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诗篇第一百二十三篇拾穗

 

【诗一百二十三篇题注】「上行之诗 。」

         诗人表达他对神的信心(1  2),并祈求神拯救百姓脱离那些藐视他们的人(34)――《诗篇雷氏研读本》

         这是一首求告诗,求神怜悯谦卑仰望祂的子民,阻挡骄傲不敬神之人的藐视。参看一二〇篇题解。――《启导本诗篇注释》

         这是一篇团体的祈祷诗。

         祈求神的怜恤:这首作者不详的短诗哀婉地表现了诗人对神的切切盼望。诗人在难以煎熬的蔑视与嘲笑中定睛仰望神,他坚信惟有神的怜悯才能使他胜过一切危难。

         在地上饱经困苦的诗人认识到地上再没有人可以助他,因此就举目仰望在天的神。圣徒的福分正是喜乐时赞美主而痛苦时恳求主。 ――《圣经精读本》

       序言——本诗是在苦难中向神恳求帮助。人称从单数变为复数(见第12),使祈求带有民族的性质。

  关于本诗的题记,见诗120篇序言。── SDA圣经注释

 

【诗一百廿三1「坐在天上的主阿,我向你举目。」

           「坐在天上的主」:在天上坐着为王的主。耶稣祷告也「举目望天」(171)――《串珠圣经注释》

         神在天上坐于宝座(和合:坐在天上)「随自己的意旨行事」(一一五3),他信实的爱与智慧,过于我们所能计算(三十六5:赛五十五9)。主祷文的开头也是如此向上看;本诗可以修正因太熟悉这祷文,而对其意义轻率欠思的弊病。──《丁道尔圣经注释》

         在一百二十篇,上行之人看见自己寄居在远离神的米设和基达(一百二十5),神借着急难使我们的灵魂苏醒,把我们从远离神的世界和肉体里带出来,开始往上行走回家的天路。──《圣经综合解读》

         在一百二十一篇,上行之人「向山举目」(一百二十一1),越过一切的环境和难处,看到「我的帮助从造天地的耶和华而来」(一百二十一2),一路被神带领上行。──《圣经综合解读》

         在一百二十二篇,上行之人看到属灵的同伴(一百二十二1),看到「耶路撒冷被建造,如同连络整齐的一座城」(一百二十二3),因此喜乐、赞美、祷告,忘记了旅途的一切艰辛和疲惫。──《圣经综合解读》

         而到了本篇,上行之人不但踏入了耶路撒冷的城门(一百二十二2),而且来到了圣殿的门口。他从门口向圣所举目,灵里已经看到约柜,看到「坐在天上的主」(1)也「坐在二基路伯上」(八十1;九十九1)。这时,他不再看世界、也不再看自己,不再看山、也不再看同伴,甚至连地上的耶路撒冷也不看,而是单单举目仰望「坐在天上的主」。主耶稣的祷告也是「举目望天」(约十七1),主祷文首先提到「我们在天上的父」(太六9),就是要我们把心思单单转向天上:「所以,你们若真与基督一同复活,就当求在上面的事;那里有基督坐在神的右边。你们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西三1~2)──《圣经综合解读》

                  ●「坐在天上的主」:原文没有「主」,而是「坐在天上的啊」。

                  ◎「我向你举目」,让人想到 1211 ,诗人「向山举目」的结果也是想到自己的帮助是来自神,因此现在他直接渴望神的帮助就好。── 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信心和盼望的眼睛始终仰望神。祂是宇宙至高的统治者。 ――SDA圣经注释》

 

【诗一百廿三1~2祈求的基础:诗人仰望神,因神会垂听祷告。――《串珠圣经注释》

 

【诗一百廿三2「看哪,仆人的眼睛怎样望主人的手,使女的眼睛怎样望主母的手,我们的眼睛也照样望耶和华我们的神,直到祂怜悯我们。」

         仆人和使女指望男女主人供应他们生活上的需要(“望……的手”),神的子民同样地指望祂。――《诗篇雷氏研读本》

         用仆婢与主人的关系,比喻忠心于神的男女怎样谦卑倚靠神。――《启导本诗篇注释》

         「手」:象征力量和权柄,可代表拯救、供给、管辖、命令等行动。这里大概是指选民谦卑地仰赖神的拯救。――《串珠圣经注释》

         仆人的眼睛怎样望:从这里我们看到诗人依靠并等候神的身影。当时,仆人的生命完全取决于主人。与此相同,诗人将自己的生命与面临的危机完全交托给神。 ――《圣经精读本》

         本节则全神贯注于近处的某一个点,仆人的眼目已经十分精练,对最微小的手势都会有反应。这个比喻无需多加强解,因这些仆人所仰望的,是神的释放,而非工作的命令;然而他们仍是仆人,必须忠心、顺服。他们不肯背弃祂,解脱等候祂的压力;也不肯加入「骄傲人」的阵营,藉贿赂来除去他们的「藐视」(4)。有一首诗歌,将这篇与主耶稣对仆人的教训相连,要仆人儆醒等候祂回来,其精神与本篇十分吻合。──《丁道尔圣经注释》

         「仆人」(2),原文是「奴隶」。「使女」(2),指属于女主人的女仆。「仆人」和「使女」望着主人的手,代表着敬畏、顺服、倚靠和忠心,包括许多的意思:倚赖恩典、等候指示、接受管教、盼望赦免。──《圣经综合解读》

         「怜悯」(23),原文是「恩待、施恩, 怜恤」。──《圣经综合解读》

                   1232 生动的描述作者对神怜悯的渴望,如同主人之于奴隶,是一切帮助的唯一源头,因此也是唯一的恳求对象。── 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仆人。正如家里的仆人仰赖主人的支持,基督徒也仰赖神在肉身和属灵方面的扶持。仆人在受到误解或伤害时,要靠主人的保护。信徒也当仰赖神的手拯救(见林前434)

  望主人的手。参诗14515。诗人描写神所造的万物都仰赖祂供给日常的需要。 ――SDA圣经注释》

 

【诗一百廿三3「耶和华啊,求你怜悯我们,怜悯我们!因为我们被藐视,已到极处。」

         一个人越靠自己、越远离主,里面就越骄傲,越觉得自己能干、属灵。但一个人越仰望神、越亲近主,里面就越谦卑,越承认自己不过是一个仰赖恩典的无用「仆人」或「使女」。当人脱离了自己、脱离了环境,单单向「坐在天上的主」(1)举目的时候,眼目就会忠心盯住主引导的手、供应的手、扶持的手和管教的手,承认自己「是重价买来的,不要作人的奴仆」(林前七23),而是要让神的旨意成就在自己身上,留意祂手的每一个动作,随时预备、响应呼召。──《圣经综合解读》

         当我们时时、事事仰望主的时候,就会越来越「效法基督耶稣」(罗十五5)。因为我们「既然敞着脸得以看见主的荣光,好像从镜子里返照,就变成主的形状,荣上加荣,如同从主的灵变成的」(林后三18)──《圣经综合解读》

                  ●「怜悯」:SH 2603,「施恩」。

                  ●「已到极处」:SH 7227,「大量的」、「许多的」、「充足的」。

                   1233 使用重复的「怜悯」,用以加强语气,表示作者极度需要上帝的施恩怜悯。── 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没有足够的资料来确定诗人所指的是以色列历史上的哪一个危险时期。 ――SDA圣经注释》

 

【诗一百廿三3~4祈求的内容和诗人的苦况:诗人和同胞受欺凌和藐视,已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只能求神怜悯。――《串珠圣经注释》

         此处唯独举出藐视;颇发人深省。其他事情或会带来皮肉之伤,但这却使人心底冰冷。它能进入灵魂的深处,比任何拒绝更甚;登山宝训中指出,它比忿怒更具杀伤力(太五22)。即使是语出偶然,或不经意,业已十分伤人;而若是当受的,又是不可更改的,则成为地狱般的痛苦(但十二2);参诗十四4~6的注释所提及鲁益师的话。

  然而对基督徒而言,这是我们必有的遭遇,可是其中的毒刺已被拔除,以致可以成为一种荣誉(徒五41)。基督曾亲自承受,以致使它产生救赎的功用。

  本篇有好些重复的话,加强了迫切感;其中之一是「已到极处」。本篇结尾很突兀,并未得到答案,但是另一位受苦者在类似状况下,则定意接受这个字(RSV译为「满」),并回答道(哀三303133)。──《丁道尔圣经注释》

 

【诗一百廿三4「我们被那些安逸人的讥诮和骄傲人的藐视,已到极处。」

         “安逸人”、“骄傲人”都是指靠自己的聪明和人的力量,不把神放在眼里的人。他们看不起受苦、贫乏却倚靠神的人。――《启导本诗篇注释》

         「安逸人」:狂傲自以为义的人。――《串珠圣经注释》

         安逸人:指未曾经历过属灵苦难或神之惩戒的人。因他们远离神的律法,可以享受到肉体的安逸与属世的短暂太平。然而这决不能成为真正的平安,因为惟有神才能赐下真实而永恒的平安(119165;赛263;约1427) ――《圣经精读本》

         「安逸」(4),原文是「自在安全、平静无事」。「安逸人」自己的生活平静无事,但却成为别人痛苦的来源,甚至「已到极处」(3)。这样的「安逸」必然招来神的审判,最终把人引向沉沦。──《圣经综合解读》

         「安逸人」和「骄傲人」倚靠自己的努力,日子越安逸、灵里越骄傲,所以会「藐视」(4)那些承认软弱、需要求神怜悯的人,「讥诮」(4)那些拒绝自己、背起十架行走天路的人,就像人讥诮被挂在十字架上的主。──《圣经综合解读》

         诗人不提皮肉之苦,但却两次提到「藐视」(34),因为「藐视」乃是「骄傲人」的毒箭,能射进灵魂的深处,比任何的伤害和拒绝更甚。所以主耶稣说:「凡骂弟兄是拉加的,难免公会的审断;凡骂弟兄是魔利的,难免地狱的火」(太五22)──《圣经综合解读》

         主耶稣在地上的时候,「祂被藐视,被人厌弃;多受痛苦,常经忧患。祂被藐视,好像被人掩面不看的一样;我们也不尊重祂」(赛五十三3)。因此,一个上行之人,也是拒绝自己(太十六24)、与主一同「钉在十字架上」(加六14)的人。当他在圣殿门口举目仰望神的时候,就把一路的辛酸、一切的苦楚都倒在主的面前,单单等候主的「怜悯」(3),而不是靠自己去争取「安逸」:「他当由人打他的腮颊,要满受凌辱。因为主必不永远丢弃人。主虽使人忧愁,还要照祂诸般的慈爱发怜悯。因祂并不甘心使人受苦,使人忧愁」(哀三30~33)──《圣经综合解读》

                   1234 说明了作者痛苦的来源是「平静无事的人」与「骄傲的人」。我们自己会不会也常常在顺境时对那些遭遇患难的人指指点点,导致他们更是陷入痛苦之中?── 蔡哲民等《诗篇研经资料》

         参结1649;摩61;亚115。脱离苦难的安逸生活不是培养品格的土壤。神让苦难临到祂的子民,是为了使他们放弃安逸的生活,盼望天上的家。我们应该感谢神,因为祂用磨难的手使人傲慢的本性埋入尘土。 ――SDA圣经注释》

 

【思想问题(123 124)

 1 试从123篇中找出仰望神的真义。

 2 「若」一字在124篇中有什么含义?

 3 诗人对神的拯救及能力都有很深入的描写。「给吞吃」(6)原意是在牙齿之间,「漫过」(4)则是被涌去之意。你有否追想主的拯救及大能,并为此感恩呢?

  ──《串珠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