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列王紀下第五章註解

 

壹、內容綱要

 

乃縵患大痲瘋得醫治

   一、亞蘭元帥乃縵長大痲瘋赴以色列求醫(1~7)

   二、先知以利沙命乃縵在約但河中沐浴七次(8~10)

   三、乃縵聞言先發怒後聽僕勸果得醫治(11~14)

   四、乃縵欲贈禮物被拒收(15~19)

   五、先知僕人基哈西因貪財而染大痲瘋(20~27)

 

貳、逐節詳解

 

【王下五1「亞蘭王的元帥乃縵,在他主人面前為尊為大,因耶和華曾藉他使亞蘭人得勝。他又是大能的勇士,只是長了大痲瘋。」

   〔呂振中譯〕亞蘭王的軍長乃縵在他的主人面前是個大人物,受人景仰,很有體面,因為永恆主曾藉着他使亞蘭人得勝;這人呢、是個有力氣英勇的人,卻患了痲瘋屬之病。

   〔原文字義〕「亞蘭」被高舉;「乃縵」愉快舒適,有恩惠的;「為尊為大(原文三字)」高舉,升起,受寵(首字);重要,偉大,巨大(次字);人(末字);「大能的勇士(原文三字)」強壯的,大能的(首字);人(次字);力量,能力(末字)

   〔文意註解〕「亞蘭王的元帥乃縵」:『亞蘭王』可能是便哈達三世,他曾經與以色列立約停戰(參王下八7);『元帥』的原文單數,指軍隊的最高統帥;『乃縵』屢立戰功,據猶大傳說稱那『隨便開弓』,令亞哈王傷重身亡的人,就是乃縵(參王上二十二34)

         在他主人面前為尊為大」:意指備受王的器重。

         「因耶和華曾藉他使亞蘭人得勝」:曾先後圍攻撒瑪利亞城並擊敗亞述人。

         「他又是大能的勇士」:指他是能征善戰的人。

         「只是長了大痲瘋」:泛指各種慢性皮膚病,包括今日醫學上的痲瘋病。乃縵可能後來才染上此病症,並非帶病征戰立功,升上高位。再者,長大痲瘋的人,在以色列需要被隔離,但在外國和其他地區,並不需要隔離。

  〔靈意註解〕大痲瘋」:表徵從人裡面的罪性顯露出來的罪污。

   〔話中之光〕()世人都是神手中的器皿──「耶和華曾藉他」;人的所作所為往往在不知不覺中成就了神的旨意──「使亞蘭人得勝」。

         ()無論人如何健壯──「大能的勇士」,都免不了生、老、病、死;所以應當「趁著年幼,衰敗的日子尚未來到,就是你所說,我毫無喜樂的那些年日未曾臨近之先,當紀念造你的主」(傳十二1)

         ()「大能的勇士,只是長了大痲瘋。」能力才幹出眾的人,往往容易自負、狂傲,成為他致命的缺點,如同「長了大痲瘋」一樣,令人鄙視而遠之。

         ()乃縵似乎沒有掩蓋他「長了大痲瘋」的事實,這就是他的長處,人貴有自知之明。今天有許多神的兒女長了「大痲瘋」(指個性和行為上的缺點),自己卻不知道。

 

【王下五2「先前亞蘭人成群地出去,從以色列國擄了一個小女子,這女子就服侍乃縵的妻。」

   〔呂振中譯〕亞蘭人曾經成群地出來、到處侵掠;他們從以色列地擄了一個小女孩子;這孩子就在乃縵太太面前伺候着。

   〔原文字義〕「成群」軍隊,群夥;「小」年幼的,低微的。

   〔文意註解〕「先前亞蘭人成群地出去」:『先前』指早於本書成書以前;『成群地出去』指以掠奪為目的,聚眾侵擾鄰國。

         「從以色列國擄了一個小女子」:『小女子』指年幼的小女孩。

         「這女子就服侍乃縵的妻」:這女孩可能經輾轉賣給乃縵家為奴僕,被指定服事主母。

   〔話中之光〕()這世界沒有真正的平等可言,有權有勢的人經常透過各種手段(權力、金錢等),去驅役別人。

         ()這個小女孩被擄離開自己的家園,在異鄉成為奴隸,好像是被神拋棄了。如果她因此自怨自艾,一生毫無光明和希望。但她在苦境中仍舊樂觀豁達,服在神大能的手下,聖經雖然沒有記載她後來的景況,相信必因此受到主人的優遇。

 

【王下五3「她對主母說:“巴不得我主人去見撒瑪利亞的先知,必能治好他的大痲瘋。”」

   〔呂振中譯〕她對她主母說:『巴不得我主人就在撒瑪利亞的神言人面前呢!那麼他就能使主人復原、沒有痲瘋屬之病了。』

   〔原文字義〕「巴不得」誠心所願;「治好」除去,收集並且帶走。

   〔文意註解〕「她對主母說:巴不得我主人」:『巴不得』表示真誠的心願;『我主人』指元帥乃縵(1)

         「去見撒瑪利亞的先知」:原文有定冠詞,特指先知以利沙(參王下三11)

         「必能治好他的大痲瘋」:顯示這位小女子深信先知以利沙具有神的大能。

   〔話中之光〕()從本節的話可以看出:(1)這位被擄的小女子樂觀豁達,對於自己的境遇沒有怨恨;(2)她關心主人的絕症,可能乃縵夫婦平時待她不錯;(3)她對先知的能力深信不疑,勇於承擔可能受責罰的後果。

         ()這個被擄的以色列奴婢所說的話,雖然看來平凡,卻需要她敢於冒風險。結果,不但使大元帥乃縵本人認識了神(15),整個亞蘭國也都知道了神的作為。今天的基督徒不能夠引人歸主,不是因學問、地位、財富、聲譽不及人的緣故,而是因為不敢為福音稍冒風險。

         ()「巴不得」說出她真誠地關心別人的痛苦,而不顧可能為自己招來不幸的後果。她這種心態,真值得我們後世的人仿效。

         ()「必能治好」這是信心的宣告。真信心具有感染的能力,叫聽見的人萌發信心,轉述信心的話(4)

 

【王下五4「乃縵進去,告訴他主人說,以色列國的女子如此如此說。」

   〔呂振中譯〕於是乃縵進去、告訴他的主人說:『以色列地的女孩子這麼這麼說。』

   〔原文字義〕「如此如此說」說話,談論。

   〔文意註解〕「乃縵進去,告訴他主人說」:『乃縵進去』指乃縵進到王宮裡面;『告訴他主人說』指向亞蘭王(5)奏告。

         「以色列國的女子如此如此說」:『以色列國的女子』指服恃自己妻子的以色列人奴僕(2);『如此如此說』詳見3節。

   〔話中之光〕()「以色列國的女子如此如此說」,這話說出傳福音報好信息的重要性(參賽五十二7;羅十15)。信徒應當竭力傳揚福音,使外邦人有機會得享救恩。

         ()一個地位顯赫的外邦的元帥,竟然聽信外邦小女子的話,最終導致他的痼疾得醫治(14),可見謙卑乃是蒙恩的秘訣,因為神賜恩給謙卑的人(參箴三34;雅四6;彼前五5)

 

【王下五5「亞蘭王說:“你可以去,我也達信於以色列王。”於是,乃縵帶銀子十他連得、金子六千舍客勒、衣裳十套,就去了,」

   〔呂振中譯〕亞蘭王說:『你可以去;我還要寄信給以色列王呢。』於是乃縵帶着銀子十擔、金子六千錠、衣服十套、在手邊,就去了。

   〔原文字義〕「達」送,打發;「他連得」(重量單位)約合34公斤;「舍客勒」(重量單位)約合11.5公克。

   〔文意註解〕「亞蘭王說:你可以去」:王准奏並差遣乃縵前往以色列國。

         「我也達信於以色列王」:命乃縵隨身攜帶王的親筆書信。

         「於是,乃縵帶銀子十他連得」:『十他連得』指銀子的重量約340公斤,是以色列前王暗利購買整座撒瑪利亞山價格的五倍(參王上十六24)

         「金子六千舍客勒、衣裳十套,就去了」:『六千舍客勒』指金子的重量約70公斤,是大衛王購買整座聖殿山價格的十倍(代上二十一25);『衣裳十套』指十套貴重的外衣,不是一般市井小民所能購置的(23)

   〔話中之光〕()來自社會最底層的被擄小女孩的一句話,竟然使亞蘭元帥和亞蘭王如此鄭重其事地對待。這並不是因為乃縵和亞蘭王有信心,而是因為乃縵已經試過了所有的辦法,都無法得著醫治,並且病情日益嚴重。在人看來,人的盡頭,就是神的開頭;但實際上,神早已在乃縵身上開了頭:正因為神把乃縵帶到了人的盡頭,他才肯謙卑地聽從小女孩的建議、接受神在自己身上的工作。

         ()一位小女孩被擄到敵國作了奴隸,在人看來,她的人生是毫無希望的;但她的一句話卻驚動了兩個國家,在救恩的歷史上成為重要的標誌(路四27)。這並不是因為小女孩的信心大,而是因為神使用她作了話語的出口,並且預備了乃縵的心,要讓救恩臨到外邦人。神藉著大流散的猶太人,使福音傳遍羅馬帝國;神也吩咐做奴僕的信徒「甘心事奉,好像服事主,不像服事人」(弗六7),在奴隸的地位上忠心事奉,「不論是為奴的,是自主的,都必按所行的得主的賞賜」(弗六8)。因為神已經將「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太二十八18)都賜給了主耶穌,只要我們忠心地實踐大使命,祂就常與我們同在(太二十八20)。因此,我們傳福音的時候,不必擔心自己的地位、財富、學問、名氣不如對方,因為傳福音是神給我們的託付,而接受福音卻是神自己的工作,「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不是出於我們」(林後四7)

 

【王下五6「且帶信給以色列王,信上說:“我打發臣僕乃縵去見你,你接到這信,就要治好他的大痲瘋。”」

   〔呂振中譯〕他也帶着那信給以色列王;信上說:『這信到你那裏的時候,請注意,現在我打發我的臣僕乃縵去見你,是要叫你使他復原、沒有痲瘋屬之病。』

   〔原文字義〕「打發」(原文與5節的「達」同字)」送,打發。

   〔文意註解〕「且帶信給以色列王,信上說」:『以色列王』此時的以色列王應該就是哈的兒子約蘭王;『信上說』指亞蘭王的親筆書信內容。

         我打發臣僕乃縵去見你」:指乃縵負有欽差大臣的身分。

         你接到這信,就要治好他的大痲瘋」:要求以色列王設法醫治他的痲瘋(1節註解)。這裡表示亞蘭王和乃縵並不認識以色列的先知以利沙(3),但認為先知是為國王服務的,所以直接找上以色列王。

 

【王下五7「以色列王看了信,就撕裂衣服,說:“我豈是神,能使人死使人活呢?這人竟打發人來,叫我治好他的大痲瘋。你們看一看,這人何以尋隙攻擊我呢?”」

   〔呂振中譯〕以色列王唸完了信,就撕裂衣服,說:『我,我哪裏是神,能使人死、使人活呢?這人竟送信來、叫我使一個人復原、沒有痲瘋屬之病阿!你們請想想,請看看,這人是怎樣找機會來為難我呀。』

   〔原文字義〕「撕裂」撕,撕碎;「尋隙攻擊」尋找時機,安排機會。

   〔文意註解〕「以色列王看了信,就撕裂衣服」:表示悲憤(參創三十七29;四十四13;民十四6;書七6;士十一35),因他認為亞蘭王的親筆書信是強人所難。

         「說:我豈是神,能使人死使人活呢?」:當時的人公認大痲瘋是絕症,唯有神才能醫治。

         「這人竟打發人來,叫我治好他的大痲瘋」:『這人』指亞蘭王。

         「你們看一看」:含有讓眾人評理的意思。

         「這人何以尋隙攻擊我呢?」:意指對方無理取鬧,簡直有意找碴。

   〔話中之光〕()「我豈是神,能使人死使人活呢?」生命握在神的手中,我們人都應當服在神的權下,不可有非分之想,連自殺的念頭也不可以。

         ()人與人相處,理當相親相愛,和平安詳;不可心存敵意,「尋隙攻擊」。

 

【王下五8「神人以利沙聽見以色列王撕裂衣服,就打發人去見王,說:“你為什麼撕了衣服呢?可使那人到我這裡來,他就知道以色列中有先知了。”」

   〔呂振中譯〕神人以利沙聽說以色列王撕裂衣服,就打發人去見王說:『你為甚麼撕裂衣服阿?請叫他來找我,他就知道以色列中有神言人了。』

   〔原文字義〕「知道」認識。

   〔文意註解〕「神人以利沙聽見以色列王撕裂衣服」:『神人』是先知的另一稱呼;『你為什麼撕了衣服呢?』這問話含有責備約蘭王對神沒有信心的意思。事實上約蘭自己經歷過以利沙的幫助,攻打摩押的時候讓軍隊有水喝(王下三11~25),卻不相信神可以醫治大痲瘋。

         「可使那人到我這裡來」:『那人』指亞蘭王的元帥乃縵,身上長了大痲瘋(16);『到我這裡來』表示他願意出面替王解決難處。

         「他就知道以色列中有先知了」:先知的話不是誇揚自己,也不是靠自己,而是有信心,知道在神沒有難成的事。

   〔話中之光〕()乃縵病被醫治,就會「知道以色列有先知」,約蘭曾經被救回一命,但忘記以色列有先知,果然是值得責備。我們自己會不會也忘記神在我們生命中的恩典呢?

 

【王下五9「於是,乃縵帶著車馬到了以利沙的家,站在門前。」

   〔呂振中譯〕於是乃縵帶着車馬而來,在以利沙家門口站住。

   〔原文字義〕「帶著」被帶來,被引介。

   〔文意註解〕「於是,乃縵帶著車馬」:『車馬』的原文『車』單數,『馬』複數;表示只有一輛車供乃縵乘坐,一或兩匹馬拉車,並有負載禮物(5)的複數馬匹。

         「到了以利沙的家,站在門前」:『站在門前』未受屋主邀請,不擅自進門,表示尊重。

 

【王下五10「以利沙打發一個使者,對乃縵說:“你去在約河中沐浴七回,你的肉就必復原,而得潔淨。”」

   〔呂振中譯〕以利沙打發一個聽差去見乃縵,說:『你去在約但河裏洗澡、洗七次,你的肉就會回復過來、而得潔淨。』

   〔原文字義〕「沐浴」清洗;「復原」返回,轉回。

   〔文意註解〕「以利沙打發一個使者」:『使者』指傳話的人,他大概就是以利沙的僕人基哈西(20)

         「對乃縵說:你去在約河中沐浴七回」:『約河』主流位於撒瑪利亞東方約五十多公里,須經迂迴崎嶇的山路;『在約河中沐浴七回』似乎在考驗他是否聽話。

         你的肉就必復原」:治好大痲瘋表顯在皮膚上的症狀,恢復正常的情形。

         而得潔淨」:指在禮儀上判定大痲瘋的災病得著醫治(參利十三17)

   〔靈意註解〕在約河中沐浴七回」:此處『約河』表徵神的試煉;『七』是完全的數字;『沐浴七回』表徵完全的順服。

   〔話中之光〕()「以利沙打發一個使者,」以利沙似乎故意怠慢乃縵,含有考驗他是否謙卑求醫的意思,因為神賜恩給謙卑的人(參箴三34;雅四6;彼前五5)

         ()在約河中沐浴七回,」含有考驗他是否信而順從的意思。

 

【王下五11「乃縵卻發怒走了,說:“我想他必定出來見我,站著求告耶和華他神的名,在患處以上搖手,治好這大痲瘋。」

   〔呂振中譯〕乃縵大大震怒走了,說:『我心裏自己說:他一定出來見我,奉永恆主他的神的名站着呼求,在患處上頭動動手,使這痲瘋屬之病復原呢。

   〔原文字義〕「患」部位,處所;「搖」搖動,揮動。

   〔文意註解〕「乃縵卻發怒走了,說:我想他必定出來見我」:『發怒』指他因未曾受到禮遇而惱羞成怒;『走了』不再指望神人的醫治。

         「站著求告耶和華他神的名」:『站著』對乃縵如此身分的人表示尊敬;『耶和華他神』意指耶和華是以利沙的神,而不是乃縵的神。

         「在患處以上搖手」:『搖手』指來回揮動手,是異教徒驅魔治病的唸儀式。

         「治好這大痲瘋」:古人常認為疾病乃鬼魔之所為。

   〔話中之光〕()乃縵前來求人醫治其難症,卻仍持守自己迷信的的看法,正如我們許多信徒,承認自己遭遇到難處不能解決,需要求助於人,卻又堅持應該如何如何方能解決。

         ()在事奉神的事上,我們是否也同樣被老舊的觀念和習慣所影響?

 

【王下五12「大馬色的河亞罷拿和法珥法,豈不比以色列的一切水更好嗎?我在那裡沐浴不得潔淨嗎?”於是氣忿忿地轉身去了。」

   〔呂振中譯〕大馬色的河亞罷拿〔有古卷:亞瑪拿〕和法珥法、不是比以色列所有的水更好麼?我在那裏面洗澡,不能潔淨麼?』於氣忿忿轉身而去。

   〔原文字義〕「亞罷拿」多石的,永恆的,支持;「法珥法」快速的;「氣忿忿地」烈怒,盛怒。

   〔文意註解〕「大馬色的河亞罷拿和法珥法」:『亞罷拿』是今天的巴拉達(Barada),這河流經大馬色的心臟地帶;『法珥法』就是阿瓦(Awaj)流經大馬色南方

         「豈不比以色列的一切水更好嗎?」:上述兩條河都是清澈的河流,跟汙濁的約但河截然不同。

         「我在那裡沐浴不得潔淨嗎?」:清澈的水比汙濁的水更好治病,這是一般世人理所當然的道理。

         「於是氣忿忿地轉身去了」:『氣忿忿地』意指懷著無法平息的氣憤;『轉身』表示對方不值得他求助。

   〔話中之光〕()乃縵的這種想法是很合理的,是人的第一反應,但是他卻沒有想到神的作為只有在順從的時候才會發生(參申三十8;來十一8)。當神命令亞伯拉罕獻以撒時,如果他按人的想法去做,而沒有順從神,那麼是不可能得到「耶和華以勒」的祝福(參創二十二12~14)

         ()順從神的話,信靠神所安排的救法,乃是得著神救恩不變的真理。但是人卻總是愚蠢地強調理性,而拒絕神的方法,進而拒絕了神的救恩。本節以此揭示了「聽命勝於獻祭,順從勝於公羊的脂油」的真理(參撒上十五22)

 

【王下五13「他的僕人進前來,對他說:“我父啊,先知若吩咐你作一件大事,你豈不作嗎?何況說你去沐浴而得潔淨呢?”」

   〔呂振中譯〕他的僕人走近前來對他說道:『我父阿,神言人若吩咐你一件大事,你難道不作麼?何況他只對你說:「你去洗澡,而得潔淨」呢?』

   〔原文字義〕「大」巨大的。

   〔文意註解〕「他的僕人進前來,對他說:我父啊」:『僕人』原文複數詞,指隨行的眾僕人;『說』原文也是複數,意指眾口同聲;『我父』表示尊敬(參二12)

         「先知若吩咐你作一件大事,你豈不作嗎?」:『一件大事』指勞神費力的事。

         「何況說你去沐浴而得潔淨呢?」:『沐浴』表示這是輕而易舉的事。

   〔話中之光〕()人們往往「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可見凡事應當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來判斷。

         ()屬靈的事物,不適宜用人的辦法,而應謙卑地遵照神的話(14)

 

【王下五14「於是乃縵下去,照著神人的話,在約河裡沐浴七回,他的肉復原,好像小孩子的肉,他就潔淨了。」

   〔呂振中譯〕於是乃縵便下去,照神人的話、在約但河蘸洗了七次,他的肉就回復過來,像小孩子的肉,他就潔淨了。

   〔原文字義〕「復原」返回,轉回。

   〔文意註解〕「於是乃縵下去」:『下去』指下到河裡,或指從高處下到低地。

         「照著神人的話,在約河裡沐浴七回」:『沐浴七回』指全身浸入水中七次。

         「他的肉復原,好像小孩子的肉,他就潔淨了」:『復原』指恢復到沒得病以前的狀態;『好像小孩子的肉』形容完全的醫治;「潔淨」指禮儀上的潔淨(10)

   〔話中之光〕()「在約河裡沐浴七回」表示完全的信而順從;聽從神的話,從心底完全的順服,乃是我們蒙福的路。

         ()在以利亞和以利沙時期,百姓背逆神,排斥神的先知(參路四24)。在這種社會狀況下,一個地位顯赫的外邦的元帥來找被眾人所排斥的神人,這一舉動不能不說是重大事件。這預示了福音的全球化,並反映了乃縵的謙卑。與之相似的事件有,耶穌做工的時候,羅馬軍隊的百夫長也因謙卑而經歷了神的大能(參太八5~13)。因為神賜恩給謙卑的人(參箴三34;雅四6;彼前五5)

 

【王下五15「乃縵帶著一切跟隨他的人,回到神人那裡,站在他面前說:“如今我知道,除了以色列之外,普天下沒有神。現在求你收點僕人的禮物。”」

   〔呂振中譯〕乃縵回到神人那裏,他和他的全衛隊都去;他來,站在神人面前,說:『看哪,如今我纔知道,除了以色列中之外,在全地上都沒有神;現在請從僕人接收點祝福禮物。』

   〔原文字義〕「知道」認識;「普天下」全地;「收」接受。

   〔文意註解〕「乃縵帶著一切跟隨他的人」:『一切跟隨他的人』指他的眾僕人。

         「回到神人那裡,站在他面前說」:『神人』指先知以利沙(8)

         「如今我知道」:『知道』意指經歷上的認識,也就是所謂的『體認』。

         「除了以色列之外,普天下沒有神」:這是世人都當承認的宣告。

         「現在求你收點僕人的禮物」:『僕人』謙卑的自稱;『禮物』指無償贈與的物品,表示衷心的感謝。

   〔話中之光〕()長距離來回奔走,顯示乃縵的真誠謝恩。

 

【王下五16「以利沙說:“我指著所侍奉永生的耶和華起誓,我必不受。”乃縵再三地求他,他卻不受。」

   〔呂振中譯〕以利沙說:『我指着我侍立在他面前的永活永恆主來起誓,我一定不接收。』乃縵再三逼着他接收,他都不肯。

   〔原文字義〕「指著」表明立場,站立;「受」接受,拿;「再三地求」推擠。

   〔文意註解〕「以利沙說:我指著所侍奉永生的耶和華起誓」:『所侍奉』原文意指立;『永生的耶和華』意指活神,顯明與一切偶像假神有所不同。

         「我必不受;乃縵再三地求他,他卻不受」:『再三地求』原文意指用力推擠對方接受;『必不受卻不受』以利沙堅決不肯接受乃縵感恩的禮物,可能為了不讓乃縵誤會他行神蹟的用意。

   〔話中之光〕()事奉神的人若是有甚麼超人的才幹與表現,都應當歸榮耀與神,而不應當宣揚誇耀自己,為自己求好處。

 

【王下五17「乃縵說:“你若不肯受,請將兩騾子馱的土賜給僕人。從今以後,僕人必不再將燔祭或平安祭獻與別神,只獻給耶和華。」

   〔呂振中譯〕乃縵這纔說:『不然,就請將兩騾馱子的土賜給僕人;從今以後、僕人就不再將燔祭、或平安祭獻與別的神了,只獻與永恆主。

   〔原文字義〕「馱」負擔,承受。

   〔背景註解〕請將兩騾子馱的土賜給僕人」:異教信仰中的神祇多和土地不可分,只屬於一地、一族或一邦。因此以乃縵的異教背景來看,取得以色列的土回去做祭壇等宗教設施敬拜以色列的神,才能與以色列的神連結。

   〔文意註解〕「乃縵說:你若不肯受,請將兩騾子馱的土賜給僕人」:根據本節下半段推測,乃縵索取以色列的泥土,用意大概是要在自己的地方為耶和華築壇向祂獻祭(參出二十24)

         「從今以後,僕人必不再將燔祭或平安祭獻與別神,只獻給耶和華」:『燔祭』指整個祭物須在祭壇上經過火燒,使馨香之氣上升,全部獻給神;『平安祭』此祭為一私人的獻祭,所獻的可為感謝、還願或甘心獻的(參利七15~16),表明獻祭者對神的感恩,虔敬與奉獻,並藉此顯明神與人及人與鄰舍的和諧關係。

   〔話中之光〕()今天有些基督徒,仍抱持著從前老舊的觀念,認為敬拜、服事神應該如何如何。但使徒保羅告訴我們,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林後五17)。我們應當事事尋求神的旨意。

 

【王下五18「惟有一件事,願耶和華饒恕你僕人:我主人進臨門廟叩拜的時候,我用手攙他在臨門廟,我也屈身。我在臨門廟屈身的這事,願耶和華饒恕我。”」

   〔呂振中譯〕惟有以下這一件事、願永恆主赦宥你僕人:當我主上進臨門廟、在那裏叩拜的時候,他靠着我手的扶攙,我也在臨門廟叩拜:當我這樣在臨門廟叩拜的時候,〔或譯:當他在臨門廟叩拜時我也在臨門廟叩拜〕但願永恆主在這事上赦宥你僕人。』

   〔原文字義〕「饒恕」寬恕,赦免;「臨門」石榴樹;「攙」倚靠,支撐。

   〔文意註解〕「惟有一件事,願耶和華饒恕你僕人:我主人進臨門廟叩拜的時候」:『我主人』指亞蘭王(4~5);『臨門』乃亞蘭人諸神之首哈達風暴之神的別名,亞蘭王經常率文武官員進臨門廟叩拜。

         「我用手攙他在臨門廟,我也屈身」:『我用手攙他』顯示乃縵被亞蘭王所倚重;『屈身』意指跪拜。

         「我在臨門廟屈身的這事,願耶和華饒恕我」:乃縵的意思是職責所在,不能不隨著王叩拜偶像假神,這並非他心甘情願的事,所以求神饒恕。

   〔話中之光〕()基督徒中的政治人物,常見有人為著贏取民心,也進入異教廟宇燒香叩拜,明明違反聖經中的誡命,卻仍心安理得。這種情形值得吾人思考。

 

【王下五19「以利沙對他說:“你可以平平安安地回去。”乃縵就離開他去了,走了不遠。」

   〔呂振中譯〕以利沙對乃縵說:『你安心去吧。』乃縵就離開他去了。他走了有幾里地,

   〔原文字義〕「平平安安」健全,完全,和平。

   〔文意註解〕「以利沙對他說:你可以平平安安地回去」:表示對話雙方已經建立了彼此瞭解的關係,並非只是道別的意思。

   〔話中之光〕()以利沙的回話,似乎未對新蒙恩者在異教環境中被迫跪拜偶像假神一事,給予嚴格的禁戒。可見信徒的行為規範,應依靈命長進的程度,自我設限。

         ()「平平安安」一詞顯示信徒的良心平安,乃是可否行事的指導原則。換句話說,各人依照當時良心的感覺來自我定規是否可行,而不是根據外面的道理條規。這種情形,暗示一位信徒的行為水準,會隨靈命的長進而逐漸提升。

         ()乃縵的兩個請求(17~18),表明他雖然真誠地接受神、尋求神,但還沒有完全認識真理,更不能完全遵行誡命。但以利沙竟然沒有責備他,也沒有趁熱打鐵傳講律法,而是讓他「平平安安地回去」了。以利沙並不是一位不稱職的傳道人,所以浪費了鼓勵位高權重的乃縵帶起亞蘭信仰翻轉的好機會。他是一位真正憑信心事奉的神僕,所以不但「心裡火熱」(羅十二11),忠心地執行神所安排的任務;也能「諸事都有節制」(林前九25),忠心地不做神沒有安排的工作。在神的救恩計畫裡,亞蘭和以色列的信仰翻轉的時候還沒有到來,這兩國最終都要落在亞述的杖下。只有等到「時候滿足」(加四4),主耶穌道成肉身,才能真正成為「照亮外邦人的光」(路二32),由聖靈親自帶領新約的教會,把福音傳遍整個亞蘭和亞述。

         ()今天,每個「與神同工」(林前三9)的信徒,都應當時刻提醒自己:工作的主人是神,如果主人沒有發話,不管工作看起來有多麼重要、多麼屬靈、多麼「非我莫屬」,僕人都不能替主人作主。因此,栽種的只管忠心撒種(可四14),不必擔心缺水,因為神會安排澆灌;澆灌的只管忠心澆水,不必擔心成長,因為「惟有神叫他生長」(林前三6)。我們的神是不會耽延的神(彼後三9),也是獨行奇事的神(詩七十二18),「但將來各人要照自己的工夫得自己的賞賜」(林前三8)。凡是人憑著自己的熱心替神著急、替神出頭的工作,實際上都是毫無節制地餵養自己的肉體,不是越工作越驕傲,就是越工作越不順服。

 

【王下五20「神人以利沙的僕人基哈西心裡說:“我主人不願從這亞蘭人乃縵手裡受他帶來的禮物,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起誓,我必跑去追上他,向他要些。”」

   〔呂振中譯〕神人的僮僕基哈西心裏說:『看哪,我主人顧惜這一位亞蘭人乃縵,不從他手裏接收他所帶來的東西。我指着永活的永恆主來起誓、我一定要跑去追上他,向他要一點。』

   〔原文字義〕「基哈西」夢幻谷;「受」接受,拿;「要」(原文和「受」同字)

   〔文意註解〕「神人以利沙的僕人基哈西心裡說:我主人不願從這亞蘭人乃縵手裡受他帶來的禮物」:基哈西貪婪之心,不同意以利沙的清白表現。

         「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起誓」:意指「我已下定決心」、「無論如何,我必要如此行」。

         我必跑去追上他,向他要些」:這話表示他貪圖錢財的心意已定,並且必要快快採取行動。

   〔話中之光〕()基哈西妄自指著耶和華的名起誓,企圖以他的信仰來掩飾自己行為的敗壞,這是墮落的基督徒常有的表現。

         ()基哈西明知故犯,定意付諸實行,正如箴言書上所說:惡人心中乖僻,圖謀惡計,飛跑(箴六1418)

 

【王下五21「於是基哈西追趕乃縵。乃縵看見有人追趕,就急忙下車迎著他,說:“都平安嗎?”」

   〔呂振中譯〕於是基哈西追趕乃縵。乃縵看見有人跑來追上他,就急忙下車迎着他,說:『平安麼?』

   〔原文字義〕「追趕(首字)」追逐,逼迫;「追趕(次字)」奔跑;「迎著」遭遇。

   〔文意註解〕「乃縵看見有人追趕,就急忙下車迎著他」:當乃縵求見神人以利沙時,以利沙所打發傳話的使者,想必就是他的僕人基哈西(10節註解),所以乃縵認識基哈西是以利沙的傳話人,如今見到基哈西在後面追趕,當然會認為以利沙突然有緊急的事情要找他。

         「說:都平安嗎?」:意即「有何事故?」

 

【王下五22「說:“都平安。我主人打發我來說:剛才有兩個少年人,是先知門徒,從以法蓮山地來見我。請你賜他們一他連得銀子、兩套衣裳。”」

   〔呂振中譯〕他說:『平安。我主人打發我來說:「剛纔有兩個青年人、是神言人的弟子、從以法蓮山地來見我;請將一擔銀子和兩套衣服給他們。

   〔原文字義〕「賜」給,置,放。

   〔文意註解〕「說:都平安」:意即「小事一樁」。

         「我主人打發我來說:剛才有兩個少年人,是先知門徒,從以法蓮山地來見我」:『以法蓮山地』位於撒瑪利亞的南方,而乃縵此時正在從撒瑪利亞往北回亞蘭的路上,故乃縵不會見到他們,謊言不至於被拆穿。

         「請你賜他們一他連得銀子、兩套衣裳」:『一他連得銀子』約34公斤重;『兩套衣裳』指兩套貴重的衣裳(5節註解)

   〔話中之光〕()基哈西不是不想多要,實在是因為他一個人扛不動。他「以敬虔為得利的門路」(提前六5),很容易讓乃縵誤解神白白的救恩。

 

【王下五23「乃縵說:“請受二他連得。”再三地請受,便將二他連得銀子裝在兩個口袋裡,又將兩套衣裳交給兩個僕人,他們就在基哈西前頭抬著走。」

   〔呂振中譯〕乃縵說:『不要推辭,請接收二擔。』他再三地逼着他,便將兩擔銀子裝在兩個銀袋裏;另有兩套衣服,都交給兩個僮僕;他們就在基哈西前面抬着走。

   〔原文字義〕「再三地請」衝破,突破;「抬著」舉起,承擔。

   〔文意註解〕「乃縵說:請受二他連得。再三地請受,便將二他連得銀子裝在兩個口袋裡」:『再三地請受』表明乃縵感恩圖報的態度,相對也顯出基哈西的貪婪;『口袋』指盛裝重物的袋子。

         「又將兩套衣裳交給兩個僕人,他們就在基哈西前頭抬著走」:『兩個僕人抬著』總重將近七十公斤,故須兩人肩抬。

   〔話中之光〕()基哈西只是以利沙的僕人,亞蘭的元帥乃縵卻「急忙下車迎著他」(21),表示對先知的尊重。乃縵也沒有被基哈西的貪婪所絆倒,反而非常真誠地送了他「二他連得銀子」(22),還很體貼地派兩個僕人「在基哈西前頭抬著走」(23)

 

【王下五24「到了山岡,基哈西從他們手中接過來,放在屋裡,打發他們回去。」

   〔呂振中譯〕到了山岡,基哈西從他們手中接過來,存放在屋裏,打發他們走,他們就回去。

   〔原文字義〕「山岡」丘陵;「放在」指派,分派。

   〔文意註解〕「到了山岡,基哈西從他們手中接過來,放在屋裡,打發他們回去」:『山岡』指以利沙此時所住的小山丘上;『從他們手中接過來』意指沒讓乃縵的僕人們直接將禮物交給以利沙;『放在屋裡』指放在基哈西所住的房間裡。

 

【王下五25「基哈西進去,站在他主人面前。以利沙問他說:“基哈西你從哪裡來?”回答說:“僕人沒有往那裡去。”」

   〔呂振中譯〕基哈西進去,侍立在他主人面前。以利沙問他說:『基哈西,你從哪裏來?』他說:『僕人沒有往哪裏去,哪裏也沒有阿。』

   〔原文字義〕「從哪裡」哪裡?何處?「往那裡」到哪裡?到何時?

   〔文意註解〕「基哈西進去,站在他主人面前」:『進去』指進到以利沙的房間裡;『站在』侍立的姿態。

         「基哈西你從哪裡來?」:以利沙可能裝作若無其事地隨便一問,給基哈西坦白認罪的機會。

         「回答說:僕人沒有往那裡去」:其實基哈西已經離開有一段時間了,還想瞞騙他的主人。

 

【王下五26「以利沙對他說:“那人下車轉回迎你的時候,我的心豈沒有去呢?這豈是受銀子、衣裳、買橄欖園、葡萄園、牛羊、僕婢的時候呢?」

   〔呂振中譯〕以利沙對他說:『那人下車轉身來迎着你的時候,我的心不是和你一同去麼?這時候哪裏是接受銀子、接受衣服、橄欖園、葡萄園、羊、牛、奴僕、婢女、的時候呢?

   〔原文字義〕「轉回」轉向,轉動;「我的心」內在的自我,魂魄。

   〔文意註解〕「以利沙對他說:那人下車轉回迎你的時候」:這話概括地代表基哈西從乃縵手中騙取禮物的一切情節。

         「我的心豈沒有去呢?」:意指我的身體雖沒有與你同去,但是我在心靈裡卻已經清楚看見了你剛才一切所作所為了(參林前五3)

         「這豈是受銀子、衣裳、買橄欖園、葡萄園、牛羊、僕婢的時候呢?」:意指不該為了貪圖奢華的享受而收受不正當名目的財物,以致神的名受玷汙。

   〔話中之光〕()以利沙明明知道基哈西去向乃縵索要錢財(26),卻沒有阻止他。因為神如果沒有發話,神的僕人即使看見神的約櫃倒了,也不可伸手去扶(撒下六6-7);即使看見神的會幕不如宮殿,也不可為神建殿(撒下七5);即使看見基哈西的貪婪可能影響救恩的真理,也不必出手幹預。因為神的約櫃,神自己會負責看顧;神的聖殿,神自己會安排時間;神所拯救的人,神自己會保守到底。神沒有讓以利沙阻止此事,正是要用乃縵和基哈西來做對比,顯明救恩的奧秘:真正因信得救的人,也會像乃縵一樣,不會被別人的軟弱所絆倒;而根據自己的理智、情感或意志來跟隨神的人,也是像基哈西一樣,暫時的順服,只是因為遇到的引誘還不夠大。

 

【王下五27「因此,乃縵的大痲瘋必沾染你和你的後裔,直到永遠。”基哈西從以利沙面前退出去,就長了大痲瘋,像雪那樣白。」

   〔呂振中譯〕因此乃縵的痲瘋屬之病必沾住你和你後裔到永遠。』基哈西從以利沙面前退出來,就患了痲瘋屬之病,像雪那麼白。

   〔原文字義〕「沾染」附著,黏住。

   〔文意註解〕「因此,乃縵的大痲瘋必沾染你和你的後裔,直到永遠」:

         「基哈西從以利沙面前退出去,就長了大痲瘋,像雪那樣白」:

   〔話中之光〕()連外邦人乃縵都知道「除了以色列之外,普天下沒有神」(15),「神人以利沙的僕人基哈西」(20)經歷了那麼多的神蹟,應該更清楚這一點,但他在巨額錢財面前卻無法繼續淡定,以為自己可以瞞過無所不知的神,僥倖謀一點私利。結果,乃縵因著順服,大麻風得著潔淨;基哈西卻因著不順服,長了「乃縵的大麻風」,不但不能繼續事奉以利沙,還要與眾人隔離(利十三45)。他本想靠錢財在社會上得榮耀,結果卻因錢財而被社會所厭棄。

         ()主耶穌總結說:「先知以利沙的時候,以色列中有許多長大麻風的,但內中除了敘利亞國的乃縵,沒有一個得潔淨的」(路四27),因為神的拯救必須用信心的順服來承受。百姓若不肯順服,將來「從東從西,將有許多人來,在天國裡與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一同坐席;惟有本國的子民竟被趕到外邊黑暗裡去,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太八11-12)

 

叁、靈訓要義

 

【四種僕人】

         在本章中,神使用了四種僕人,顯明神的拯救需要人借著順服來接受:

   一、乃縵之妻的女僕在甘心順服仇敵,成為神的見證;

   二、乃縵的僕人們因為愛主人,勸說主人順服先知;

   三、先知的僕人基哈西因為愛錢財,不肯順服先知;

   四、神的僕人以利沙忠心順服神,讓神能自由地顯明救恩的奧秘。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列王紀下註解》

 

參考書目:請參閱「列王紀下提要」末尾處