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帖撒罗尼迦后书导论拾穗

 

【何谓帖撒罗尼迦后书?作者是谁?(帖后一1)】

:①帖撒罗尼迦后书,乃保罗给帖撒罗尼迦教会的第二封书信,为保罗书信的第九卷(罗、林前、林后、加、弗、腓、西、帖前、帖后),其内容要义,系记述保罗为门徒信主增长、爱心充足,忍爱患难感谢与安慰,讲论主要再来审判,离道背教不法的事,大罪人的显露,再行感恩与安慰门徒,坚守保罗的教训,远离不按规矩行事的人,殷勤作工,勉励行善,以及最后亲笔问安等事。本书所论要旨大体与前书相似,其主要信息是论到基地再来审判。

②保罗在写签署之后不久,即约过数星期或数月之后,他又感觉需要再写一封书信,原因是他知道帖撒罗尼迦教会信徒的情况,他们在逼迫患难中,信心仍格外长进,给予安慰;另外他们对于主耶稣再来真理发生误解,且有假冒保罗之名写的属性说主的日子现在到了,致使他们心里惊慌,就放弃本分,不顾一切。甚至有人以为基督既然快要来了,就游手好闲,不肯作工。保罗为了阐明主再来的真理,警告他们这些错误的行为,勉励他们忠诚守道,而写了本书。

③本事是保罗在哥林多传道时亲笔写成的,是他与西拉、提摩太联名的第二封书信(帖后一1,三17,他们生平参一四五题589项),时间约在主后五十一至五十三年间。本书特点是在说到大罪人,沉沦之子,不法之人的出现。对于大罪人的显露、行动、结局,都有很清楚的说明,是保罗其他书信所未有提到的。关于基督降临的启示,在一、二章中皆有论及(一7-10,二1-3)。本书的词句、语气,虽有许多与前书迥异,但其中中心思想则为一致,故两书的关系是甚为密切的。——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帖撒罗尼迦后书简介】

   一、著者──使徒保罗。

   二、着时着地──约在主后五十三年写于哥林多。

   三、主题──说明主再来的日子是何等光景,以及信徒该因此如何站稳、坚守,并殷勤作工。

   四、钥节──『这正是主降临要在祂圣徒身上得荣耀,又在一切信的人身上显为希奇的那日子』(10)

   五、钥字──『主的日子』或『那日子』(2;一10;二3)

──《读经指引》

 

【背景】

  即使与写前书相距的时间很近,这里仍然有三个重要的原因写另一封书信。那时圣徒正受逼害,都需要鼓励(一章)。他们被人误导,认为主的日子已经到了,他们实在需要得到正确的开导(二章)。又有些人因为主再来的缘故而怠惰不作工,他们是需要被纠正的(三章)。──《活石圣经注释》

 

【重要主题

主题

解释

重点

逼迫

保罗鼓励教会要在困难和试炼临到时忍耐。神至终会赏赐忠心追随祂的人,刑罚逼迫他们的人。

神应许把祂的能力赐给我们,帮助我们忍受逼迫,以此来赏赐我们的信心。为信仰受苦使我们能更有力事奉,我们必须效忠基督。

基督再来

因为保罗说基督会随时回来之后,有些帖撒罗尼迦信徒便停止工作,等候主回来。

基督将会回来,使信靠祂的人与祂一同得胜。若我们已有准备,就毋须理会祂回来的确切时间。我们要站立得稳,努力工作,等候主临。

大叛逆

基督再来之前,将会由不法之子(敌基督)引起一场大叛逆。神会放宽对叛逆者犯罪的约束,然后才审判他们。敌基督企图欺骗许多人。

看见罪恶增加,我们也用不着害怕。不管这世界变得怎样邪恶,神仍然在掌管着一切。被撒但攻击时,祂保护我们。只要我们对神保持信心,就可以胜过罪恶。

坚持

因为有教会的肢体停止工作,并且不遵守纪律,因此保罗指责他们的懒惰,要他们有勇气和有真正基督徒的好表现。

我们切不要对行善感到厌烦,以致要逃避。我们要善用自己的时间和才干,努力坚持恪守信仰。神必奖赏我们。

──《灵修版圣经》

 

【保罗为何要写帖撒罗尼迦后书?后书与的书有何异同?】

    保罗在哥林多写帖撒罗尼迦前书,多次提及主那稣再来的道理,目的是要安慰“在主里睡了的人”,可是帖撒罗尼迦信徒中有些人误解了保罗的话语,以为主那稣既然要再来,则不必工作了。于是这些人游手好间,不肯工作(帖后三章10ll节)。

    所以保罗要再写这一封书信,目的是要:

    一、纠正信徒对主那稣再来真理的误解,说明主再来是荣耀之事。

    二、指示主那稣再来前将要发生的重大事件,即有“大罪人”出现。

    二、勉励信徒忠诚守道。

    四、警戒不肯工作的人。

    这四点也就是本书信的重要题材。

    保罗在前书所说的,主再来的日子、好像夜间的贼一样,是“忽然”来到的。这个“忽然”被信徒误解为“立刻”,以为主那稣再来的时间非常近,“马上”就要再来,使那些在主里睡了的人可以早日复活,与活的信徒再见。

    同时,帖撒罗尼迦信徒信主后甚受逼迫,所以保罗在前书对他们谈及主那稣再来,让他们得安慰。于是那些需要安慰的信徒,态度变为消极,只盼望主早日再来,获得实际的安慰。

    还有,不少信徒因为避免受恶人更多的逼迫,所以对教会可能减少接触,也许还有人会灰心(参帖前五章14节;帖后三章15节)。至于那些只等候主再来而不肯作工的人,一方面可能是对于主再来的误解,但可能也有一小撮人不愿在非基督徒的团体中再工作,以避免受他们的嘲弄与逼迫。

    于是保罗在另一个角度来写“后书”,所以后书的笔法、词句、语气,有许多与“前书”迥异,但中心思想则相同,以下是前书与后书异同之处,可作查经的题材:

      (前书)                           (后书)

宣传主那稣再来,使人心里火    解释主那稣再来,使人头脑冷

    热。                          静。

主那稣再来,信徒被提。        主那稣再来,仇敌遭报。

圣灵的工作,使人圣洁。        撒但的活动,使人沉沦。

主那稣再来,是教会的安慰。    主那稣再来,使外人受报应。

论到基督的日子,信徒不要沉    论到基督的日子,信徒不要惊

  睡。                          慌。

信徒脱离偶像,归向真神。      大罪人出现,自称是神。

信心与爱心在发展中。          信心与爱心充足。

主再来时天使长有声音。        主再来时与有能力的天使长

                                  同来。

主忽然来到。                  主在火焰中显现。

主再来如明星,对教会而言。    主再来如日头,对仇敌而言。

11要尊敬在主里穷苦的人。       11警告不肯作工的人。

12祝祷语题及神赐平安并题及     12祝祷语题及主赐平安,随时随

   灵、魂、体                    事赐平安。

    帖撒罗尼迦后书相信是写在“前书”之后不久,有人以为是一个月或数月之后,有人则认为只有几个礼拜的时间。

    多数解经家认为本书是与前书一样写在哥林多,不过亦有人认为前书与后书均是保罗写在雅典等候西拉和提摩太的时候(徒十七章1516节),甚至有人以为是保罗二次海外布道到以弗所之时(徒十九章1节),但这些不同的见解,并不能获得多数研经者的拥护。――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在正典中的独特地位】这短短的书信藏着的重要真理,既是教义性的,又是非常实用的。保罗进一步阐释并纠正帖撒罗尼迦信徒对主第二次来临,及有关那大罪人的显露的认识。他也给予正确的忠告,提醒那些以主第二次来临为不作工借口的人──他们也不可吃饭!──《活石圣经注释》

 

【作者】帖撒罗尼迦后书的外证甚至强于帖撒罗尼迦前书。不但早期的坡旅甲、伊格那修和犹斯丁可以作证(还有马吉安主义序论及穆拉多利经目),爱任纽也引述帖撒罗尼迦后书的名称。

  由于本书信篇幅较短,因此没有帖撒罗尼迦前书那么多内证,但却与前书一致,并相辅相成,所以没有学者不同意本书信的作者就是保罗。──《活石圣经注释》

 

【作者】本书与前书一样毫无疑问是保罗的书信之一。理由大致与前书相同。──《新旧约辅读》

 

【写作日期】帖撒罗尼迦后书的写作目的是要回答进一步的问题和对前书某些部分的误解。写前书和后书相距的时间起码有几个月或几个星期。保罗、西拉和提摩太仍然在一起(一1),而哥林多是唯一我们读到他们同在一起的城市(徒一八15)。因此,日期应是主后五十年初,可能是主后五十年或五十一年。──《活石圣经注释》

 

【年期】从本书所提及的教会情况,真理上的误解并所讨论的许多事情与前书相同看来。本书的写作年代与前书差不多是紧接着的,相信大约为主后五十二年左右,接续前书而写成。──《新旧约辅读》

 

【背景与主题】即使与写前书相距的时间很近,这里仍然有三个重要的原因写另一封书信。那时圣徒正受逼害,都需要鼓励(一章)。他们被人误导,认为主的日子已经到了,他们实在需要得到正确的开导(二章)。又有些人因为主再来的缘故而怠惰不作工,他们是需要被纠正的(三章)。

  至于主的日子,信徒都非常害怕已经临到了。有荒谬的谣言指称保罗自己也教导那日子现在临到了。听到这谣言,信徒越发恐惧。因此,使徒保罗要澄清谬误。

  主的日子很明显与主的来临不同,后者是指被提的日子。圣徒并非惧怕主已来临,他们惧怕的是落在大灾难中,就是主的日子的头个阶段。

  保罗从来没有教导在被提的日子前有任何事要发生。但现在他教导说,在主的日子开始之前将会有一次重大的离经背道情况,那阻挡将要被除去、那大罪人将要被显露出来。

  要正确地理解这封书信,最重要是弄清楚何谓被提的日子,何谓主的日子,何谓基督来临作王的日子。主的日子在帖撒罗尼迦前书五章2节的注释里已有介定,而被提与显现之间的分别则记载在帖撒罗尼迦后书一章7节的附篇里。──《活石圣经注释》

 

【写作背景】教会历来认为本书是保罗继帖前之后,在哥林多写成的。这论点与以下的证据相当吻合:

     前书多处追述帖城教会成立的经过,充分流露作者对初信主者的牵挂(二17-三10),后书则提到信徒信心增长,爱心充足的情形(一3),似乎已相距一段时间。

    后书论及作者之前寄出的信(二15),最可能是指帖前一书。

    帖前四17似乎首次论到信徒被提至空中与主相会一事,帖后二1则假设这已是信徒耳熟能详的事了。

    与前书相比之下,本书题到的问题(如信徒遭受的逼迫、对主再来的误会、不作工的现象),都更为严重,似符合每下愈况的趋势。

    总括来说,帖城教会当时仍遭逼迫,并且有人误解了保罗在前书所讲有关主再来的事,以致在帖城散布主的日子现在到了的谣言(见二2 使教会一些人因相信末期已到,更变本加厉停止工作,终日闲散,大大影响教会的纪律。保罗、西拉、提摩太听到这些消息,乃再联名致信教会。──《串珠圣经注释》

 

【主题特色】勉励教会在苦难中坚忍,纠正有关主再来的错误说法,并斥责闲散不作工的人。

    本书一如前书,富浓厚的末世论色彩,特别补充说明主再来前有离道反教之事,及在末日基督的仇敌所要受的审判。其中为对付教会中不守规矩的人,语气较为严厉。──《串珠圣经注释》

 

【目的】保罗虽然已就着一切问题而去信帖撒罗尼迦教会,然而问题似乎仍解决不了,许多问题仍然出现,例如:教会受逼迫、对主再来的困惑、会友不作工等的事情。于是保罗紧接着前书而去信后书,解释稍比前书更详尽,责备之处比前书更严厉。──《新旧约辅读》

 

【帖撒罗尼迦后书】

第一封给帖撒罗尼迦基督徒的信寄出后不久,保罗接上又写这封信。

外来的逼迫尽管日剧,帖城信徒的忍耐和信心也日增。保罗辛勤撒下的种子有此果实,心里常常感谢;也要信徒明白,苦难是天父训练人灵性与道德的能力,可以配得将来的荣耀;加患难予人的必亡于患难中。

保罗谆谆劝勉过分热心盼望主再来的人:主的日子还没有来;来临前邪恶不法的事会大增 ;行虚假奇事欺骗世人的“大罪人”要出现,成为人敬拜的大偶像。但这不法的人虽有撒但撑持,很快便给消灭,信从他的也随之沉沦。无边黑暗会在基督的荣光中消散

保罗以差不多同样长的篇幅,责备一心候主却忽略了信徒应尽责任的人。他以身作则,要人明白,基督徒的一个标记是殷勤工作,不轻看劳动。他的名句是:“不肯作工,就不可吃饭”。

全信在传达一个信息:与其注视世界终局何时到来,何如把目光转到眼前人的道德与灵性景况。罪恶扩张必招来天父最后审判;及时悔悟,生命仍有重新开始的机会。

 

【参考资料】

一、          本书作者·写作时地

在《帖前》的<参考资料>中已对《帖后》有不少介绍,特别是有关作者与写作时地部分。

有一个时期,圣经学者曾对《帖后》是否出诸保罗之手表示怀疑;所持理由是,《帖后》用的语汇和文体都与《帖前》有异。本书有若干字眼在保罗其他书信中未出现过(例如一4的“夸口”原文为一复合动词);所用语气也甚形式化(例如一3的“我们该为你们…感谢神”,原文有“虽无太多可以感谢,但总应感谢”的意思)。同时关于末世的教训,例如那不法的“大罪人”也未在圣经他处提及等等。

可是初期教会教父的著作大都支持此书为保罗所写,而怀疑者所引内证也甚牵强,难令人信服 

大多数学者仍认为本书乃保罗的著作。他们的检讨了所有持相反意见的文献以后,认为没有足够的理由否定本书的作者为保罗。《帖后》虽在文体和神学上有几许特出的地方,但一本书有若干不同是一件事,因这些许不同便断定为伪造是另一回事,殊难教人信服。何况初期教会从未怀疑此书为保罗所作。我们越把写作时期推到保罗死后,难加解释的地方便越多。一本以——特定教会为收信人的书信,若属伪造而当时无人能发现,也是难以想象的

由于本书内容显然为《帖前》的补充说明,且十分近似,写作时间应极接近,也许在寄出前书后半年内。这时帖城教会情况似无大变动,但过分盼望主来以致不作工反倒专管闲事的情况显然更趋严重。保罗几乎用了与讲述主的日子(共12节)同样多的篇幅(共10节)来劝勉众人殷勤作工

二、          关于主来的教训

《帖前》说到主的日子会来得很突然,象贼在夜间出现,难知准确时间(帖前5章) ;《帖后》则提到几件主来前会发生的事,看见这些事便知道主快来(帖后2章)。

帖城教会中有些人读到《帖前》关于主快来的信息,也很可能这是保罗在帖城时教训的一部分,因而误会其意思,以为主的日子已经来了。《帖后》二2提到引起这种误解的各种可能来源,保罗不能不及时予以纠正。(他发现哥林多教会中人误解他关于淫乱的话,也曾立刻去信以正视听。看《林前》 913)。

保罗在《帖后》2章提出主来前会发生的一些事,当为针对这种误解而写。其实,《帖前》除了四17的话可以说含有保罗有生之年能见主的意思外,他所着重的信息都是主来的日子无人能知道

《帖前》与《帖后》的内容互相配合,让我们今天可以得到一个主再来的全貌。──《启导本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