《初信造就》

         训练人成为好的赛跑健儿,也象修剪果树。树木经过修剪才结出更多更好的果子来。平安须自义中求。人与神的关系正常,内心自然有平安。受到神的管教,能做神圣洁的儿女,就能有平安的果实。──《启导本圣经注释》

 

【来十二12所以,你们要把下垂的手、发酸的腿挺起来,

    开头的所以dio)这个词说明这个劝勉与以上的探讨是不可分离的。这段经文隐含旧约语句,第一部分出自以赛亚书三十五3,第二部分(13节)出自七十士译本的箴言四26。很可能这段经文继续论述运动员角色,所用的字很生动的带来鼓舞的力量。下垂的手发酸的腿都是描述意志低落的用法,说明一群人因体力消耗罄尽,动作迟缓无力。RSV译本与和合译本的译法好像直接向受书人发出这个劝勉:举起(吕译)自己的手臂,伸直(吕译)自己的膝盖,但是希腊文圣经可解释为劝勉他人,要坚固他们的弟兄。尽管后者的解释较为可能,但一个人若不努力复兴自己,就没有希望去复兴其它人。──《丁道尔圣经注释》

         使徒告诉我们,不要灰心。好像受了管教,手是垂的,腿也发酸,但我们不要以为甚么都没有了。我们受了管教、鞭打之后,还要把下垂的手,发酸的腿挺起来,因为管教和鞭打会叫我们结出平安的果子,就是义的果子来。

         作者继续用运动员的比喻,来勉励信徒。手下垂和腿发酸都是精神不振、身体疲倦的结果。要得到胜利须竭力把手和脚挺起来。自己先振作,才有余力鼓励他人。──《启导本圣经注释》

 

【来十二12~13「所以你们要把下垂的手、发酸的腿挺起来,也要为自己的脚把道路修直了,使瘸子不至歪脚,反得痊愈。」

         这是神激励我们的话,叫我们挺起信心的手和祷告的腿来。我们的信心时常会疲惫、衰弱、疏懈,我们的祷告时常会失去能力和功效。

         这节圣经真有能力。它似乎知道我们已经气馁、已经胆怯了──一点极小的试炼,就会使我们沮丧,使我们惊骇,使我们就去选择一条容易的路走。

         我们时常会用很多的方法去逃避试炼。当我们遇到了为难的环境,我们总是用「我现在还没有准备好」来推托,来闪避。啊!有多少需要我们牺牲的时候,需要我们顺服的时候,需要夺取耶利哥的时候,需要勇敢去带领失丧的灵魂的时候,需要祷告的时候,或者当我们的疾病已经被神医治了一半的时候,我们却绕道而行──拣选了别的路。

         神说:「你要把下垂的手、发酸的腿挺起来。」一直向大水走去,看!水便分开,红海成了干地,约但河立起成垒。不要惧怕,神自会带领你进入胜利的。

         不要任你自己「歪着脚」,快来「得痊愈」。让你的信心坚强起来!一直向前走去!不要遗留一座耶利哥城不被攻破!不要留一点破口任撒但向你夸口!这真是一课有益而实用的功课。── 宣信

         你们要把下垂的手……反得痊愈:劝勉因苦难而灰心、犹豫不决的受信者,重新鼓起勇力向着标竿直跑。强调首先要医治他们的属灵的疾痛。因此我们可以知道神为了我们的成熟,有时让我们遇见试探或苦难,神为了训练他的子女而使用试炼和患难,因此信徒要以喜乐的心来接受神所赐的患难。信徒受管教是因为他是神的子女,这也是信徒蒙神爱的确据。保罗通过身体上的刺受到神的管教,但他认为这对自己有益,并用感恩的心来接受(林后十二7-10) ──《圣经精读本注解》

 

【来十二12~17作者在前面指出管教的必要性,在这里劝勉信徒不要自暴自弃,作为神的百姓以积极的态度敬虔度日。 ──《圣经精读本注解》

 

【来十二13也要为自己的脚,把道路修直了,使瘸子不至歪脚,反得痊愈(注:“歪脚”或作“差路”)

    把道路修直了这句话引出了不同的理念。发酸的腿不可能走崎岖不平的道路。修直和第11节所说的义有关。因为自然形成的道路大多是弯曲的,为了避免行路的困难,必须经过某些努力和特别的预备来修直道路(参:赛四十38的意象)。必须毅然除去大石头和障碍物。修直的道路是瘸子的祝福,自然法则如此,属灵的层面更是。这似乎是说,每一位受书人都必须接受他们目前受的管教而有的益处,因此要振作,确使自己有进步。那些处在软弱状况的人,所注意的是痊愈,不是脱了臼(ektrepe)。此处描绘瘸子因为走不必要的崎岖路,而使得无力的腿歪脚;生动地道出轻忽属灵或德行上的软弱,会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目标是得医治,而不是受伤。──《丁道尔圣经注释》

         人生的道路多险阻,我们天然的倾向是绕道或趑趄不前。这里教导我们,痛下功夫把弯曲的道路修平修直,不只自己好走路,也方便不良于行的人。作者用这比喻劝勉信徒接受管教,不要灰心,继续前行,就能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宽豁之境。──《启导本圣经注释》

 

【来十二14『要跟随圣洁,非圣洁没有人能见主』(原文)。这里所说的要跟随圣洁,就是跟随在我们里面的圣洁生命,也可以说,就是要跟随在里面的生命所给我们的圣洁感觉。我们要跟随它圣洁的引导,圣洁的感觉,过圣洁的生活,走圣洁的道路;否则,我们就不能见主,就不能和主有交通。

         修直道路的属灵意义在这里得到说明,就是“追求与众人和睦”(参罗十二18)和“追求圣洁”。神要求我们圣洁,才可以和祂有交通(“能见主”)。──《启导本圣经注释》

 

【来十二14 “追求圣洁一语原文何意?其正确解释为何?】

    原文此节圣经,试重译如下:

    你们要与众人追求和睦、和圣洁、无此,无人能见主追求一动词是配合两个向格,即和睦圣洁追求原文为DIOKO,原意为迫近,是军队的用字,指进军攻打某一城市时,大军迫近该城,不久即可抵达及占领之。保罗在罗马书九章3031节的追求与此同字,但在十二章13节则译为一味,意即殷勤,不断地。

    保罗对腓立比人所说向着标竿直跑一语,原文便是用此字,该语应译为迫近标竿。此字在马太福音五章1011节则译为逼迫,原字亦有此意。

    我们既然明白迫求一词的原文意义,则不致误解所谓追求圣洁的真正涵义了。

    圣洁不是一件东西,叫信徒去圣洁乃是一个生活的最高目标,身为基督徒的,在生活各方面必须迫近这个目标。圣洁乃是一种基督徒生活的方式,基督徒必须活出圣洁的样式来。消极方面是远离罪恶,恨恶罪恶,不沾染罪恶,积极方面是凡事手洁心清,带着基督的香气和光辉,言、行、思、态四方面均有天上圣洁的颜色。

    有不少人误解圣洁,以为圣洁是一件东西,可以用祈祷去得来,但在生活上并不离恶行善,除恶就义。心中的污秽不肯扫除,手中的罪恶不肯承认而改过,即使终日祈祷,也无济于事;立志离开罪恶,求神帮助自己得胜罪恶,凡事在动机与动作上以神的圣洁为生活标准,那是比什么都重要。

    希伯来书作者又说:非圣洁没有人能见主。意即心中有罪恶而不肯悔改的人,即使时常祈祷,时常参加聚会,这些都是与主见面的行动,都不能蒙悦纳。一个存心及行为不圣洁的人,即使天天做礼拜,但神,只看见有一团罪恶的乌云在那里,神并看不见那做礼拜的人。

── 苏佐扬《圣经难题》

 

【来十二15又要谨慎,恐怕有人失了神的恩;恐怕有毒根生出来扰乱你们,因此叫众人沾染污秽。

    被译为谨慎这个词(episkopeo),在蒲草文献中常被用来作为书信结束前的最后问候语(MM)。它的字面意义是“执行监督”,而且常常被用来说明官方的资格。就如五章12节所暗示的,有一部分受书人已经具备执行这种功能的资格。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它在属灵方面的极大重要性:要谨慎恐怕有人失了神的恩。值得注意的是,这儿用的是现在时态的动词(hysteron,强调“继续失去”)。神的恩在这里是指;神在祂的恩典里面为人类预备的一切恩福。基督徒有许多的失败,就是没有运用这些恩福。这里引用一个特别的例子──就是有毒根生出来,带来麻烦。这句话是从申命记二十九1718引用出来的,但是这里是用在一般性的意义上,指招收苦毒恶果的任何人或事,犹如植物的根会影响果实的收成。毒根的发芽很具象的刻画出苦毒的发展与倍增。作者把毒根和污秽并论,因此叫众人沾染污秽,是因为不管苦毒在那里,它的影响力就必然扩大。苦毒的确是会带来腐败和污损。这个词(mianthosin 沾染污秽)在提多书一15用来描写不信的人,他们连心地和天良,也都被污秽了。──《丁道尔圣经注释》

         “神的恩”就是神的恩典和这恩典给人的一切好处。信徒失败的地方是有这恩典却不去得到它。“失”字原文有“不去得到”的意思。本书二14和六48便是好例证。这里提到失去神恩的一个结果,是生出毒根(参申二十九1720)。树木的根苦,结的果子也苦。人心若有毒根,这根会生长繁殖,结出仇恨、骄傲、竞争等恶果,让整个团体、教会发生问题,受到污染 ──《启导本圣经注释》

 

【来十二15~17毒根生出来:毒根”是指在教会内隐密地造成邪恶影响的教训及人(29:18)。作者以以扫为例,提出警戒道德上败坏教会、使人离经背道之恶行的必要性。因一点食物:以扫为了解决眼前的饥饿,愚昧地犯下了放弃永远的祝福的错误(25:29-34)。后来他认识到自己过错,想重新得到祝福,但遭到父亲以撒的拒绝(27:33)。离经叛道的缘由,是更爱这世上的事物的结果(6:13);有一天他们定会痛哭后悔自己所犯的错误(27:33;25:11;13:17,28) ──《圣经精读本注解》

 

【来十二16『长子的名分』,至少包括三种福分:(1)作祭司,代表人事奉神;(2)作君王,代表神管治人;(3)承受地土,在来世管治世界。以扫因贪恋世俗,失去了这名分;流便虽是长子,但因着放纵情欲,也失去了长子的名分,上述三种福分,祭司归与利未,君王归与犹大,双份地土归与约瑟,三人的后裔。

 

【来十二1617这毒根的恶果还有“淫乱”和“贪恋世俗”。“淫乱”非指男女肉体关系,而是指对神的心不专一。以扫二罪俱犯,既出让神所赐的长子的福气,又贪恋口腹的享受(创二十五33;参雅四1)。以扫“号哭切求”,不过要得回失去的名分,并未悔罪,反恶心顿生,要杀弟弟雅各(创二十七41)。他被弃于长子福分之外,可见“失去神恩”会得到什么结果。我们若遇逼迫,牺牲正道以图苟安,情形也相若 ──《启导本圣经注释》

 

【来十二17后来想要承受父所祝的福,竟被弃绝,虽然号哭切求,却得不着门路使他父亲的心意回转。这是你们知道的。

    这个字是指创世记二十七章所记载,以撒受瞒骗,把他族长的祝福给了雅各,当他发现错误时,知道为时已晚。令作者无法忘怀的是以扫的号哭全然无用。得不着门路……心意回转(译注:原文无“父亲”),可直解为“他找不到心意回转的余地(topos),意即他已经没有机会改变现况。这里说他没有悔改的机会,但在新约圣经里的原则却是,一个人若在灵里渴慕,无论何时都有属灵悔改的可能。在这意义上福音可以说是建立在呼召人悔改的基础上。我们或许讶异,是什么因素使本书作者在这个节骨眼上,提出以扫的悲剧故事,一定是因为,所有不知道支取“神恩典”的人当中,以扫的例子最为显著。──《丁道尔圣经注释》

         以扫『找不到地方去悔改』(参英文圣经钦定本),希腊文悔改metanoia)一字是解作改换心思意念的。它就是说,到了此时此地,以扫亦很难回心转意了。这并不是说,上帝不会饶恕他,而是有一个事实摆在我们的眼前,当人选择了某些事情之后,结果就是不能回复本来的面目,而上帝自己也不能把它们的后果扭转过来的。举一显浅的例子来看,当一个少年人,存心破坏责任,目的和危险自己的贞洁,或一个少女失去了贞操,他们的身体既玷污了,就再不可能回复旧时的情况。上帝是可以饶恕人的,但祂不会把那时针向后拨的。――《每日研经丛书》

 

【来十二18你们原不是来到那能摸的山;此山有火焰、密云、黑暗、暴风、

    那能摸的山这句话使人想起颁布律法时的景象(出十九1222,二十1821)。事实上,以色列民(甚至他们的牲畜)都不得靠近这圣山(参20节)。整件事情是在强调立约的威严是可以感受得到的。这里的描述都是物界的,火焰、黑暗、暴风、角声。也就是说,律法的颁布也是用触觉、视觉和听觉来领会。作者回忆当时的动人景象,并没有提到西乃山,不过事件的慑人情景就已不言自明了。申命记第四、五两章,出埃及记第十九、二十两章说明得很详尽。──《丁道尔圣经注释》

         能摸的山,此山有火焰:指旧约教会性质(3)。对比之下新约教会具有更为属灵的特征(4:24)。密云,黑暗,暴风:很好地表明旧约教会所具有的预表性质<绪论,预表论> ──《圣经精读本注解》

 

【来十二1822“那能摸的山”指西奈山,是神颁律法给以色列人的地方(看出1920章)。颁赐时场面严肃,令人生畏(1821节)。这里用西奈山比喻律法带给人的恐惧,与锡安山所代表的恩典福音恰成对照(22节)。锡安山是基督徒见神的地方,称之为“天上的耶路撒冷”(参启21章)。这“千万的天使”是“服役的灵”,在那里服侍神。──《启导本圣经注释》

 

【来十二18~29与以扫的失败(16,17)相联系,为了证明新约的超越性,对比旧约和新约的地方西乃山和锡安山。律法是不完全的,不能救赎人,只能把人引到主基督面前,起启蒙的作用;同样在摩西律法下的旧约教会是以基督为首的新约教会的影子和预表,是为新约教会的准备过程<绪论,法律与福音的比较>──《圣经精读本注解》

 

【来十二19角声与说话的声音。那些听见这声音的,都求不要再向他们说话。

    角声echo)是启示文学中熟悉的意象(参:太二十四31;帖前四16与约翰所写启示录中的七号)。它是为了传递不可疏忽的权威命令。说话的声音phone rhematon)也同样令人慑服。根据出埃及记十九19记载,神在雷声中回答摩西。这似乎是要使人对整个与神相交的重要性留下最不可磨灭的印象。若非透过摩西,神不直接向百姓说话,但即使神与摩西的交谈是可以理解的,却也是令人惊心动魄。神的启示令人难以忘怀,他显然也愿意为人作预备。由此看不要再向他们说话的要求,颇令人注目。这当然是有条件的,最重要的就是对神的敬畏,这也是最令百姓忧心的,下一节对此有说明。──《丁道尔圣经注释》

 

【来十二19~21指出只局限于祭司,百姓不能接近神的旧约教会的特征。 ──《圣经精读本注解》

 

【来十二20因为他们当不起所命他们的话,说:“靠近这山的,即便是走兽,也要用石头打死。”

    因为他们当不起所命他们的话,说明了当时的荣耀景象令他们魂飞魄散,连摩西也战兢不已,这真是一点也不出乎意料之外。综观律法时代,神与祂百姓的交往的特性乃是隔离,就像至圣所所示的。这里不住强调神的可畏,就是为了要说明在福音之下,人可以如此坦然地来到神面前,这在2224节的信息中有说明。──《丁道尔圣经注释》

 

【来十二21所见的极其可怕,甚至摩西说:“我甚是恐惧战兢。”

    摩西所受到的特别震撼用所见的这个字表现出来(to phantazomenon),这个字用意广泛,包括摩西所领受到,百姓眼不能见的从神而来的特别启示。即使以色列百姓距离山脚下远远的站立,也都被慑服,而摩西自己,当他走近领取法版的地点,可畏的自然界现象近在眼前,令摩西战兢,也就不足为奇了。旧约圣经里并没有特别记载,当颁布律法之际,摩西说道我甚是恐惧战兢这样的话,但是我们不难想象,在那个景况之下摩西所受的震撼。最接近这节经文的记载是申命记九19,那里说到摩西回忆当时的惊恐。──《丁道尔圣经注释》

 

【来十二22你们乃是来到锡安山,永生神的城邑,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那里有千万的天使,

    天上的耶路撒冷来和律法的颁布相对应,很令人惊讶,但作者似乎为了强调基督徒之属灵进路的优越性。惊怕和与神隔绝都已成为过去。以下经文以诗的风格充分解释了基督徒的地位。希腊原文里,一直到第24节的最后一个字(亚伯)都没有用过冠词,使得这段话显得非常精简,事实上,这些子句的顺序几乎像仪文的结构。

  这里并没有提到摩西会见神那座山的名称,而基督徒会见神那座山却很清楚的指名是锡安山,这强调了后者远比前者优越。为了避免造成误解,更在天上的耶路撒冷外加上永生神的城邑来描述。举行欢乐盛会(吕译;和合本作“共聚”)这句话,更明白指出不再有畏惧之情。不可能有比此更强烈的对比了。神和祂百姓的居所这幅更宁静的图画就像暴风雨后的宁静一样。天上的耶路撒冷似乎预示启示录二十一章(亦参三12)所叙述之新耶路撒冷,也就是神的子民最完美的居所。把城邑相提并论,有其用意。在古代,这两者的结合并非很陌生,尤其在希腊文化之下的当时世代,城巿中心或人民集会广场)大都位居由临近的山(希腊卫城所在之处)。作者认为两者都蕴含着属灵的意义。锡安山预表对神真实的敬拜,耶路撒冷预表基督徒的团契。

  千万的天使显明神的四围有许多仆役。这幅画面最令人印象深刻。神不再是不可亲近或令人畏惧的神。祂居住在一群敬拜祂的人中间。这里提及天使与本书第一、二两章所探讨,天使与基督的关系有特别的关联。这些天使都是“服役的灵”,奉差遣来服事的。共聚的总会panegyris,吕译“欢乐盛会”)应该是仅限于天使(如 RSV的译法),或是包括天使与信徒的总和,略有争议。前者较为可取,而且可能是要抵销天使是审判使者的观念(如启示文学的叙述)。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将天使当作一个独立词,将欢乐的盛会与“总会”连在一起。然而似乎最好是把两个团体划分清楚。──《丁道尔圣经注释》

 

【来十二22~23锡安山:这是指:①神的百姓居住的地方(14); 耶路撒冷城邑(21:5)。还可以称为“永生神的城邑”和天上的耶路撒冷(21:2;4:26)。你们乃是来到:指信徒已经尝到天国的滋味。它告诉我们:①信徒已经得到救恩的保障(5:24);②信徒要盼望神的奖赏,为神的荣耀而活(提后4:8)。千万的天使……义人的灵魂:提及居住在天国的存在。长子之会:指借着信心与万有的长子(西1:18),基督联合成为神儿子的一切信徒(4:22)。因此,信徒需要与基督相交(15:4,5;1:3),离开教会的个人,信仰生活是不正确的(10:24-25) ──《圣经精读本注解》

 

【来十二2223千万天使,诸长子的总会,义人的灵魂是谁?】

答:这两节经文是描述天上的组织,是神启示天上属灵奥秘的景况,都不是我们人有限的智慧所能明白,和肉眼所能看见的事,因此无法完全了解它的真义如何,只能作一般性的解释:

①天上的耶路撒冷,那里有千万的天使(启五11)。天使一词在圣经中亦曾遍地被提到(参十六题),这里说到在永生神的城邑,就是天的耶路撒冷,有千万的天使,可能是在颁布律法的时候,随同神降临无数的「大群体(申卅二2;诗六八17)」,或是指着事奉祂的千万的天使(但七10),或是指主在荣耀里,跟着祂一同降临,施行审判的众天使(太廿五31;犹1415)。

②有名录在天上诸长子之会所共聚的总会(来十二23上)——这诸长子系指旧约时代的圣徒说的(在出四22;耶卅一9;诗八九27),或指所以真实的信徒(参雅一18;罗八17;来一14),他们的名是记录在天上国民的登记册上(路十20;赛四4;启廿1215,廿一27;腓四3;彼前二9)。所谓共聚的「总会」一词原文为()(节期、佳节、会期 a Feastal gathering),意指全民一个欢乐的聚会an assembly,如同过佳节盛会,有人以为这是指着千万天使在天上的一个大聚会(参提前五21)。另外所谓「诸长子之会」一词原文为()(召出,聚会an assembly),意即指新约圣经所用的教会Church,这是一切信主的人所加入的教会,就是天上独一的真教会,都是联为一体,一个总会,一个教会,这是神智慧计划的极大奥秘(参弗三5-10),直到日期满足的时候,才能显明出来(弗一10;参二七八题)。

③被成全之义人的灵魂(来十二23下)——就是指旧约的圣徒,以及在基督里因信称义已经睡了的忠心信徒(注),他们的灵魂离开身体以后,继续活在神面前,被成全为义人的灵魂,因他们是完全蒙了救赎,成为圣洁,与神同在,与圣天使联合在天上事奉神,在神的永生国度里,享受祂的荣耀和赏赐,他们所得的一切福气,算是圆满的成全了。

注:一般解经家认为神并没有视祂的儿女一律为「长子」,故前面所说的「诸长子」,已经是指旧约圣徒的,后面接着又提到「义人的灵魂」,则系指新约的信徒而言,这样便无重复之嫌,且合神学的次序,在此注明,俾供参考。——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来十二22~23 “有名录在天上诸长子之会所共聚的总会一语如何解释?千万天使与诸长子和义人的灵魂又有何不同?

    这是两节相当难解释的经文,许多解经家颇感惶惑,因为这是神启示本书作者有关天上的秘密事。任何有关天上的事,我们都无法完全了解,只能了解一部分。

    一、这两三节经文所说的天上秘密,是指天上的耶路撒冷,有谁在该处的情形而言。首先题到有千万的天使,原文是无数的天使,有些原文解经家则谓,这个无数的一形容词,是包括下列各种对象而言,首先是天使们。

    所以下文的总会,当然包括天使们在内。

    二、义人的灵魂一词之前有被成全之四字,原意为被做成完全的。这些义人的灵魂已成为完全,正如有些人相信,基督徒在世上无法做完全人,等到回到天上去,才开始做真正的完全人。

    这些义人的灵魂不是在地上,乃是在天上。这里说得很清楚,有些人相信基督徒死后,身体埋在坟墓,他的灵魂也在坟墓中睡眠,因此基督徒死后,灵魂并不到天上去。但这种说法并不合圣经真理,因为希伯来书作者说得很清楚,在天上的耶路撒冷有许多义人的灵魂,如果基督徒死后,灵魂不到天上去,这节圣经便无法解释。

    再者,主耶稣在十字架上时对那悔改的强盗说得也很清楚,他说: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路廿三4243)。主耶稣所说的话也证实了希伯来书作者所得有关天上的启示。

    这些被成全之义人的灵魂,不是专指新约时代的基督徒而言,乃是包括!日约与新约每一时代的义人而言。

三、有名录在天上诸长子之会所共聚的总会一语是很难解得使人满意的,但我们不妨冷静地去默想。

根据原文,这些话每一字的次序是这样安排的。千万众大使的总会(原意为全民大会)和教会(旧约则用此字指全会众)诸长子的已经登记在诸天之上

    原文古卷并无标点符号,因此,译经时颇费斟酌,有时不清楚每一字与上文下文的关系,正如中国的古书一样。

因此,除现有的译法外,曾有不同的译法,兹举例如下:

有千万的,即众天使所聚集全民大会和诸长子的大会,他们已经登记在诸天之上。

    有千万的,即众天使所聚的全民大会,和诸长子的教会,他们都已经登记在诸天之上。

    根据第一种翻译,那全民大会长子大会是专指众天使在天上所举行两种不同的大会而言。

    但如根据第二种翻译,则所谓千万(原文是无数的),是包括千千万万天使千千万万长子,而长子则专指新旧约圣徒而言。

    有不少解经家愿意采用上述的第二个翻译。因此,所谓诸长子是指已经回到天上去的古代信徒和基督徒,也指仍在世上生存的基督徒而言。不论是已经离世的,或仍在世上的信徒,他们都已经有名录在诸天之上即今日所谓登记注册或圣经所谓报名上册(路二2)。

    这样看来,在天上共有两种不同的大会,一种是千万天使的全民大会全民大会一字,中文译为总会,原文该字为PAN EGURIS,指全国国民的一个欢乐节期,大家举行大会,尽情快乐。所以这是指天上千万天使欢乐的一个大聚会,译为总会,今使人发生错觉,像今日教会的堂会、区会、大会,总会那样。

    另一种大会是诸长子的大会,中文只译诸长子之会字并未加以解释为什么会。英文译为“CHURCH”,会使人误会为基督教会。许多英文注经家认为这里的会字是指诸长子的教会,原文此字为EKKL ESIA,即新约圣经所用的教会而言,这是说教会每一分子在神眼前乃是长子,包括已离世归天家的信徒和仍在地上生存的信徒。

    可是,我们要明白希伯来书作者是犹太人,是一个圣经教授,他所用的字句十分审慎,但仍不免带着犹太人传统的色彩。因此本人相信希伯来书作者所用的(英文的CHURCH),是沿用旧约圣经所用过的字意。所谓并非新约的教会,乃是全会众,使徒行传十九章32节,3940节的聚集的人聚集聚众,原文便是用这个时常译为教会的字(EKKLESIA),足见教会一词在当时不一定指新约教会而言,亦指一般聚集的群众而言。

    摩西在旷野所领导的民众,旧约圣经所用希伯来文会众一词,在七十译本的希拉文旧约时常译为“EKKLESIA”,即新约圣经的教会,但当然不是指新约的教会而言(见民十12,十四5,二十6等的会众一词),乃指以色列的全会众。

    因此,我相信,希伯来书作者所谓诸长子之会,是指旧约属神的人而言,而不包括新约的信徒。在旧约圣经中,神曾吩咐摩西对法老王宣布:以色列是我的儿子,我的长子(出四22),这是最清楚的一处经文。在次经中的所罗门智慧书(十八章4节)和以斯得拉二书(六章58节),亦有同样说法。耶利米书卅一章9节说:神说:我是以色列的父,以法莲是我的长子(在这里的预言中,以法莲是代表全以色列,何西阿书全书均用以法莲代表以色列人)。诗篇八十九篇27节所说我也要立他为长子,虽然是指大卫,但实在是指全以色列而言。

    希伯来书作者可能也想到诗篇八十九篇7节的话:他在圣者的会中,是大有威严的神圣者的会一语与诸长子之会意义是相同的。

    我认为这里所说诸长子之大会是指旧约的信徒另一的原因,是因为在诸长子之大会之后,跟着又说到被成全之义人的灵魂,这被成全之说人的灵魂,是指新约的信徒说的,作者先说旧约的诸长子之会,后说新约的被成全之义人的灵魂,这样是很合神学次序的。

    假如诸长子之会已经是指新约的教会,后来又说被成全之义人的灵魂,也是指新约的信徒,则未免重复。一个聪明的作者,在圣灵启示下,断不会如此重复,因为这样执笔,是不会神学次序和写作的技巧的。

    我在这里,愿意根据圣经原文,把22节末句及23节我们所讨论的经文重译一次,仅对原文有兴趣的读者作一参考。

    在那里有千万的天使的欢乐大会和诸长子的大会,他们都已登记在诸天之上。

    四、最后,登记在诸天之上一语,各家的解释也有不同的意见。

    登记在诸天之上一语是指信耶稣的人,即新约信徒而言。路加福音十章20节,主耶稣曾告诉他那些得胜鬼魔的门徒说,他们要因为他们的名记录在天上而欢喜。

    一般解经家相信,基督徒的名字是登记在生命册之中,即启示录廿章1215节所说的生命册(又参考诗六九28;赛四4;腓四3;启三5,十三8,十七8,廿一27等经文)。

    登记在诸天之上一语是指旧约与新约一切的信徒而言,除上述各经文的生命册之外,还有下列各处经文,说神面前有一册子,记录一切属神的人的生活,如摩西在出埃及记卅二3243的祈祷;大卫在诗篇五六8,和一三九16的话;还有玛拉基先知所说的记念册等,都表示旧约信徒的名字与生活都登记在神的册子上。

    登记在诸天之上一语也包括一切忠心的天使们,他们不跟从撒但对神叛变。神把他们重新登记在他的册子上,同时把那些叛变的天使除名。这些重新登记的忠心天使,经常在天上举行欢乐大会,像罗马国每年举行一两次的全国人民欢乐大会一般。

    作者本人相信这登记是包括千万忠心天使与旧约、新约一切信徒的。

── 苏佐扬《圣经难题》

 

【来十二22~24清楚地指出新约教会的优越性。 ──《圣经精读本注解》

 

【来十二23有名录在天上诸长子之会所共聚的总会,有审判众人的神和被成全之义人的灵魂,

    总会这个字(ekklesia)在他处都译为“教会”,而这里一定有比这更普遍的含义。本书别处惟一用到这字的是二章12节,那里引用旧约圣经(七十士译本),指“集会”(思高)或“会众”(现中)。第一,这个群体的成员被称为诸长子prototokoi)。这里特别标明教会时代,和一户人家只有一个长子(参16节以扫的例子)的族长时代之明显不同。在基督教会里,每一位属神的儿女都在同一个立足点,这样的群体非但是极其独特,而且是绝无仅有的。我们应该注意,对保罗而言,只有一位长子(prototokos),那就是基督(西一15)。如果诸长子(prototokoi)是指在基督里重生的人,与这节经文的观点就有某些关系。他们的名字录在天上,说明他们是天上的耶路撒冷正式接纳的成员。名字记在生命册上的这个观点,也可以在路加福音十20,启示录二十一27找到。

  这节经文第二部分的焦点转向审判的主题,并且是从已经死去的人,和仍然活着的人的观点着手探讨。审判的权柄是属乎众人的神,这特别强调一个事实,那就是:祂的审判与祂所启示的属性相一致,换句话说,祂无所不知,所以祂的审判是普世的。值得注意的是,神在这里不只被视为一位定罪的审判者,也是察验辨明人心的审判者。

  灵魂(吕译“灵”)这个字给我们一些提示,因为作者已经在本章9节描述神是万灵的父。而且也叙述了天使是“服役的灵”(一7,引自诗一○四4)。很显然这个字是用来指属灵界的族类而言的。然而,这节经文告诉我们,这是一群被称为被成全之义人,与天使有别。“义人”这个词,只说明了他们被成全的结果,并没有说明他们被成全的根基。他们之所以成为义人,是因为基督为他们所成就的。“成全”这个字的意思是“完成了的”;神为祂的子民所定的旨意现在已经应验了。有人提议说“被成全之义人”是指基督教会建立之前的圣徒(十一40)而言。但这节经文里并没有这个提示,也不需要如此解释。另一种提议是,这里的名录是指旧约时代被拣选的人,而“被成全之义人”则是指为主殉道的基督徒(参启六9)。但是,耶稣说祂的跟从者名字“记录在天上”(路十20),所以这节经文似乎包括所有的信徒。那位使祂的百姓完全的,已经在第2节确认为耶稣(译注:本节“成全”与第2节“成终”在原文为同一个字)。──《丁道尔圣经注释》

         “会”即“教会”,“诸长子”就是新约的众圣徒。“被成全之义人的灵魂“可解作旧约众圣徒,例如亚伯、挪亚、亚伯拉罕,他们因信得称为义,他们的灵魂在等候复活。他们已藉基督的死而“成全为义人”。

    不过,也有人把“有名录在天上诸长子”解为在旧约下被拣选的人。“被成全之义人”为新约中殉道的信徒。可是主基督说跟从祂的都是有“名记录在天上”的(路十20)。本节当包括一切相信得救的人在内

    本节可意译为:“这里有整个教会,在里面的都是‘头生的’,是天上的子民。审判人的神也在那里,还有已达到完全的义人的灵”。──《启导本圣经注释》

 

【来十二24并新约的中保耶稣,以及所洒的血。这血所说的比亚伯的血所说的更美。

    现在的焦点集中在中保耶稣身上,因为只有借着祂,成全的过程才有可能。作者在此提纲挈领的总括这个主题。他已经在第八章和九章15节诠释了基督中保的职任,并且把新旧两约的中保作了比较。只有在此处,新约的neas)是指“新近”的意思,而不是“性质”(kaine)的新,一如八章813节(七十士译本)与九章15节的用法。

  所洒的血,总结了耶稣献祭的行动,使我们回忆到洒血是旧约的凭据(参九19)。它立刻确立了基督献祭的超越性。这血有一个声音,它所传递的,与西乃山所发出的声音截然不同,血所传递的信息比血本身更深远,因为它宣告了亲近神的新道路。RSV描述这个声音所说的比亚伯的血更有恩典RSV),但是这里所使用的字(kreitton)正是本书信的主题,一如和合本所译,即“更美的”。十一章4节已经提过亚伯的祭物,那里说到亚伯因着信仍旧说话。或许值得一提的是,希腊原文的意思并不是亚伯的血,只是单单地说“比亚伯”(para ton Abel)。然而,更自然的假设是这里所比较的,是亚伯的“血”,和耶稣的血。──《丁道尔圣经注释》

         「这血所说的比亚伯的血所说的更美。」亚伯的血,是有声音从地里向神哀告,要神按着公义为他报仇,讨那流他血之人的罪(创四8~11)。主耶稣的血是有声音要神用恩典待人,赦免流祂血的罪。祂的血并不控告我们。―― 倪柝声

         当初亚伯的血从地里发声,向神哀告,要神为他伸冤(创四10),所以他的血所说的,乃是要神定罪。但现今主耶稣的血,乃是在神面前为我们辩护,要神按着祂的公义赦免我们。所以主的血所说的,比亚伯的血所说的更美。

         “新约的中保”:看八6注。亚伯的血自地里发出声音,哀求神为 他伸冤(创四10);耶稣在十架所流的血发出的声音是神慈爱赦罪的呼声,要人与神和好,恢复人与神的和谐关系(九12;西一20)。──《启导本圣经注释》

         表明新约的信徒依靠的是能完全赎罪的耶稣基督的血,而不是呼求公义审判的亚伯的血(4:10) ──《圣经精读本注解》

 

【来十二25你们总要谨慎,不可弃绝那向你们说话的。因为那些弃绝在地上警戒他们的,尚且不能逃罪,何况我们违背那从天上警戒我们的呢?

    这时作者把探讨主题导向结论,以神令人敬畏的属性(29节)为结束。给受书人一句直截了当的警告──你们总要谨慎,不可弃绝那向你们说话的──显明作者所想的仍然是以色列人的态度(参:出二十19)。这里译为弃绝paraitesesthe)的这个动词,在第19节则被译为“求不要”,因此,它所指的必然是颁布律法的背景。这节经文里说话的是神自己,耐人寻味的是,这和前一节“血所说的”恰成平行。

  在地上的警戒,和那从天上的警戒,两者之间有个直接的对比,虽然地点不同,警戒却是一样。两者的不同是,领受从天上来的警戒之人担负更大的责任。以色列民不能逃罪。作者在本书二章3节已经介绍过,现在又回到逃罪这个观念。受书人缺乏信心所导致的结果,无异于以色列民的下场。从天上来的警戒与整个基督教启示真理脉络相通,它是以基督的中保工作为中心。这又是由浅入深,由小入大的有力论证的佳例;对历史例证的适切性有莫大的启发。──《丁道尔圣经注释》

         “那向你们说话的”指神。在地上和在天上的“警戒”,地方虽不同,声音则一。但接到天上警戒的,因为启示大,担负的责任也大。人若违背,更难逃罪(二3)。──《启导本圣经注释》

         不可弃绝……何况我们违背:在地上警戒他们的”是指通过摩西赐下的旧约律法;“那从天上警戒我们的”是指借着基督赐下的福音。本节的意思是“既然那些没有机会听到全部真理的旧约信徒,因不顺服而受到惩罚;那么充分听到神的启示的新约信徒,若违背福音时,要承受多大的惩罚呢?”因此,拥有完全启示的新约信徒,要时刻听从神的话,警醒自己不要离弃神,时时反省自己。 ──《圣经精读本注解》

 

【来十二25~29作者严正地警告拥有优越条件的新约信徒更要热心地进入神里面。 ──《圣经精读本注解》

 

【来十二26当时他的声音震动了地,但如今他应许说:“再一次我不单要震动地,还要震动天。”

    但如今nyn de)这个词把我们的思想从西乃山时代转入基督教纪元。所提及的应许引自哈该书二6。先知向前瞻望一个时代的来临,那时,伴随着神的启示而来的,将是另一个剧变。再一次eti hapax)是个引介的词,七十士译本圣经也有这些字眼,意义深远,因它蕴含着即将来临的末后启示,就像第27节的说明。即将发生的扰乱包括了天与地同受震动(我不单要震动地,还要震动天),更加深了终结的意味。──《丁道尔圣经注释》

 

【来十二2627当日神在西奈山颁布律法时,祂的声音震动了地(出十九18)。末日主来时,还要“震动天”。这预言见《哈该书》二6,所据为《七十士译本》。主来时天地都要震动,是要把受造之物挪去,在那永远的国里,没有能被震动的造物,一切永远常存。因此基督徒的地位和摩西律法下的人不同,是绝对的稳妥坚固。──《启导本圣经注释》

         摩西得到律法时地大震动(19:18);主基督再临,成就神的应许时,天地都要震动,并且要有新天新地(彼后3:10-13),因此基督徒要确信在基督里享受永远的安息。 ──《圣经精读本注解》

 

【来十二27这再一次的话,是指明被震动的,就是受造之物都要挪去,使那不被震动的常存。

    指明deloi)这个字出现在彼得前书一11,指圣灵对弥赛亚必须先受苦难所作的解释。因为圣灵的光照,我们才能很清楚的明白圣经。作者在这里只作推理,不作明确的说明。他用受造之物这个字眼来叙述地和天,就是为了使人注意到物质世界是多么的短暂。──《丁道尔圣经注释》

 

【来十二2829不管震动这个词的精确意义是什么,它是以为焦点,这国要成为稳定性的具体说明(不能震动的),与作者前面所叙述之短暂性成为显著的对比。这里并没有像福音书上明确说是神的国或天国,只说到一个国,很明显的是指一个属灵的国度,并且就是主耶稣所启示的那一个国度。保罗书信中常提到神的国,请参罗十四7;林前四20,六9,十五2450;加五21;西一13,四11;帖前二12;帖后一,五章;提后四1

  作者告诉受书人正在得着这个国。根据这个有力的说明,他对受书人提出两个劝勉;就当感恩事奉(英译“敬拜”)。事实上这两者互为表里,因为向神感恩是真正敬拜的要素。前一个劝勉可以解释为“让我们有恩典”,也就是把恩典据为己有,但这样的解释并不很符合上下文的意思。鉴于地上的一切都会改变,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来感谢神,因为祂让我们紧紧掌握了不改变的事物。这事实更要引导我们事奉祂。

  关于敬拜神,在这节经文中有某些值得注意的特质。首先,必须照神所喜悦的。尽管完全讨神喜悦的敬拜神并非不可能,但也不易达到,但作者相信应该把这样的理想放在受书人面前。而且,敬拜神必须带着虔诚……的心,也就是在态度上要尊主为大。与虔诚相连的,就是敬畏deous)这个词,特别适合神乃是烈火这个观念。这观点是回应申命记四24。西乃山事件的特别描述,启发了神是大而可畏者的观点。即使是在基督里的信徒,也必须受提醒,认知神是公义的神,祂的属性永不改变。尽管本书信以比较缓和的语气作为结束(参十三20),我们仍然不可忽视神的可畏,而且应当反复的教诲,引发对神敬畏的心。──《丁道尔圣经注释》

         “不能震动的国”是基督徒属灵的国度。原文有“不能摇动”的意思。应照耶稣当日所说的天国或神的国来解它(看太三2注)。其意义也可参《罗马书》十四17;《林前》四20;六9 ;《加拉太书》五21;《提后》四1

    信徒既要承受这个国,便应1,感恩:永不变动的既已得到,自当心存感谢,不可为今世的苦难而怨尤;2,侍奉神:是神所喜悦的虔诚侍奉;3,要敬畏:基督徒虽处恩典时代,慈爱的神仍是公义的,祂是烈火(申四24)。──《启导本圣经注释》

         基督徒得到了永远的基业,所以要坚固信心,感谢神,并尽力事奉他(罗十二1)。其理由是神是公义的,因此必按人所行的回报人。它告诉我们:①神的属性不论在新旧约,都不改变(11:8);②神通过公义,更明确地显明他的爱(5:8) ──《圣经精读本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